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明星抗癌藥再添新適應癥,亞盛醫藥加快商業化,欲進擊為真正的Biopharma

2023-12-04健康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杜蘇敏

慢粒創新藥奧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又迎來了新進展。

11月23日,亞盛醫藥(6855.HK)舉辦了耐立克新適應癥獲批釋出會暨全國首批發貨儀式。此前不久,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準耐立克用於治療對一代和二代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耐藥和/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又稱慢性顆粒球白血病,簡稱慢粒;CML)慢性期(-CP)成年患者。

在當天的釋出會上,亞盛醫藥董事長兼CEO楊大俊在接受時代周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國內沒有第三代TKI藥物,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部份患者沒辦法,只能用印度仿制藥甚至是假的仿制藥。「而在2021年耐立克獲批上市後,攜T315I患者轉向用我們的藥。我們也一直希望能盡快批準新適應癥,以惠及更多的患者。」

楊大俊透露,新適應癥批準之後,耐立克將計劃參加明年的醫保談判。「希望新適應癥能夠盡快進醫保,以便於更多患者能夠用上高品質且安全有效的藥,並透過醫保支付讓藥物能夠可及、永續。」他表示。

對於新適應癥獲批後的市場銷售策略,楊大俊表示,「新的適應癥批準後,亞盛依然會和信達生物共同推廣,這個不會變,未來公司商業化團隊會大力加強耐立克新適應癥的推廣。」據了解,自第一個適應癥獲批上市以來,耐立克在中國的商業化推廣一直由亞盛醫藥和信達生物(1801.HK)共同負責。

「第一且唯一」

2018年,電影【我不是藥神】的上映,讓慢粒及其「救命藥」原型伊馬替尼(商品名:格列衛)備受關註。慢粒是白血病(又稱血癌)中的一種,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發病率為1.6-2/10萬。作為第一個被證明與染色體異常有關的人類腫瘤,慢粒的發生是由於患者體內第9號和22號染色體發生了相互易位,導致該易位形成了一個新的基因——BCR-ABL融合基因,而這種基因具有高度酪胺酸激酶活性,會幹擾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導致細胞過度增殖、細胞雕亡受抑制。

具體來看,慢粒患者的體內會產生大量不成熟的白血球,這些白血球在骨髓內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並透過血液在全身擴散,導致病人出現貧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潤等癥狀。

格列衛屬於第一代TKI藥物,在其出現之前,慢粒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僅有3年,骨髓移植被視作唯一有望治愈慢粒的方法。而格列衛的出現讓慢粒患者的10年生存率提高到85%-90%,慢粒從致命性疾病變成可治可控的慢性病,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樣回歸生活和工作。

然而,慢粒患者的困境並未得到徹底解決。數據顯示,仍有20%~40%的患者會在TKI治療過程中因耐藥或不耐受而治療失敗,最終導致疾病進展甚至死亡。

「出現耐藥的原因在於BCR-ABL基因會產生突變,且突變的位點很多。」楊大俊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一代TKI出現後,國外很快研發了二代TKI,但二代TKI在使用一段時間後,BCR-ABL基因依然會產生新的突變,其中最難的就是T315I突變,一代、二代TKIs對伴有T315I突變的耐藥慢粒患者均無效。

目前,全球獲批上市的三代TKI藥物僅兩款,分別是泊那替尼(Ponatinib)和耐立克。2012年,由武田制藥研發的泊那替尼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然而,上市不到一年,泊那替尼就因存在致動脈血栓、心肌梗死、肝毒性等安全性風險,被要求暫停銷售和推廣。之後,泊那替尼被美國FDA添加黑框警告後重回市場銷售,但該藥目前尚未在中國上市。

而耐立克於2021年11月在國內獲批上市,用於治療任何TKI耐藥、並伴有T315I突變的CML-CP或加速期(-AP)成年患者。這也意味著,它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且唯一獲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劑,同時也是國內治療伴有T315I突變慢粒的唯一治療藥物。

「在國內這麽多批準上市的藥裏,能做到第一且唯一上市的,還是很少很少的。」楊大俊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16年10月耐立克一期臨床入組的100多名患者中,這些患者五年之後還在獲益的超過80%,非常難得。」

而對於這類患者而言,耐立克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格列衛。不乏有臨床醫生向楊大俊直言,在耐立克上市之前,國內大多數T315I突變耐藥的三線慢粒患者只能等待死亡。耐立克真正有效地解決了這類患者無藥可醫的生存困境。

持續拓展新適應癥

值得一提的是,現有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慢粒患者的中位發病年齡遠比西方國家慢粒患者年輕20余歲,前者的中位發病年齡為45-50歲,後者則是67歲。

楊大俊及其團隊在臨床實驗過程中也發現了這一點。「發病年齡低是中國慢粒患者的一個特點。耐立克招募的臨床試驗患者平均年齡大概40歲,這當中20多歲的年輕人甚至是兒童都有。」他表示,「這也是我們當時跟國家醫保局談判時,強烈希望耐立克進入醫保的重要原因。中年人是家庭的主力,不讓這部份人的家庭因病致貧致窮,這點非常重要。」

2023年1月,耐立克以較低降幅順利納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這一案例也被業內視作監管層支持創新藥的典型。據了解,耐立克談判前後的年費用分別為18.75萬元(贈藥後)和17.44萬元。

「在被納入醫保後,目前全國患者就耐立克的平均報銷比例為70%,浙江、廣東、上海等省市報銷比例可達80%,蘇州的報銷比例接近90%。」楊大俊稱,「這意味著原先患者一個月可能要付幾萬塊,現在最低花費不到2000元,確實是讓患者獲益,我們也非常感激。」

自納入醫保後,耐立克放量顯著,2023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間,耐立克實作銷售收入1.08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第二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153%,盒數同比增長560%。截至2023年6月30日,耐立克自上市以來已累計實作(含稅)銷售額3.04億元。

圖源:亞盛醫藥官網

除了目前已經獲批的適應癥外,耐立克在費城染色體陽性(Ph+)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急淋,ALL)等領域也取得積極進展。「耐立克的適應癥還有很多,我們也在進一步的做臨床試驗,每年臨床開發的費用在3億-5億元人民幣,希望進一步拓展耐立克的臨床獲益及其未來的市場報酬。」楊大俊稱。

今年7月,耐立克獲藥物審評中心(CDE)臨床試驗授權,將開展聯合化療對比伊馬替尼聯合化療治療初治Ph+ ALL患者的註冊III期研究。急淋是最常見的兒童腫瘤之一,大約每2-3萬名兒童中就有一人發病,占所有兒童白血病中的72.6%。楊大俊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急淋患者也是由於費城染色體陽性造成的,這類患者的病情通常來得很急,有一部份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之後,若符合條件可以做骨髓移植,這樣一來,患者的獲益會更好。但還有一部份患者可能無法進行骨髓移植,則需要長期用藥。

「急淋患者不像慢粒患者,可以等一代、二代、三代藥物出來,很多人根本等不及。我們也希望這類患者能第一時間就用上安全有效的藥,控制住疾病進展。未來我們也希望這類患者能夠做到chemo-free(免化療),這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楊大俊稱,2022年上半年,耐立克同時被寫進CML和Ph+ ALL治療的臨床指南。此次是CDE批準其進行一線Ph+ ALL治療的註冊III期臨床研究。

除了在血液腫瘤的深度布局,耐立克針對胃腸間質瘤(GIST)的臨床開發也在快速推進。今年6月,耐立克獲CDE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用於治療既往經過一線治療的琥珀酸去氫酶(SDH)缺陷型GIST患者。同時,耐立克治療GIST患者的臨床數據連續第二年入選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並在今年ASCO年會上展現了該品種在TKI耐藥的SDH缺陷型GIST患者中顯著的療效及良好的安全性,臨床獲益率(CBR)高達93.8%。

加快國際化和自我「造血」

除了耐立克以外,Bcl-2抑制劑APG-2575也被視作亞盛醫藥旗下最富想象空間和競爭力的管線。2022年12月,亞盛醫藥在美國血液學年會(ASH)會議上首次披露APG-2575+阿可替尼聯合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的臨床數據。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5日,該聯合治療組入組79例患者,APG-2575+阿可替尼治療R/R CLL/SLL的客觀緩解率(ORR)高達98%(72/73),其中16例初治患者的ORR為100%;APG-2575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的ORR高達79%(27/34)。

2023年8月,APG-2575獲FDA批準開展一項全球關鍵註冊性III期臨床研究,針對經治CLL/SLL患者。而在今年10月,APG-2575又下一城,獲CDE臨床試驗授權,獲批開展針對初治CLL/SLL患者的全球註冊性III期臨床研究,即展開一線治療的探索

「APG-2575確實是我們比較重磅的產品。」楊大俊告訴時代周報記者,Bcl-2作為腫瘤抑制基因,在整個腫瘤的發生、治療和耐藥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難成藥的靶點。人類研究Bcl-2將近四十年,目前只有一個藥品獲批上市,即艾伯維的維奈托克(Venclexta)。

除了靶點重要、難成藥等特征,適應癥多則是Bcl-2被市場期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有人把Bcl-2比作小分子藥物中的PD-1(PD-1是大分子抗體藥物,屬於廣譜靶向藥),其對應的適應癥也很多,除了CLL/SLL,還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等。」楊大俊稱。

目前,維奈托克已獲批多個適應癥,且2022年銷售收入已突破20億美元,在全球藥物銷售額排名榜中位列第90名。20億美元一直是業內衡量一款藥品是否達到重磅級別的重要指標,而維奈托克的潛力還遠不止於此,目前市場普遍預期其峰值年銷售額將達到60億美元。

亞盛醫藥董事長兼CEO楊大俊 圖源:亞盛醫藥

「我們始終堅持兩點:一是真正的原創,二是瞄準全球市場。」對於亞盛的立項標準,楊大俊表示,「我們有兩個不變的原則,第一,我們做的產品按照藥監局的定義都是1類新藥;第二,我們做的的靶點都是既重要又很少人做的,門檻很高。這樣的產品如果在中國或者全球做上市,要麽是第一、要麽是最佳。這是我們最重要的優勢,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

而對於未來公司的目標,楊大俊也明確將其分為兩個部份,即在國內,亞盛要成為全方位的制藥企業(Biopharma),集研發、生產、商業化為一體;在國際上,亞盛的目標則是公司產品能透過FDA批準的臨床試驗在全球進行開發,做到在全球批準上市,讓更多的患者獲益。

「要讓產品在全球批準上市,本身就很不容易。如果你不是創新產品,很難得到投資人、監管層、臨床醫生的支持。」楊大俊進一步解釋稱,「而另一方面,亞盛是一家上市企業,所以我們也希望在2026年做到透過產品的銷售利潤支持自己的研發,真正從Biotech成長為Biopha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