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法蘭克王國崛起:876年安德納赫戰役,如何揭秘禿頭查理的野心

2024-01-31歷史

東法蘭克的政治時局與內部實力賽局

870 年, 禿頭查理和日耳曼路易 簽訂【墨爾森條約】(Treaty of Meerssen),共同瓜分了 洛塔爾二世的王國

【墨爾森條約】規定洛塔林吉亞王國以 默茲河、烏爾特河(Ourthe)、摩澤爾河、馬恩河(The Marne)、索恩河(The Saone)以及汝拉山脈(Jura Mountains) 為界,西部歸禿頭查理統治,東部地區歸日耳曼路易統治。

霍普對【墨爾森條約】下兩位國王各自對洛塔林吉亞的政策做了比較研究,他認為 禿頭查理 洛塔林吉亞的王國傳統 更為重視,禿頭查理常在文書中用「regnum」來強調洛塔林吉亞在王國中的地位。

日耳曼路易 則更多 把洛塔林吉亞視作他王國中的一個公國 ,並不重視洛塔林吉亞曾經是一個王國的歷史事實。

盡管 880 年東西法蘭克王國又重新在邊境問題上簽訂了【裏貝蒙特條約】,但【墨爾森條約】實際生效時間仍持續到了 896 年, 這使得洛塔林吉亞王國的政治東西分裂

默茲河流域歸西法蘭克王國,摩澤爾河和萊因河下遊地區則歸東法蘭克王國, 【墨爾森條約】塑造了 9 世紀末洛塔林吉亞王國的政治格局。

【墨爾森條約】形成的這種政治局面並不是永久的,原本居於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之間的洛塔林吉亞王國被瓜分消失,禿頭查理和日耳曼路易的 國土間的中立區 蕩然無存。

雙方關系 從合作急遽惡化為冷戰 ,也是從此開始,洛塔林吉亞王國的政治發生了巨變。

值得關註的是 876 年發生的安德納赫戰役,該年禿頭查理調集大軍不斷向日耳曼路易出言挑釁,揚言其大軍的戰馬可以喝幹萊因河的水。

日耳曼路易稍加震懾便讓禿頭查理退縮不前, 但八月末日耳曼路易去世 ,禿頭查理聞兄死訊後陷入狂喜,趁東法蘭克王國分裂之際向其大舉進攻。

禿頭查理的戰略意圖是從小路易(Louis the Yuang)手中 奪取洛塔林吉亞王國的東半部份 ,可能還包括東法蘭克王國在萊因河西岸的美因茲(Mainz)、沃姆斯(Worms)和斯派爾地區(Speyer)。

對於此事, 【富爾達年代記】、【聖伯丁年代記】和【勒齋諾編年史】 均有記載。

有三位洛塔林吉亞貴族卷入了安德納赫戰役,他們是列日主教弗蘭考(Franco)、伯爵瑞吉納(Reginar)和科隆大主教威利伯蘭特(Willibert)。

列日主教弗蘭考出現在【聖伯丁年代記】中: 在獲悉這些訊息後 (指小路易在安德納赫城寨一事) ,查理便令 希爾杜因(Hilduin)住持 弗蘭考主教 二人,護送再次有孕的皇後利琪蒂絲前往赫斯塔爾(Herstal)。

赫斯塔爾在 默茲河中下遊流域,在洛塔林吉亞西北部 ,離西法蘭克王國很近。

列日主教區在【墨爾森條約】中被劃給了禿頭查理,此時的弗蘭考主教是禿頭查理的封臣,讓弗蘭考護送皇後則體現了禿頭查理對弗蘭考忠誠的信任。

瑞吉納伯爵是唯一一個三部史書均記載的貴族。

此伯爵瑞吉納並非911年投奔憨直者查理的那位公爵瑞吉納,這位瑞吉納是後者的家族祖先,在安德納赫戰役前也是埃希透納赫修道院(The Abbey of Echternach)的住持。

【聖伯丁年代記】簡單地交代了 伯爵瑞吉納和伯爵傑洛姆 (Jerome)陣亡,【勒齋諾編年史】則明確記載: 戰鬥開始後,瑞吉納伯爵,揮舞著王家旗幟,在首輪沖鋒中陣亡

【富爾達年代記】記載: 東、西兩翼的東法蘭克人作戰極為勇猛,斬殺了查理大軍的帥旗擎旗官,迫使查理其他兵馬落荒而逃。

綜合幾個史料可知, 伯爵瑞吉納是禿頭查理大軍的前鋒與擎旗官 ,被委以如此重任,可見禿頭查理對這位洛塔林吉亞伯爵也極為信任,伯爵瑞吉納在陣亡前一直高舉帥旗維系大軍的士氣,他陣亡後,查理大軍當即潰逃。

科隆大主教威利伯蘭特 是三位洛塔林吉亞權貴中唯一支持小路易者。

在威利伯蘭特之前,東法蘭克王國和洛塔林吉亞王國的大量教俗貴族已經企圖和禿頭查理進行接觸。

根據記載,禿頭查理得知兄長日耳曼路易龍馭賓天後先是 向路易王國的各個地區派遣大量使臣進行威逼利誘 ,自己則直赴洛塔林吉亞王國的政治中心阿亨,再前往科隆,行軍途中查理大肆燒殺搶掠。

禿頭查理到科隆後紮下大營,小路易隨後渡過萊因河占領安德納赫城寨,兩方開始對峙, 查理假意和小路易和談卻趁夜突襲小路易城寨

科隆大主教威利伯蘭特敏感地察覺到查理這一陰謀計劃,當其他人紛紛繳械投降時,自己卻勇敢地與查理會面,竭力地懇求其 萬萬不可對自己正在尋求和平的侄兒做出這般血腥行徑

當實在無法令查理回心轉意之時,威利伯蘭特便派遣麾下一位名為 哈特威格 的教士,抄近路前往路易處,告誡其萬萬不可落入為其專門設定的伏擊陷阱之中並稟報了查理本人業已抵達的訊息。

根據【富爾達年代記】記載, 威利伯蘭特的密報 對安德納赫戰役至關重要,是夜,小路易處於極度的險境之中,他當時帶來城寨中的軍隊 大部份都外出覓糧,留在城寨的只有少量軍隊

但萬幸的是小路易獲悉密報後不僅有充足時間讓自己和麾下貴族精銳有時間穿盔戴甲,還讓部下士兵 穿白衣來分辨敵我 ,甚至在交戰記載中還能看出小路易進行了 周密的戰術布置

他將薩克森人布置在最前線,將 東法蘭克人 作為主力布置在東、西兩翼,在戰鬥開始薩克森人便望風而靡,而兩翼的東法蘭克人卻越戰越勇,士氣高昂絲毫不受薩克森人潰逃的影響。

而查理大軍則相反,瑞吉納伯爵倒下後他們都喪膽失魄

倘若那晚威利伯蘭特未察覺到暴雨將至,未能向主君及時報信,那麽安德納赫戰役的結果可能會 乾坤倒轉 ,洛塔林吉亞王國的未來走向也會發生重大改變。

洛塔林吉亞貴族在安德納赫戰役中的角色

安德納赫戰役是洛塔爾二世去世後東、西法蘭克王國圍繞洛塔林吉亞王國展開的 拔河政治競爭 第一次白熱化, 大大提升了東法蘭克王國的聲威

該戰役中西法蘭克王國許多貴族被小路易俘虜,從而和小路易建立了關系,其中聖德尼修道院(The Abbey of Saint-Denis)住持古茲林就曾同小路易和王後一起進餐,相談甚歡,在 9 世紀 80 年代古茲林和巴黎伯爵康拉德(Conrad)公開支持東法蘭克王國。

在 9 世紀末至 11 世紀初, 洛塔林吉亞地區始終處在拔河政治的中心 ,仍多次遭受兵災,但安德納赫戰役和之後洛塔林吉亞遭受的數次戰禍存在鮮明區別。

安德納赫戰役雖不乏洛塔林吉亞權貴的參與,但戰爭的責任全在 禿頭查理個人野心 ,他們都 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仍然服膺【墨爾森條約】。

但在其後發生的戰禍中,洛塔林吉亞權貴不再忠君 ,轉而成為在東、西法蘭克王國間 挑撥離間、煽動禍亂的佞臣、變節者

促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歸結於茲溫提巴爾德的統治,認為正是茲溫提巴爾德統治政策的威脅使得洛塔林吉亞權貴團結為一個政治集團,覺醒了後者在政治上的 自我意識

安德納赫戰役是查理大帝諸孫時代的最後一場大戰,在日耳曼路易生前這場大戰便一觸即發,否則禿頭查理豈能在八月聞知路易死訊便能於十月將五萬兵馬紮營於科隆,在這以後任何國王皆無能力再發動如此浩大的戰爭。

從時間角度看,這種變化歸根結底也是因為 加洛林王朝統治者更叠頻繁 引起的,876 年的安德納赫戰役發生之際,加洛林王室人丁尚旺,僅有日耳曼路易新近去世。

此後十年間加洛林王朝的統治者接連身隕,以至於 884 年王朝的 合法繼承人僅剩下胖子查理 ,統治者的死亡必然帶來許多連鎖效應,例如維京人的侵略和鄰國君主的入侵甚至是貴族叛亂,導致了貴族權力在地方的壯大,同樣也影響著洛塔林吉亞區域權力的發展。

最後,從史實來看, 安德納赫戰役中的貴族們為了向加洛林宮廷表忠心而肝腦塗地,表明此時的加洛林王朝仍然具有很強的統治力 ,與十年後不可同日而語,這與國王個人的性格、才能等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