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河南發現明代龍床,擁有者自稱朱元璋後代,族人隱姓埋名幾百年

2024-04-11歷史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珍貴的文物古董留存了下來,其中,古代最高地位的帝王將相使用的文物最引人註目。

2014年,一位名叫朱星光的先生在河南周口西華縣的家中,展示了一張通體紅漆、長2.2公尺、寬1.37公尺、高2.4公尺的古木床。

經專家鑒定,這張床的估價至少上億。

朱星光先生自稱為朱元璋的後代。

01

明朝,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歷時兩百七十六年的偉大王朝,雖然在其晚期的治理不甚理想,但回顧歷史,我們仍然能看到其曾經的輝煌。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曾是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地位低下,每天都靠著乞討來維持生活。

這段艱苦的經歷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自己的後代過上好日子。

為了實作這個目標,朱元璋賦予了他的後代特殊權利,確保朱家的皇子皇孫都能有自己的田地,不再需要過乞討的生活。

朱元璋可能沒有意識到,他的後代數量不斷增加,土地資源卻是有限的。

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大明王朝的田地很快就無法滿足分封的需求。

連堂堂皇帝都無法避免這個問題,更不用說普通的黎民百姓了。

最終,官逼民反,農民起義爆發了。

在明末,由於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的影響,大量百姓對朱元璋的後裔進行了殘酷的報復和滅族行動。

義軍徹底清算明朝皇室,將所有朱元璋的後代全部消滅,確保徹底消除隱患。

不論投降與否,交出寶藏與否,跪地與否,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1644年,明朝覆滅,崇禎皇帝在起義者圍攻下吊死煤山,清軍入關。

明朝的覆滅使得「朱」這個曾代表無上榮耀的「國姓」一夜之間變得極為不幸。

為免連累,朱光璋的後裔紛紛改姓,四處避難,連認祖歸宗都成為奢望,更不用說繼承大明天子的血脈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是朱家後代們在清軍入關後的自保之道。

他們帶著珍寶四處避難,改名換姓,其中有一批人逃到了河南西華縣,過起了低調的生活,最終在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

他們一直守護著寶藏,直到清朝滅亡,才再次公開身份,恢復了朱姓。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周口這片土地一直享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跡」的美譽。

它位於河南省東部,是豫東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這裏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曾經是楚越文化、東夷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帶,文化繁榮昌盛,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文明史。

而在這樣一塊歷史底蘊深厚的土壤中,誕生了西華縣。

據村裏的老人們口口相傳,他們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二十五個兒子的後代。而伊王的封地就在河南省境內。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大明帝國的覆滅,闖王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使得朱氏子孫四處逃散,這段歷史也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淡去。

02

為了避免被殺害,皇室後人們選擇了在深山老林中隱姓埋名。

雖然這樣做可以降低身份暴露的風險,但是能夠成功逃過劫難的人卻寥寥無幾,這足以看出當時義軍的決心和堅決。

令人驚喜的是,如今我們仍然能夠在西華縣魚林台發現朱元璋的後裔,這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村裏的幾位老人聽前輩講述他們是從河南洛陽遷移過來的,而越來越多的豫東地區朱姓人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也紛紛前來登記,重新認祖歸宗。

經過幾個世代的隱姓埋名生活,祖祖孫孫終於能夠齊聚在西華,感受這份親情的溫暖。

2014年3月,河南西華縣因一張龍床引發輿論熱議,吸引了眾多媒體和文物專家的關註。

這張引人註目的文物並非新出土的,而是被當地居民朱星光先生在家中發現的。

那麽問題來了,為何這張龍床在朱先生家中多年未被發現,直到他步入不惑之年才引起註意呢?

在朱星光先生的老宅中,一張被遺忘的龍床終於被發現了。

朱先生因老宅荒廢太久,決定回來進行翻修。在他的清理工作中,一張木床被無意間發現。

經過清掃和擦凈,木床的莊嚴氣派令人驚嘆。

從疑惑到確信,朱先生終於確認,這就是祖輩一直傳下來的一張龍床。

朱星光,一位底蘊深厚的攝影家和收藏家,他的收藏史要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他正值青春的時候說起。

這位著名的攝影家,在國內的攝影界眾所周知,他的部落格名字叫鐵騎快刀,是攝影界的獨行俠,自由攝影家。

他曾孤身一人騎馬穿越青藏、四川、西藏攝影采風,他的作品曾在中國平遙舉辦過多場專題展覽。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朱星光發現了一張龍床,這張龍床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已經積滿了灰塵,無人問津。

朱星光看到這一幕,感到非常激動,感嘆現代社會少有人住在老宅,這也讓龍床無人問津,經歷了這麽多年的歲月。

這個發現很快就被人們知道了,龍床終於不再無人問津。

許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了能夠一睹這張龍床的風采,甚至有人會坐在這張曾為帝王將相才有資格睡的床上。

朱星光的發現,讓這張龍床重新煥發出光彩,也讓人們更加了解和珍視歷史文化遺產。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件歷史文物背後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它們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們生活的鏡子。

我們應該珍惜和保護這些歷史文物,讓它們的故事得以傳承下去。

03

朱星光先生研究發現,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自為他的子孫們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則和方法。

他為自己的兒子們準備了20個字,每個字代表一世。

據推測,他們這支後裔可能屬於朱元璋的第25個兒子——伊厲王的後代。

從朱星光先生的家族譜中可以看出,他父親一代的男子名字都以「典」字結尾,這與他們所處的民國時期的動蕩社會背景有關。

向前追溯,我們發現朱先生的祖父名字中都包含了朱元璋的謚號「德」字。

這個村子的男性都姓「朱」,而且60歲以上的人的名字中大部份都含有「派」字,但字的順序與過去的規則稍有不同,都放在了最後一個字上。

關於他們的祖先是如何在周口西華定居的,朱先生認為這是由於李自成攻破洛陽後,他們祖先為了逃避而來到這裏的。

專家們聽到朱先生的話後大吃一驚,原來這個村子全部都是朱元璋的後裔?

在村民們帶領下,專家們看到了一些明顯是古董的老物件。

專家們了解到,這個村子原名叫魚鱗,因為與龍鱗相似,為了避免招來禍患,才改名為魚林。

當專家們還在質疑他們是否為皇族後裔時,一位老人拿出了族譜,解決了他們的疑惑。

面對是否為皇族後裔的問題,大多數老人顯得很平靜,他們表示:「雖然找到了祖先,能認祖歸宗,但這並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

村裏的年輕人也表現得很淡定,他們仍然過著自己的生活,認為自己是皇族後裔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我們不是隨便聲稱自己是朱元璋後裔的人,因為我們擁有無可爭議的物證。「朱星光先生自信地說。

幾天後,一位名叫楊翠海的專家來到了我們的村莊,她的身份非常特殊,她的到來是為了確認那個傳說中的龍床是否真的可以經受住她的鑒定。

結果正如朱星光所說,那確實是一張明代的龍床。"

這是一款具有濃厚古韻的床,整體以赤紅色調為主,長約兩米,寬約一米三。床體的鏤空雕刻細膩精致,令人賞心悅目。

床頭處設計有龍頭雕刻,顯得莊重大氣。

床體采用優質的木材打造,用料厚重,價值不菲。雖床腳墩缺失,棕墊以及床沿有磨損,但整體保存完好。

楊翠海在2014年3月8日對一張木床進行了鑒定,他確定這張床是明代晚期制作的,並且曾經是明朝皇室後人所用的物品。

作為國家級木材鑒定檢驗師和中國木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專業委員專家,楊翠海表示這張古董級的架子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他強調,這張床在過去是只有皇族才能使用的,而現在能將其收藏在家的,恐怕也只有皇族一脈的人了。

雖然無法肯定這張床是否為朱元璋本人使用,但經過檢測,其材質確實為高檔硬質紅木。

這張床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非同尋常。

專家對其估價,發現其在市面上拍賣的最低價格可能超過億元。

因此,即使缺少一個腳墩,也絲毫不會影響其價值。

在2014年,專家們在看到這張歷經數百年的床時,眼睛都發出了光芒。這張龍床的精致程度,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龍紋圖案,都彰顯了其高貴的尊嚴。

要知道,當時只有皇族才能享有這樣的特權,而擁有這樣一張床,即使是富有的人也得小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張床全紅漆,長約2.2公尺,寬約1.37公尺,高約2.4公尺,看起來十分壯觀。

床的制作精細,從床面上繁瑣的雕花就可以看出,外表面晶瑩剔透。除了鏤空雕花,還可以看到床板上裝飾著鳳凰戲牡丹和龍首的圖案。

這張龍床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因此,專家建議朱星光先生將其捐贈給國家,以供後人研究和欣賞。

朱星光先生在展示他的收藏時,除了引以為傲的龍床,還展示了兩個銅爐,它們都落款為「大明宣德年制」。

其中較大的銅爐是他家族的傳家寶,而較小的那個則是來自同村78歲村民朱金成家的。

據楊翠海介紹,那個較大的銅爐他沒有親眼看到,而體型稍小的銅爐就是出自大明宣德年間的。

"這只爐子我從記事起就一直看到,母親常常用它來點燃香火,"朱星光先生回憶道。

朱星光先生對他的母親懷有深深的思念,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他就把這個宣德爐悄悄埋在了院子裏。

雖然不舍得拿出來,但是後來房子翻修,不得不將這只小巧精致的宣德爐挖出來。

這個僅有巴掌大的宣德爐雖然小巧,但銅制底足卻被磨得光滑,陽光下依然閃爍著光亮。

2017年1月,周口著名攝影家朱星光老師參加了新華樓舉辦的「2017周口老幹部大學時裝隊迎春晚會」。

2020年,關於河南周口發現龍床及明代皇族後裔的訊息再次引起媒體廣泛關註。

同年,另一張龍床在福建被發現,與河南周口的龍床不同的是,收藏者拒絕了專家的捐贈建議。

這些明代龍床和古董的存在是無法否認的事實,無論其背後是否存在皇族後裔。

對於朱星光和魚林村的村民們來說,這些發現並無法為他們帶來金光加身,但卻是他們尋找先祖遺失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