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北兩位司令都得罪了林司令,林放過萬毅,為何最終不饒程世才

2024-06-03歷史

上篇文寫到東北野戰軍及其前身,縱隊司令員換的比較頻繁,有些人物的歷史屬於一帶而過,沒有點透,本篇重點展開說說萬毅和程世才的不同命運。

兩位將軍都是開國中將,名位雖同,了解革命歷史的都知道,程世才早在紅軍時期就做過軍長,資歷遠非東北軍出身、1938年才秘密入黨的萬毅可比。不過我們重點不在對比兩人的資歷,這不是決定二者成就的決定性條件。

一、萬毅被趕鴨子上架

萬毅和程世才處處充滿了對比,他能當上東北民主聯軍一縱司令,盤外因素極多。

潛台詞是,不全靠軍事才能。

歷來序列排名第一的部隊,主官都必須非常能打,否則對不起這個序列番號,古今中外這是約定俗成的。萬毅的盤外因素到底有多強大,才能打破這個通例呢?

筆者撰文向來不喜歡記流水賬,不願把一個人物從出生說到功成名就,盡量把有限的筆墨放在人物的高光時刻,或者分析背後規律上。故,只簡要地點一下萬毅的背景。

萬毅沒有紅軍經歷,在東北軍一步步幹到團長、代理旅長,思想上比較傾向抗日、親近中共並堅決反對蔣介石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1938年3月秘密加入共產黨。因思想比較先進被國民黨察覺,兩次被關押。1942年8月,第二次被關押審判,就要被國民黨反動派處決前幸運地越獄,來到山東抗日根據地見到朱瑞和羅榮桓。

此後,透過萬毅,中國共產黨掌握了原東北軍的111師,透過艱難運籌將其納入山東濱海軍區。朱瑞盛贊萬毅是「不死的吉鴻昌」,謂其既有吉鴻昌將軍偉大的民族氣節,又有靈活勇敢的鬥爭策略,為黨在軍閥部隊中開啟缺口,發展了一支有力的部隊。

1945年黨召開「七大」,萬毅在沒有參會的情況下,經山東代表團副團長朱瑞提名,萬毅當選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候補委員的分量有多重就不用多說了,具體名單也無煩再列,大家可以查閱一下都有誰,網上的資料很方便。

以粟裕、黃克誠、譚政之強大,彼時都只是候補委員,萬毅受重視的程度可謂空前。

當然,這不是軍事上的重視,而是統籌軍事、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萬毅能當上一縱首任司令員,候補委員身份加成非常大,大到101不得不高度重視的地步,因為萬毅不光是中央候補委員,還是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

除了政治因素,還有統戰考慮,萬毅是大連金縣人(今為金州區),又是東北軍舊軍官,與張學思(張學良之弟)一樣,對東北群眾和各種遊雜、土匪武裝擁有不可替代的號召力。

各種因素疊加,1946年8月,萬毅被任命為新組建的一縱司令員。

為什麽標題叫趕鴨子上架,尋其內心,萬毅並沒有爭當一縱司令的底氣,一縱由濱海支隊和山東一師、二師組成,濱海支隊只是團級單位,與山東八路軍的絕對主力一師、二師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他哪能指揮得了?

萬毅將軍的回憶錄提到過一個細節。

1946年3月,當時萬毅負責指揮他帶的19旅(系由濱海一支隊升級而來),和山東一師協同作戰,在鐮刀灣打國民黨軍五十二軍的一部份。101給萬毅面子,兩支部隊協同,萬毅當總指揮,一師師長梁興初任副指揮。萬毅也很客氣,商量著定下作戰方案,19旅和一師各打一段。結果19旅發起作戰過早,又沒有配合意識,19旅負責的地段打成了擊潰戰,沒有一師打的好。101後來批評說「嘴巴張大了」,意即口袋陣布的太大,兩支部隊沒有形成合力。

萬毅自己也反思說,不僅是嘴巴張大了,還在於協同意識太差,還是按照東北軍和國軍那一套,自己打自己的,沒有和友鄰配合的意識。

所以東總任命他擔任一縱司令員時,他內心是忐忑的,能力不行勉強上位,他心裏有數。只不過羅榮桓一直勸他不要多想,這個司令就勉強做下去了。

二、程世才命不好

程世才我們之前寫過好幾次了,他的背景不多說了,紅四方面軍最年輕的軍長,深得徐向前軍事思想之真傳。

很多人都說徐向前厲害,到底厲害在什麽地方?認清楚這個問題,有助於我們理解程世才命不好的真實狀況。

1.布局縝密,不會出現大漏。

2.善於造勢,如反六路圍攻,兵力雖然有限,卻能分而用之,以犄角之勢,分出主力作戰。

3.不輕易放棄要點。這和我們一貫比較熟悉的大踏步進退、不計一城一地得失的軍事思想,是略有不同的。當然這不是死守主義,而是充分發揮軍事地形和堡壘、據點的防禦作用。

解放山西的戰鬥過程,給世人留下較深刻印象的,既有晉中戰役調動敵人、以少勝多、分而滅之的戰役運籌,也有打運城、打臨汾這樣的攻堅戰。兩場攻堅戰都是在兵力很少、火力不強的情況下打的,易帥而處之,鮮有同樣打法者。

4.火力運用講究科學、講究計算,昇華一點講,是軍事思想的代差。這一點在反六路圍攻中體現尤為明顯,川軍是以冷熱交替式軍事思想在作戰,即作戰重點、重線,無面的概念,更無火力與人力結合的概念。徐帥具有跨代優勢,好比開著戰鬥機和騎馬的武裝作戰,哪怕戰鬥機效能差一點,哪怕戰鬥機上的機關炮失靈了,隨便丟下點什麽東西照樣把武將打的丟盔棄甲。

5.其他還有很多,比如註重軍隊的正規建設,與中央蘇區紅軍的側重點不一樣,不是在黨組織方面而是在兵力編配、操課訓練、兵員素質上傾力較多,從境界上看自然遠遠遜於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但除了偉人想必沒有人能壓過徐帥一頭。

不多展開。

程世才學了很多,完全得徐帥真傳自然談不上,但是作戰風格帶有濃厚的徐氏色彩自不待言。

以這樣高超的指揮藝術,到東北去應該是大放異彩的,為什麽標題說他命苦呢?

挺進東北的諸多將領,人人身上都帶有或大或小的缺點,這是難免的,不過有人命好,缺點沒有在關鍵性戰鬥中暴露出來,因而原來是多大,到東北還是多大,不顯眼的、無關大局的,林總不會刻意揪住不放。

程世才不一樣,初到東北,因其在紅四的輝煌經歷,挺受東總的重視,擔任三縱司令員。但不巧的是一上來就遇上四平戰役,三縱擔負阻擊新六軍的任務。

過程簡說一下,三縱和新六軍遭遇,打的很難,沒擋住,實力差距比較大,解放戰爭之初我軍三個或三個以上主力縱隊,大約能和國軍五大主力打平。區區一個剛弄起來的三縱,擋不住新六軍也屬正常。

命不好就不好在這裏。

一上來就遭遇重大考驗,這不是手段高明不高明的問題,徐帥能在四川和山西吊打數倍速於我之敵人,乃因敵指揮上和軍事思想上以及戰役每一個點都比較弱的基礎上,程世才之於廖耀湘,可沒有這樣的條件。打不過就是打不過。

程世才的缺點被這場失利急劇放大。

第一,大家都知道你能打,你卻沒打好,是不是你的能力體系有重大短板呢?短板是啥,堅守死守能力。

第二,關鍵時刻沒打好,還想主動放棄阻擊陣地,去打廖耀湘的側背,你有這個能力嗎?大局觀確實有所缺乏。

南滿保衛戰,程世才又遭遇一次考驗。

東總率主力退入北滿後,留程世才、蕭華在南滿主持局面。據東總電報說,南滿留下的部隊占整個東北五分之二,主力縱隊有三縱和四縱。

本來有如此眾多之兵力,加上南滿山地較多易守難攻,該當撐得住。結果各種因素陰差陽錯,程世才居然罕見地越打越差。

三、一上一下兩種不同命運

東北局電示西滿南滿及其他各地,要求各區一定要堅持守住,否則大部隊無根據休整極易崩潰。這正好對上程世才不願輕易放棄要點的作戰習慣,一如徐帥在川陜時。

但南滿情況並不支持這樣的打法。南滿離國民黨軍大本營太近,可以輕易出動十幾萬大軍來攻,程世才在指揮上堅持分兵迎擊,復制出當年徐向前犄角制敵的輝煌。

東總反復告誡不能這樣打,要敢於集中兵力,暫時放棄一些要點,集中三倍甚至五倍力量打敵一個團。程世才陷入矛盾,你要我保守根據地,又不要我守點,那怎麽打?

與此同時,南滿不像當年川陜根據地,前方有徐向前指揮作戰,後方有相當政權組織力量在經營根據地,兵糧足備,革命政權相對堅強。南滿缺乏有力的組織者,國民黨軍裹挾著地主還鄉團和偽警察、流氓等各種力量,這些人熟悉本地情況,隨著國軍主力進入根據地,極大破壞了中國共產黨剛剛建立起來的黨政組織。

多說一句,程世才是傑出的戰將,而不是軍政雙優之人,要他在政治與軍事出現牴牾的情況下處理好問題,有點超綱了。後來為什麽派陳雲和蕭勁光一起來,形勢需要這個級別的大佬。

敘述到這裏,我們大致能看出萬毅和程世才的不同遭遇了。

萬毅當了一段時間一縱司令員後,沒有太多獨當一面的機會,缺點暴露的不多。林總對萬毅主要是軍事上不太信任,畢竟沒有十分的能力擔得起一縱如此重要的位置。三下江南後,我軍越來越占據進攻主動權,這時需要指揮能力非常強的勇將,而非初到東北,更需要將領的號召力。

萬毅得知林總要調換他到後方軍區任職,當面質問,自己是不是犯錯了?林聽他這樣問,本來還打算和他談一談,直接不耐煩地說不要談了。

萬毅覺得心中疙瘩順不過來,又和林談了一次,林不聽他解釋,只問他為什麽發牢騷,為什麽高級幹部在雙城開會你不參加合影,雲雲。話談到這個份上,一般都是有成見了。

萬毅怕真的結成疙瘩,後來請一師政委梁必業去給林總說情,說接受組織調離,但請求一定留在一線部隊,哪怕降職也行。梁必業是115師的老人兒,林總便不再執著前見,向東北局建議萬毅改任一縱政委,不再去後方軍區了。再以後,萬毅出任新組建五縱的司令員,雖說地位不如一縱,好歹也是前線部隊主官,以37年入黨、抗戰時加入八路軍的極淺資歷,授銜為中將,可以說是人生大贏家了。

林總對萬毅這樣輕松放過,而且待遇還不錯,但對程世才卻是出奇地嚴厲。

四保臨江戰役前夕,程世才免去縱隊司令和南滿軍區司令員之職,改任軍分區司令,級別沒降,地位卻急劇下降,後來再也沒回到一線。紅四方面軍軍級幹部後期基本都是上將,唯獨程世才委委屈屈地授中將。

為什麽兩人差別這麽大呢?萬毅與林總之急,純系個人意氣,不涉及什麽原則問題,尤其是領導權威。那時林總還是有些心胸的,不至於和區區一個縱隊司令鬧翻。

程世才固然沒有當面和林總爭吵,但二人的分歧在於軍事思想不一致,令林感到了威脅。林在軍事方面從來都是何妨師我,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何況東北軍事正當艱危之際,程世才的軍事才能固然極高,但如果一支軍隊保持兩種方向不太一致作戰風格,會不會對大局產生影響呢?會不會對一線指揮員造成指揮上的混亂呢?答案很清晰。

這方面的問題別的野戰軍實際上發生過,比如華野成立初期粟裕遭遇的各種明裏暗裏的質疑,陳粟二位花費極大心力才抹平。不是說林過於霸道,而是形勢不允許試錯,沒有發育空間,所以,幹脆一刀切之防止爭端,歷來梟雄,快刀斬亂麻是基操。

三縱司令屢易其人,程世才、曾庫林,換到韓先楚才算找到最合適的人,林總的心也是操了個稀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