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的塵埃——春閨倦讀,在讀什麽?

2024-02-04歷史

原創 任淡如

故宮博物院裏藏有一套【雍正十二美人圖】,堪稱謎中謎,其中隱藏的秘密簡直象俄羅斯套娃般無窮無盡,無法可解。

奇異的是,藏於天津博物館的【春閨倦讀圖】,竟好象與【雍正十二美人圖】有某種奇怪的聯系,看過【雍正十二美人圖】,很容易就看得懂【春閨倦讀圖】,反之,看懂了【春閨倦讀圖】再回去看【雍正十二美人圖】,有一些無解仿佛也有了解答。

【春閨倦讀圖】畫於1724年,是康熙乾隆兩朝的畫師冷枚所繪,圖中,一個容貌姣好的女子慵懶地斜倚在桌子旁,手中握著一卷詩集,似乎剛被詩集中的句子觸動了心思,正停下來默默地出神。

清 冷枚 【春閨倦讀圖】 藏於天津博物館

1724年,47歲的雍正帝在位第三年了。

畫師冷枚56歲,被趕出宮也是第三年了。

冷枚曾經很風光。因為畫功精湛,他三十歲不到就由老師焦秉貞薦給康熙帝,四十歲出頭便開始在畫院中挑大梁,在康熙帝面前紅得發紫,一直紅了有十幾年,直到……直到康熙帝撒手西去,四阿哥胤禛上位成了雍正帝,而他冷枚,被掃地出門。

被掃地出門的冷枚自然是委屈的。

他把委屈咀嚼了又咀嚼。

是因為自己的畫法不對雍正爺的口味麽?還是因為自己曾經和廢太子胤礽的關系太好?自省數年,冷枚猶不得其解,但這些委屈,既然咽不下去,就得說出來,雍正爺聽不聽的,總得試試。於是,冷枚把委屈,都畫進了【春閨倦讀圖】裏。

美人春閨讀詩,所讀為何,本不重要,但冷枚既然把心思藏在了畫裏,那麽美人讀什麽,就成了頭等重要的細節。

圖中,美人手裏的書被刻意地卷著,露出清晰的字樣:

清 冷枚 【春閨倦讀圖】局部

「子夜。子夜,晉女子,有四時行……」
「芳是香所為……容不敢當……」
「譚友夏雲女郎……」

這些被遮掩拆散的斷字零篇並不難被還原。

子夜是個女詩人。傳說晉太元中,這個叫子夜的有才而多愁的女子,因被迫與愛人分離,便寫下了幾十首情辭淒美的歌辭,後人攏總稱為【子夜歌】。

【子夜歌】原共四十二首,後來,又衍生出【子夜四時歌】、【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因慣用「郎」、「歡」、「儂」這些字,後來便被稱為吳歌格或子夜體,鮑照、謝靈運、李白都寫過子夜體。

美人翻到的「芳是香所為」,是【子夜歌】四十二首裏的第二首。據王波先生和張波先生考證,美人手中的這卷書,全稱應為【名媛詩歸】,是明朝書商假托晚明鐘惺和譚元春(字友夏)編刻的詩歌選集,共三十六卷,首刻於明萬歷年間,選錄的都是女詩人的作品,自古逸時代至明代為止,按時代編序,因是托名,為求看起來像真的,從書名到點評形式皆都仿照鐘惺和譚友夏合編的【唐詩歸】,每家第一首詩題後皆有作者生平,詩後皆有譚友夏的點評。

清 冷枚 【春閨倦讀圖】局部

【名媛詩歸】這本書現在還有。書中被美人遮擋住的內容全部都可以按照【名媛詩歸】的原文被復原,把復原後的所有文字連起來,大致如此:

子夜,晉女子也。嘗造曲,聲過哀苦,因有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

子夜歌: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天不絕人願,故使儂見郎。

譚友夏雲女郎有極誇口語,有極謙讓語,總之,遇有情人,誇口亦妙,謙讓亦妙。

冷枚嘮嘮叨叨畫上這許多字,其實最重要的也不過是兩句:

「天不絕人願,故使儂見郎」。

心思表白至此,冷枚猶未盡興,又補上一句:

若不能見,我終將悵然失落了——這樣的悵然失落,倒與張愛玲那句「我想過,倘使我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至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相仿佛,可見人類大部份的情感都是相通的。

冷枚最後補上的這句話,放在了美人身後的「畫中畫」裏。

清 冷枚 【春閨倦讀圖】局部

冷枚在美人身後的墻上作「畫中畫」,當然是有特殊意義的。冷枚不僅僅是要尋個地方寫上「甲辰冬日 冷枚畫」這幾個字,更重要的是,這「畫中畫」要擔負起「畫中話」的任務,要和背對著它的美人有某種微妙的聯系。

畫上是寒意淋漓的深冬,遠處的山皆被白雪蓋沒了,近處的蘆葦叢也覆了厚厚的雪,蘆葦叢中搖出一只小舟,老漁翁一邊伸手呵凍,一邊緊握釣竿,也不知在雪中已坐了多久。

清 冷枚 【春閨倦讀圖】局部

無須多想,很多人的腦海裏會很快蹦出一首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唐詩人柳宗元的一首絕句,【江雪】,大概寫於唐元和二年,那時候柳宗元正因「二王八司馬」事件,被貶在永州,遠離長安。

「二王八司馬」事件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永貞革新」,事關王權改革,柳宗元身陷其中,最後被貶官到永州,從轟轟烈烈的青雲端一跤跌到爛泥地裏。

元和二年的冬天極冷。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那年冬天,「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以至於當地的狗被大雪嚇到,終日狂走狂吠。他終日獨立於永州龍興寺的西廂房前看雪,直看到千山鳥都飛絕,萬徑人蹤皆無。

這是一個被拋棄的人,眼中的無望的世界。他滿心是恐懼,仿徨,孤獨,迷惘,看不到路在何方。

元和二年(807),是柳宗元遭遇「二王八司馬」事件的第三年。
雍正二年(1724),是冷枚遭遇失寵的第三年。

人類的心理很奇妙。往往,在經歷了噩運突降的第一年、熬過了疑真疑幻的第二年之後,被迫須得正視現實的第三年,總要比前兩年還更痛苦,因為,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夜。

雍正二年的「庚辰冬日」是否比元和二年的冬日更冷,我們無法知曉,然而冷枚強烈的求生欲,我們卻能在畫中窺到點滴。

冷枚,他不但借用美人讀詩委婉地說著「天不絕人願,故使儂見郎」的忠誠,也不止是借用柳宗元含蓄地表達著「若不能見,我終將悵然失落」的痛苦,他從【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窺見了雍正的喜好,並動用全部的心機,設計了【春閨倦讀圖】,希望以此,喚起雍正的關註。

雖無人知曉【雍正十二美人圖】到底完成於哪一年,但據猜想,這套美人圖的完成,不早於1709年,也不晚於1722年,而在1709年至1722年間,一直在皇宮畫院中當差的畫師冷枚,應當很有機會親眼見過十二美人圖,或者,應當聽同僚畫師談論過這些畫。

據說,四阿哥胤禛曾花了許多心思,與畫師討論過作畫的諸多細節,因此十二美人圖,必定帶著深深的胤禛的烙印,融進了胤禛的喜好,而冷枚也很精準地把住了胤禛的這種喜好。

胤禛愛讀書,算得上才華橫溢,他5歲即入上書房學習,跟隨幾位大儒顧八代、張英、徐元夢等系統地學習滿蒙漢文及傳統經史子集,「自幼耽書史,博覽弗倦」,他精通漢文化,在寫詩、書法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細看【雍正十二美人圖】,便可感知其中無所不在的書香氣息。

胤禛一定讀過而且熟悉【名媛詩歸】,甚至對【名媛詩歸】有非凡的熱愛。【雍正十二美人圖】的「撫書低吟」裏,美人手上的書卷特意露出了「譚友夏」的名字,以表明這本詩集不是普通的任意一本集子,而是譚友夏作註的【名媛詩歸】。

隨後,冷枚在【春閨倦讀圖】裏,也有意露出「譚友夏」的名字,並以更加明顯的展示函套的方式,表明美人手上的這本詩集,和【雍正十二美人圖】一樣來自【名媛詩歸】。

順便說一下,這種把書上內容一個字一個字寫到畫裏的方式似乎被清代皇帝們情有獨鐘,比如康熙讀書像、雍正讀書像、道光讀書像,皇帝們手裏捧的書卷,上面的字都很清楚,以表明這本書是真實存在而且意有所指的。

圖一:【雍正十二美人圖】「撫書低吟」露出的「譚元夏」字樣

圖二:【春閨倦讀圖】露出的「譚元夏」字樣

圖三:【春閨倦讀圖】函套上的【名媛詩歸】字樣

圖四:雍正讀書圖局部

【雍正十二美人圖】拿【名媛詩歸】來表露心思,【春閨倦讀圖】也拿 【名媛詩歸】來表露心思。

【雍正十二美人圖】有意把胤禛的題詩和書畫拿來陳設在背景裏作「畫中話」,【春閨倦讀圖】也拿冷枚自己畫的漁父圖陳設在背景裏說「畫中話」。

圖上:【雍正十二美人圖】裏的書畫

圖下:【春閨倦讀圖】裏的畫

【雍正十二美人圖】的美人有真人那麽大,【春閨倦讀圖】的美人也有真人那麽大。

【雍正十二美人圖】中密集出現祥瑞符號,什麽「洪福齊天」、「六合約春」、「花開並蒂」、「金玉滿堂」、「四季平安」……【春閨倦讀圖】裏也有「冬去春來」、「四季平安」、「玉堂富貴」、「稱心如意」……

圖一:鼓凳的冰裂紋寓意「冬去春來」

圖二: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
圖三:花瓶上的玉蘭紋飾寓意「玉堂富貴」

圖四:詩集卷成的心形和如意形代表「稱心如意」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很多眼熟的場景,仿佛也是【春閨倦讀圖】從【雍正十二美人圖】中直接取用,比如兩位美人相似的站姿,比如墻上的簫,比如香具和放置香具的架子……大量的相似,自然會喚起熟悉的感覺,大概這正是冷枚想要達到的效果。

上圖:左【春閨倦讀圖】女子站姿右【雍正十二美人圖】「消夏賞蝶」女子站姿

中圖:左【春閨倦讀圖】墻上的簫右【雍正十二美人圖】「持表對菊」墻上的簫

下圖:左【春閨倦讀圖】的香具和架子右【雍正十二美人圖】「撫書低吟」的香具和架子

當然,冷枚也有意地避免了一些雷同。

比如十二美人圖裏出現的貓和蝶都是成雙成對的,而【春閨倦讀圖】裏只有一只孤零零的狗。比如十二美人圖裏大量出現的竹元素,以及,成堆成堆出現的古董藏品,在【春閨倦讀圖】裏都沒有出現,至少是沒有明晃晃地出現。

也許,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猜想,順便窺探一下十二美人圖的秘密——在冷枚的時代,十二美人圖裏的寓意並沒有那麽難懂,當時的人們是看得懂的。冷枚看懂了十二美人圖裏的美人就是胤禛自己,也看懂了胤禛的用心,他也看到了胤禛設計的十二美人圖收獲的巨大成功,故而,與曾經的胤禛一樣心懷著不安的冷枚,就完全按著胤禛喜好的套路,於1724年畫了【春閨倦讀圖】,委婉又小心翼翼地向雍正帝暗示著他的痛苦和忠心。

既然【春閨倦讀圖】的美人,影射的是冷枚自己,而【雍正十二美人圖】的美人,影射的是胤禛——那麽,冷枚當然明白,美人和美人的身份是絕不一樣的,所以十二美人圖裏影射著胤禛高潔品格的竹元素和胤禛真實生活場景的古董藏品,在【春閨倦讀圖】裏被一掃而空,甚至,女子的妝容也經過了精心的推敲,十二美人圖裏是漢妝美人,【春閨倦讀圖】中就成了滿妝美人。

清 冷枚 【春閨倦讀圖】局部

不妨這樣說,【春閨倦讀圖】與【雍正十二美人圖】呈現出一種映像關系,映像中的兩個人,有著驚人相似的舉止,也有著迥然不同的表象,但既是映像,其本質便是一致的。

讓我們透過【春閨倦讀圖】這個映像,去推測一番當年胤禛設計【雍正十二美人圖】的心思。

歷史上康熙朝的「九子奪嫡」非常殘酷,四阿哥胤禛最後在奪嫡大戰中勝出,登上皇位,自有他非同常人的手段和城府。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滿21歲的胤禛未能冊封為親王,原因是康熙公開宣稱胤禛「為人輕率」,大受打擊的胤禛從此開始收斂性子,凡事都默默隱忍。

康熙四十八年(1709),也許是胤禛的「戒急戒躁」終於有了成果,32歲的胤禛得封雍親王,並收到皇帝父親送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園子為禮物——圓明園,胤禛立刻住了進去,並給自己取了個別號:「破塵居士」,以表明自己心在紅塵外,「不交結一人,不與聞一事」。

此後十多年,胤禛以「天下第一閑人」自居,在圓明園裏讀書,吟詩,寫字,此外,便是隨時準備接待父親來此小憩,以及隨時聽命承辦父親交辦的差事,還要隨時撫平父親因皇子們爭權奪位而暴怒的情緒。

他知道自己論嫡,論長,論賢,都沒有奪嫡的勝算,故而,他沒有動手——至少沒有明目張膽地參與奪嫡。

但不動手,不等於不動心。

十二美人圖,便在這樣的隱忍歲月,悄然出現在圓明園的深柳讀書堂裏。

十二美人圖取意自中國傳統的「香草美人說」,自屈原開始,以美人香草來表明自己忠君愛國,已是文人們心照不宣的暗語。胤禛自然知道。

畫上的十二位美人,個個都風華正茂,嫻靜端莊,或對鏡,或品茗,或看書,或臨窗沈思,或倚門觀竹,或於燈下飛針走線。她們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與世無爭的淡然,但也掩不住獨守空閨的悵惘。

在「撫書低吟」裏,胤禛托名米芾,在一張半卷的蕉葉上寫出了對畫中女子的印象:

櫻桃小口柳腰枝,斜倚春風半懶時。一種心情費消遣,緗編欲展又凝思。

清 佚名【雍正十二美人圖】局部

胤禛一定知道,芭蕉葉上寫字是漢人的傳統小情趣,唐人李益寫過「無事將心寄柳條,等閑書字滿芭蕉」,韋應物在【閑居寄諸弟】中也寫過「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

芭蕉葉上,盡是情懷和心事。

那美人的情懷和心事又是什麽呢?

清 佚名【雍正十二美人圖】局部

美人正翻到這兩頁: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杜秋娘的【金縷衣】

日暮風吹,葉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這是南北朝佚名作者寫的【青溪小姑歌】。

長安此去無多地,郁郁蔥蔥佳氣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處樓。 ——這是唐人趙氏的【聞夫杜羔登第】

這三首詩都收攏在托名鐘惺和譚元夏編註的【名媛詩歸】裏。除了這些,在「裘裝對鏡」和「持表對菊」裏,胤禛又用自己寫的總共十五首絕句,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嘆著美人天生麗質卻顧影自憐的命運。

清 佚名【雍正十二美人圖】局部

美人是誰?
美人就是胤禛自己。

她的品性象青竹一樣貞潔,象芝蘭一樣清雅,那些古董器物暗示著她高貴的身份,畫中滿布的祥瑞贊美著她的美好,寫著「山水有清音」、畫著深山結廬和江湖放舟的書畫對映著她的清靜無為,她傾國傾城,她十全十美,她的孤獨和隱忍只有她真心相待的良人才懂得。

那個良人是君王,是康熙大帝。

康熙早就說過,王儲之位要給「以朕心為心」的人,此人要恪守孝道、友愛兄弟,善待群臣,「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托之人與爾等作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致賠累爾諸臣也」。

而摸透了父親心思的胤禛,也真的是從不把沽名妄冀之心擺在臉上,且「未諳政事,不識一人」,「與滿漢臣工素無交往,有欲往來門下者嚴加拒絕」,他和他的美人一樣,看起來是那麽孤獨,隱忍,淡泊,無為。

【雍正十二美人圖】「撚珠觀貓」、「消夏賞蝶」、「撫書低吟」局部

胤禛當然不僅僅是孤獨、隱忍、淡泊、無為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十二美人圖上,他是狠狠秀了一把自己的才華的。

十二美人圖上的題詩和幾幅書法經考證都是胤禛親題親寫,無名無款的兩幅山水畫,也有可能是胤禛所畫,他托名董其昌的那個條幅,流暢和美,肖似董其昌書風,尤其可證他的實力——雍正的書法追隨其父康熙,康熙酷愛董其昌,胤禛露這一手,實在有城府啊。

到此,【雍正十二美人圖】裏那些難解的竹元素、古董、祥瑞、題詩、書畫,算是有了一個模糊的答案。最後,說一下美人的原型,還真有可能是年妃。中國傳統的線描手法畫肖像不是件容易的事,胤禛很有可能曾讓自己寵愛的、頗富書香氣質的年妃作為模特兒,讓畫師照著年妃的模樣,勾勒出十二個美人的精致輪廓——這大概也是雍正僅僅將這套畫稱為美人圖而不是年妃像的原因,畢竟,美人其實是他自己啊。

秘密重重的十二美人圖,是否曾幫助胤禛獲得康熙的信任,從而逐漸助他登上大寶,已不可知。可知的是,在蟄居圓明園十幾年後,韜光養晦、苦苦隱忍的胤禛終於等來了結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帝病重,胤禛受命代祀圜丘。十余天後康熙崩,臨終將皇位傳給胤禛,胤禛順理成章地登基,是為雍正帝。

雍正十年(1732),十二美人圖從深柳讀書堂的屏上取下,乾隆九年(1744),美人圖和雍正塑像一起秘密放入雍和宮佛塔——也許在胤禛心裏,這些在深柳讀書堂裏陪伴他十來年的美人,早已與他同為一體。

說回【春閨倦讀圖】。

冷枚如法炮製的【春閨倦讀圖】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麽效果,他始終沒有得到雍正的回應。直到雍正帝崩,乾隆帝繼位,冷枚才有機會被召回宮中,那已是【春閨倦讀圖】完成十幾年之後了。

細細比較【雍正十二美人圖】和【春閨倦讀圖】,一樣是表現思君之切【春閨倦讀圖】的女子更嫵媚而有挑逗性,【雍正十二美人圖】更隱忍而悵惘,也許冷枚是真的過於急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