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6年淮陰戰役,我軍雖遺失兩淮,但卻收獲了陳老總對粟裕的信任

2024-01-25歷史

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在關內的中堅力量——華東野戰軍,從成軍開始就一直是以敢打硬仗而著稱。甚至有人統計華東野戰軍(3野)在我軍四大野戰軍中,殲敵數位居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東野還要多幾十萬。而最開始華東野戰軍的組成,則是陳老總的山野以及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合並而成。

其實在1946年的時候,關於兩個野戰軍的合並,多少還是帶有點無奈的色彩。

在1946年國軍全面進攻華東的攻勢中,我軍失去了富庶的兩淮區根據地,最終粟裕不得不帶華中部隊轉戰蘇北和魯南,最後進入山東和山野一起改編成華東野戰軍。

那麽我軍為何會失去兩淮根據地,以至於要讓粟裕被迫遠走山東呢?

兩淮根據地失守

1946年8月初,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聯兵進攻桂系鋼七軍把守的泗縣,但戰役進行的並不是很順利,低估桂軍戰鬥力的我軍不得已而結束作戰。但此戰之後,國軍士氣大振,在薛嶽的帶領下,又針對我山東和華中兩大解放區展開進剿。

薛嶽的目的是占領淮安和淮陰為首的我軍「兩淮根據地」,他兵分三路以李延年、馮治安和馬勵武等人三路齊進,包圍兩淮區。

而當時我軍在華東的部隊又是什麽狀況呢?

當時我軍在華東的部隊並不算少,但分成分很復雜,有八路軍和新4軍兩大系統,而且還分成山東、兩淮、華中三大塊,各自為戰。前期在最南的蘇中,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七戰七捷,但山東和兩淮的壓力依然很大。而此時過早集中兵力,就必然要放棄其中的一兩個解放區;不集中兵力,在幾個方向分別作戰,就無法打成大殲滅戰。

因此國軍就是利用當時這個局面,出兵進攻夾在華中和山東之間的兩淮,直接將攔腰斬斷老總和粟裕之間的聯系。

先來看看陳老總這邊的山野。

而這個時候陳老總這邊,在泗縣等多個戰役中連續多個月的交戰,山東野戰軍已經疲敝不堪,需要進行休整。

但一方面山東中部根據地,讓李彌和王淩雲從膠東出來的部隊給打穿,在山東後方的張雲逸和黎玉也催著陳老總趕緊帶主力解魯中之圍。

當時的魯中有多危險?

淄博的兵站機關的糧食損失不下三百萬斤,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魯中和平的生產環境被破壞,我軍只能進入地下狀態生產,在解放區吃喝拉撒的李彌所部也不斷破壞解放區的生產,長此下去山東根據地將岌岌可危。可另一方面,一旦陳老總將山野的部隊調回去,兩淮地區將被國軍占領,山東和華中的聯絡將被切斷,兩軍將可能面臨國軍分割包圍,逐個擊破的危險。

因此對於此時的陳老總來說,山東、兩淮,都等著他帶主力來增援,哪邊都丟不起。

再來說說粟裕的華中野戰軍。

而另一邊的粟裕,在七戰七捷之後,率領部隊正在蘇中的休整,準備伺機進攻海安、揚州和泰州等地。雖然身在蘇中,但粟裕依然準確判斷敵人在兩淮意圖,當時他建議軍委想讓山東部隊先頂一下,等蘇中這邊打起來可以將李延年部隊調回來,解兩淮之圍。

雖然這個辦法在當時看起來沒有什麽缺點,但卻有兩個致命的問題:

第一就是——當時蘇中我軍已經很疲憊,粟裕的部隊光補充就補了3次,部隊裏面甚至有大量的解放戰士,七戰下來部隊傷亡就1萬多人,很難在蘇中再大一次大的殲滅戰。

第二就是——粟裕將寶壓在山東部隊身上,讓其先守一下兩淮,卻不知道山野部隊此時比他們更需要休整。

8月底我軍疲敝作戰,國軍連連得手。

8月底準備多時的國軍,開始向兩淮地區展開進攻,而且進展不慢:

8月27日,戴之奇的整編69師占領睢寧城,29日占領宿遷;

8月31日,南路的鋼七軍占領洋河鎮;

8月28日,路的58師在朝陽集、漁溝地區與我軍對峙。

此時我軍在情報上還是以為國軍會和我軍在泗陽等地區決戰,卻不知道在鋼七軍的身後藏著張靈甫的整編74師,他們將作為尖刀隊占領淮陰和淮安。所以另一邊的山野,在得知國軍進犯之後,陳老總的部署是二縱在新集、九縱到泗縣以南、7師到大興集、8師仍在漁溝。

9月5日,粟裕則是看出了躲在鋼七軍的後面的整編74師一直沒動靜,也猜想了敵軍可能要占據兩淮城的想法,於是透過電報向中央和老首長陳老總請示:「敵占宿遷、洋河之線,有進犯兩淮之極大可能。來直搗我華中之心臟,與截斷華中與山東之聯系。」,在電報的同時,粟裕還想讓老軍長在泗陽加強防線,打幾場打仗,緩解兩淮的壓力。

因為要顧及山東魯南以及阻止徐州方向的敵軍,陳老總還是保守選擇將山野主力北移到沭陽方向,但兩邊兼顧勢必會兩邊都很難集中兵力。

9月10日,此次進犯最強的國軍兩支部隊——鋼七軍和整編74師,一共6個旅,突然隱蔽行動,直接進攻兩淮的門戶泗陽。雖然這裏有山野最強的9縱防守,但因為陣地剛修築,工事還沒完備,雖然擊退了國軍6次進攻,但奈何還是失守,兩淮門戶洞開。

9月13日,國軍6個旅已經抵達淮陰,而此時淮陰守軍只有譚振林帶領的9縱還有皮定均旅。而進入淮陰外圍的國軍以74師為主攻、鋼七軍為助攻,配合突擊前進,很快就突破9縱1個團的河岸陣地,戰後九縱總結第一次和自己交手的74師

「多采取正面佯攻,側後迂回,或行超越攻擊。該敵系蔣軍五大主力之一,部隊驕傲,攻擊精神較旺盛。,善於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陣地一點,掩護步兵攻擊,且善於使用小部隊,以錐形滲入我側背,錯亂我部署。但敵不善於近戰。」

9月15日,皮定均率軍在淮陰城下和74師繼續鏖戰,經過7晝夜的激戰,仍將陣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此時傷亡太大。特別是沿著運河東岸,雙方反復拼殺了就近9次。而起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本來快增援到淮陰的山野韋國清二縱,卻在渡口被鋼七軍咬住,面對鋼七軍的烏龜陣,二縱也是一籌莫展。

而與此同時,華中這邊的粟裕,看到兩淮這邊情勢危急,直接放棄打海安的想法,率領陶勇和王必成兩個師回援,但一路都是水網地帶,天又不斷下雨,道路泥濘,透過水運船也不夠,部隊到達兩淮也要9月20號以後。

我軍增援部隊趕到要時間,可張靈甫並不想給我軍時間,他孤註一擲地進攻,利用九縱和皮定均旅的結合部防守薄弱的空隙,假冒我軍進入淮陰,到我軍發現,敵人已經有一個旅部隊進入淮陰城內,裏應外合,不得已我軍只能撤退放棄淮陰。而淮陰失守,淮安也沒有守下去的必要,粟裕只能放棄兩淮。

此戰之後,粟裕只能率領華中野戰軍北上和和山野會和,放棄蘇中和兩淮區域,兩個野戰軍合並成華東野戰軍,繼續征戰。

兩淮區域失守的連鎖反應。

毫無疑問,對於兩淮地區的失守,對當時的我軍來說絕對是難以接受的。

要知道當時兩淮地區對華東我軍實在是太重要了。

第一點就是,我軍賴以為生的經濟和軍費來源被切斷。

按照後來鄧子恢的說法:

我們的經濟來源全部都被切斷了,特別是運河的水務問題,我們的一切是靠運河來的,現在沒有了。清江(淮陰)在政治上也是很重要的,是華中經濟、政治上的中心,對國民黨有很大威脅,失去了,我們在政治上受到很大損失。」

要知道,當時粟裕在華中七戰七捷的根本,是依靠兩淮提供的兵員和軍費,蘇中七戰七捷消耗的軍糧、炮彈和傷員都是兩淮地區和政府進行籌集和轉運。而且當時我軍的兵工廠和後方機構也是多位於兩淮地區,兩淮後方一失守,蘇中我軍就失去持久作戰的根本。

第二點就是,對於我軍華東根據地被攔腰斬斷。

之前說過,兩淮根據地就是山東和華中之間的腰眼位置,只要兩淮守得住,我軍在山東和蘇中的作戰就有了犄角依靠,而一旦失守,山東和蘇中就成了孤立地帶。而當時的狀況是,兩淮失守,蘇中的我軍已經處於國軍三麵包圍狀態,還有一面是海,如果繼續留在蘇中作戰,要麽渡過長江打遊擊,要麽繼續在蘇中作戰。

但蘇中水網密閉和平原眾多,經濟補給也很發達,抗戰時候,新四軍在此長期和日寇作戰,群眾基礎不錯。但是平坦的地理條件,一旦面對國軍的重兵集團突擊,缺乏戰略縱深的蘇中野戰軍部隊,只能是覆滅的結局。除了少數依靠水網建立遊擊區繼續作戰外,我軍基本放棄了華中和兩淮根據地。

第三點,就是對我軍士氣的打擊。

兩淮地區素來是我新四軍根據地首府,以及政治和經濟中心,雖然早晚要放棄,但是以這種的方式被占領,對於七戰七捷的華中野戰軍以及想要南下的山東野戰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在戰後我軍幹部和戰士中,很多人都出現了思想動搖,特別是背井離鄉作戰的蘇中籍戰士。

雨田君說

當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兩淮對我軍來說,並非是一個滅頂性的打擊。反而對華東作戰的我軍來說,是一個契機。

在1946年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位於蘇北和蘇中之間的兩淮,早晚是要放棄,為了保存力量,自動撤出兩淮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繼續在此和國軍繼續纏結,恐怕會消耗我軍更多有生力量。而且我軍前期打順風仗習慣了,這場失利來得很及時,這對我軍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而且兩淮失守後,也加速了我軍領導機關的整合,山野和華中野戰軍集合在一起。

而且此戰之後,意識到粟裕這個老部下在軍事方面的天才嗅覺,在軍事指揮上更加信任粟裕,為以後兩人搭檔指揮華野提前磨合。

正如同粟裕大將在其回憶錄中說的那樣,「我軍撤出兩淮,絕對不是我們軍事上的失敗,而是對蔣軍大規模殲滅戰的開始。」

果然這個預言不到2年就應驗了,經過合並成華東野戰軍後,我軍在宿北、魯南、孟良崮、豫東和淮海戰役中就給予國軍華東部隊淪陷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