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光武帝劉秀為何下旨,將七位諸侯王全部削掉,甚至包括叔父?

2024-01-02歷史

光武帝劉秀在位初期,按照西漢的「傳統」,先後建立了幾個諸侯國,並將自己親族們封為王。然而僅僅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光武帝就「翻臉」了,他在建武十三年(37年)下旨,幾乎將所有諸侯國全部削掉,這幾位諸侯王也遭到「降級」,其中甚至包括撫養光武帝長大的叔父。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一、光武帝分封

光武帝劉秀第一次分封諸侯王是在建武二年(26年),此時的他已經占領洛陽、長安。劉秀下旨冊封「叔父良為廣陽王,兄子章為太原王,章弟興為魯王,舂陵侯嫡子祉為城陽王」。前三個人是劉秀的至親,劉秀自幼喪父,是由叔父劉良撫養長大的。另外兩個人是光武帝的長兄劉縯的兒子。至於劉祉,他是劉秀的族兄舂陵侯劉敞之子。

同年五月,劉秀再度下旨,「封更始元氏王歙為泗水王,故真定王楊子得為真定王」。劉歙也是於舂陵侯這一脈的,比劉秀高一個輩分。劉得與劉秀的血緣較為疏遠,是漢景帝之子常山王劉舜的後裔。到了這年年底,劉秀又下發了一道旨意,凡是那些被王莽廢掉的漢朝諸侯王,「其並復故國」,於是又有一批人被封為王,比如長沙王劉興、河間王劉邵。

二、諸侯王遭削

到了建武十三年(37年)二月,光武帝劉秀卻下旨,將這些自己分封的諸侯國廢掉,那些諸侯王全部降級,「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其以興為臨湘侯,得為真定侯,邵為樂成侯,茂為單父侯。」幾天後,劉秀又下旨,將自己的至親們降級,「降趙王良為趙公,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為魯公」。

按照劉秀自己的解釋,這些諸侯王之所以被廢,是因為「不應經義」,他們的血緣關系與光武帝十分疏遠,所以不應該做諸侯王。這個理由非常牽強,這些人與光武帝的血緣確實疏遠,但劉良等三人都是劉秀的至親,一個叔父、兩個侄子,他們為何也被廢掉呢?顯然,「不應經義」是劉秀的推辭而已,並不是真實的原因,在這背後還隱藏著更深層的原因。

三、劉秀的心思

光武帝劉秀雖然做了皇帝,但他的身份也很尷尬,可以說是疏屬中的疏屬,庶出中的庶出。建國之初,全國各地仍然有大量的漢室宗親,其中有些人的身份甚至比劉秀要高。因此,為了團結、拉攏眾多的漢室宗親們,劉秀只得加封那些疏遠的宗室為王為侯,恢復他們的爵位、權益。但是,這並不是劉秀想看到的,只是一種權宜之計而已。

隨著東漢王朝的鞏固,劉秀決定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宗室制度,於是他削去了疏遠宗室們的爵位,「其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為了安撫這些人,劉秀又削了自己的三個至親。之後,劉秀開始著手構建自己的宗室體系,於建武十五年(39年)封自己的兒子們為公,數年後又晉封他們為王。至此,光武帝劉秀重建了東漢的諸侯國系統。

參考資料:1.【後漢書】;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