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爆發於一九三七年的淞滬會戰,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

2023-12-21歷史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或第二次淞滬抗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場重要 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 。這場戰役於1937年8月13日爆發,持續到11月12日,是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也是整個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英國【泰晤士報】對 淞滬會戰發表社論說:「中方傷亡固極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 抗,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此乃前所未聞者……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種奇跡,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之抵抗,對於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英國著名國際評論家尤特萊在【日本在華的賭博】一書中寫道:「在1937年夏,國外一般都認為中國決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戰簡直就是發瘋,戰爭一定會以日本的全勝而迅速結束。但中國在上海的英勇抵抗證明了這一次日本並不能輕易取勝,中國已經興起了一種精神,使它的戰士以必死的英勇與占據無比優勢的敵人奮戰。

淞滬保衛戰中的中國軍隊正在浴血奮戰

淞滬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黃梁美夢,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迫使在日軍淞滬戰場上付出了沈重的代價,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文教人員向後方轉移爭取了寶貴時間,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軍民抗擊侵略奮戰到底的堅定決心。 在這次大規模會戰中,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7 5 萬余人, 傷亡25萬余人 ,日軍投入9個師團 22萬人,傷亡9萬余人 ,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淞滬會戰的爆發,標誌著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真正開始,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01 日本發動淞滬戰役的大時代背景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沈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著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上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成為通商口岸,英美法各國紛紛在上海設立駐外機構,上海開始逐漸發展。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公布,確定了第一塊租界的範圍,英美各國開始紛紛購買土地,成立事實上的租界,截止到九一八事變前,上海已成為外國勢力在中國傾銷商品,收集原料和錢財的主要口岸。

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然發動了一二八事變,攻擊了上海閘北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這場事變雖然以停火協定結束,但沒有解決中日之間的根本矛盾。1936年11月19日,上海公共租界一名日本海軍陸戰隊隊員中山秀雄被射殺,引發了中山水兵射殺事件。這一事件激化了中日之間的緊張局勢,也為淞滬會戰埋下了導火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華北地區陷入了全面戰爭。日本軍隊在占領了北平、天津後,又將目光轉向了南方。8月9日,日本駐華大使館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了四項要求,包括停止對華北地區的行政幹涉、撤回京滬地區的部隊、同意在華北地區實行自治、同意與日本進行和平談判等。這些要求實際上是要求中國放棄對華北地區的主權,並接受日本的控制。國民政府 嚴詞 拒絕了這些要求,並 積極 做好全面抗戰的準備。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侵略中國

日本之所以選擇在1937年 發動 侵略上海的淞滬戰役 ,一是因為 西安事變 和平結束,國共停止內戰,醞釀二次合作,如中國恢復團結統一,日本將得不到其預期的在華 政治 經濟利益 ;二是隨著南京政府 新經濟政策 的初見成效,中國國力開始充實 日本軍部認為,必須在中國羽翼豐滿之前予以挫折。同時日本也不相信 攘外必先安內 政策 的南京國民政府 此時有與日本作戰的決心;三是國際形勢使然。自1936年德意日反共協定簽訂之後,日軍軍部認為英美將被德意所牽制,無力幹預其侵華行動;四是日本陸軍 七七事變 只是取得了在 華北地區 的局部勝利,但未能使中國屈服。 日本認為 蔣介石之所以能在形式上統一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倚靠江浙財團的支持, 日本 進攻上海不僅能削弱國民政府的經濟來源,同時還能切斷國際社會給予的援助,威脅當時的首都南京,甚至還能成為日後進攻中國的橋頭堡。

民國時期的舊上海繁華一時

因此,日本 軍國主義侵略者 認為應該 首先 打擊中國的 金融 和工農業的心臟地帶——上海,嚴重摧毀中國繼續抵抗的經濟實力,迫使南京政府接受日本的要求。

02 中日兩國軍隊主力激戰淞滬戰場,中國軍隊不畏強敵、拼死抵抗、前仆後繼的英勇犧牲精神震驚世界,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一役,它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韌不屈和英勇抗敵的保家衛國精神,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淞滬會戰是當時中國政府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的戰役。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受到中國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

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

1937年8月13日,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齋藤要藏駕車強闖虹橋機場,被守衛的中國士兵擊斃。這一事件成為淞滬會戰爆發的導火線。事件發生後,日本一方面透過外交交涉,逼迫中國撤退駐滬保安部隊,銷毀市區的防禦工事,另一方面不斷增兵上海,準備發動進攻。

日軍先後調集兩個艦艇,三艘航母30余艘,艦艇飛機390余架,以及坦克300余輛,集結30萬兵力進犯上海,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征服中國。

8月 14日,國民黨第 9集團總司令 張治中指揮第87、88師予以還擊,同時出動空軍轟炸日軍陸戰隊及其司令部,炸傷旗艦出雲號。同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在張治中率領下,中國軍民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調集6個集團軍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

在中國軍隊的猛烈反擊下,日軍僅占據有公大紗廠及虹口之狹長陣地,憑借堅固工事,死守待援。8月23日,會戰進入第二階段。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率2個師團及炮兵、航空兵一部,在張華浜及長江方面川沙口強行登陸,與中國軍隊展開激戰 。9月21日,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總司令長官,並重新調整部署,兵力增至40余萬。日軍此時也已增至10萬人,實施陸海空軍聯合攻擊。但中國守軍仍堅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一線。9月11日,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上海方面屬第三戰區,馮玉祥為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陳誠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集中了30萬兵力作戰。

國民黨主席蔣介石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余人,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鬥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回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

淞滬會戰是八年抗戰中最為劇烈的戰役,歷時3個月, 中國軍隊傷亡總數近 25 萬人,而日軍傷亡也達到近10萬人,足足將日本侵略者的腳步驟拖住三個月之久。這場戰役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打亂了其侵華戰略計劃,為中國民族工業向後方轉移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03 淞滬會戰的偉大歷史意義

淞滬會戰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展現了中國軍民堅韌不屈和英勇抵抗的偉大愛國精神,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和愛國熱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淞滬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抗戰初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標誌性戰役。在淞滬會戰之前,日本已經突破了中國北部的國境線,並不斷向南侵略。淞滬會戰展示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和反抗意誌,打破了日本的進攻勢頭,抵禦住了日本軍隊的進攻,成為中國士兵打敗日軍進攻的標誌。

中國軍隊沈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其次,淞滬會戰對於反對日本侵略的國際影響也非常重要。中國抗日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並為世界和平贏得勝利。淞滬會戰是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時期第一個獲得勝利的大型戰役。它為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榜樣,表明中國決心捍衛自己的主權和權益,並進一步支持了全球反抗法西斯侵略的行動。

再者,淞滬會戰的勝利也彰顯了中國軍隊取得戰略成功能力的史詩般的品格。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不但對日本軍隊進行了有效的阻擊,而且還展示了瞄準和打擊日本軍隊脆弱部份的能力。這種策略的運用顯示了中國軍隊的戰略智慧,喚起了全國軍民的對軍人的高度尊敬和愛戴,產生了軍心士氣的積極影響。

總的來說,淞滬會戰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歷史事件,它不僅展示了中國軍隊和人民的堅韌不屈,也對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場戰鬥中,無數英勇的中國士兵為了保衛祖國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英勇事跡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