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真的別太瘦!國內外研究都發現,長壽的秘訣竟然是……

2024-07-20健康

來源:騰訊醫典

很多人聽過一句話,「千金難買老來瘦」——年紀大了,瘦一點更健康。

但也有不少人覺得,「千金難買老來肉」——富態的人,更容易長壽!

超重和肥胖,確實與高血壓、糖尿病、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和死亡息息相關。

但是, 瘦,也不一定就意味著健康!

老人到底該胖點好還是瘦點好?這裏面學問真不少,今天典哥就給你講講。

許多老年人發現自己越來越 走不動路、容易跌倒、拿不起東西 ,或 非常容易疲倦……

他們常以為這只是「老了」的表現,殊不知,也可能是「病了」。

1. 肌無力

「肌肉減少癥」 (肌少癥) 的典型癥狀是 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功能減退。

這不僅會增加骨折風險,還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發生有關[1-2]。

2. 營養不良

數據顯示, 中國每10個老年人中就有4個面臨營養不良的風險[3]。

長期營養不良會進一步導致貧血、免疫功能降低,增加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

3. 胃下垂

正常人在站立時,胃的最低點一般不超過肚臍下方兩個指頭的寬度。

但過於消瘦的人,由於缺乏足夠的脂肪支撐,容易出現胃下垂,從而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4]。

4. 膽結石

膽汁由肝臟產生,並儲存在膽囊裏。當我們進食時,膽汁會排入腸道幫助消化。

如果吃得過少或飲食不規律,會影響膽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從而增加膽結石的風險[5]。

所以,老年人真的不能太瘦啊!

如果老年人在短時間內無明顯原因的突然變瘦 (比如3個月內下降超過3公斤[6]) ,一定要警惕!這可能是下面這些疾病的早期征兆:

1.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典型的癥狀是「三多一少」——即 喝水多,排尿多,吃得多,但體重卻持續下降[7]。

特別是出現視力模糊、傷口愈合緩慢等癥狀時,更應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2. 消化道疾病

如胃炎、胃潰瘍和腸炎等,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消化吸收不良,從而引起體重下降[8]。

此外,肝硬化和肝腹水等肝病患者也會導致身體能量「入不敷出」,日漸消瘦[8]。

3.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

甲亢患者由於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對糖、脂肪及蛋白質等各種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比正常人更快。

所以,通常會出現 心慌、怕熱、多汗、食欲亢進 等癥狀, 體重在短期內迅速下降[8]。

4. 某些腫瘤

腫瘤是典型的 「消耗性疾病」 。腫瘤細胞在無限制生長和繁殖的過程中需要攝取大量的營養物質[8]。

如果無明顯原因出現體重下降時,應警惕腫瘤的可能性。

5. 艾爾茨海默病

艾爾茨海默病 (俗稱「老年癡呆癥」) 患者往往存在認知障礙,可能 影響咀嚼和吞咽功能 ,導致 進食困難、食欲減退 ,進而體重下降[9]。

我們知道,BMI (身體品質指數,即體重[kg]÷身高[m]²)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肥胖的程度: 人越胖,BMI越大;人越瘦,BMI越小。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5000多名超過80歲的高齡老人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隨訪後發現[10]:

老人胖一點,更容易長壽: BMI每增加1,總死亡風險降低約4.5%;BMI在28時,死亡風險最低 (之後上升) ;

可以胖,但不要「胖肚子」: BMI高、同時腰圍低的人,死亡風險更低;

更早一點的研究也顯示,對於80歲及以上的老人來說,BMI在24.0至31.9這個區間裏,可能更長壽[11]!

國外研究也發現, 年輕時維持正常體重、年老時體型微胖的人,死亡率更低[12]。

也就是說, 老年人胖一點,或許更能抵禦和耐受疾病帶來的身體消耗。

不妨算一下,自己或者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BMI是多少?

那麽,是不是越胖越好呢?如果本來很瘦,是不是要馬上「增重」呢?

當然不是!

比胖和瘦更重要的, 是保持體重的穩定性。

研究發現,與體重穩定者 (體重波動在5%以內) 相比,老年男性的體重如果減輕5至10%,死亡風險增加33%;減輕10%以上,死亡風險增加近三倍[13]!

而老年女性的體重減輕5至10%,死亡風險增加26%;減輕10%以上,全因死亡風險也會翻倍[13]!

因此,對於老年人來說,大幅增重或減重都不可取,而是應該「健康胖」,做到:

1. 平衡膳食,適當增加飯量

大魚大肉不健康,但清湯寡水也不妥。要合理搭配,平衡營養,並適當增加飯量,以保證身體的能量需求。

2. 調節心理,積極運動

樂觀開朗的心態和適量運動,對於提高免疫力和保證充足睡眠至關重要。

3. 監測體重,及時就醫

老年人要定期測量體重,對體重變化做到心中有數。如果出現疾病癥狀,不要掉以輕心,及時就診治療。

願每個人都能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