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腰帶服飾有什麽講究?清朝黃帶子,為何無官無爵殺人不償命

2024-01-31歷史

前言

清朝時期的服飾文化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內涵,腰帶更是其中一個引人註目的元素。在這個時代,腰帶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身份地位和社會規範的象征。而關於清朝的黃帶子更是一段引人深思的傳說,傳言無官無爵殺人不償命。

這個有關服飾的神秘傳說,牽涉到文化、信仰和法律等多個層面,引發了人們對於清朝時期社會規範和法制觀念的好奇。讓我們一同穿越時光,深入了解清朝的服飾文化和腰帶講究。

探討黃帶子背後的傳說是如何影響著當時社會的道德風尚,以及這個時代人們在服飾中體現的身份與法制觀念。或許,這是一個關於服飾文化、社會規範和歷史傳承的引人入勝的歷史之旅,等待我們去揭曉其中的秘密。

一、滿清初年廢除冠冕 制定帝王腰帶制度

公元1616年,來自女真族的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錦州)稱汗建國,國號後金。這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經過數十年擴張和征戰,終於在1644年占領明朝都城北京,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1636年,皇太極即位後金第三代可汗。在他統治時期,為了鞏固政權,皇太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後金從部族聯盟向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轉變。其中在服飾制度方面,他廢除了漢族帝王傳統的冠冕制度,而更加強調腰帶在權力象征意義上的地位。

這一舉措主要出於兩個考量:首先,滿族的服飾本沒有冠冕的習俗,皇太極本人也幾乎不戴冠冕。保留漢族的冠冕制度與滿族生活習俗並不契合。其次,在清朝建立絕對君主專制的過程中,更加強調皇權的神授性。

而腰帶比冠冕更能體現出對上蒼的敬畏。基於這兩點,皇太極廢除冠冕制度,而制定了一套以帝王腰帶為核心的新服飾規制。這套制度在清朝統治期間被進一步完善,帝王的腰帶配飾也因此呈現出獨特的文化內涵。

皇太極本名豪格,生於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他的祖上數代都生活在東北地區,屬於女真族,家世並不顯赫。但是到了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時期,運用聯合各部族的方式,在東北地區建立起了後金政權。

皇太極八歲時,父親努爾哈赤突然去世,由皇太極的叔父代善繼位為可汗。代善是一個極其殘暴的統治者,曾密謀暗殺年幼的皇太極。在被軟禁期間,皇太極歷經艱辛,但還是憑借聰慧和韌性,最終在十四歲時掌握大權,並誅殺了代善。

這些生死經歷使得皇太極極為重視鞏固權力。他采取了學習漢文化、強化中央集權等措施。其中在服飾制度方面,他對漢族帝王傳統的冠冕並不情有獨鐘。滿族本沒有戴冠冕的風俗,皇太極本人也幾乎不佩戴。但他註意到漢族君主認為冠冕代表天命。

為了體現自己的權力也是神授的,皇太極選擇了在滿族文化中更為重要的腰帶來取代冠冕的地位。他詳細制定了帝王腰帶的樣式,並規定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黃色腰帶,廢除其他所有人使用黃色腰帶的特權,以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是清朝黃帶子的由來。

二、明黃彰顯「唯我獨尊」 色彩等級森嚴

根據清朝律法,皇帝腰帶配飾必須使用明黃色,這是色調最為純正的黃色;而愛新覺羅宗室須使用金黃色,兩個顏色僅有細微差異。文獻記載,這一規定始於順治年間對服飾的第一次修訂,經歷了多次修訂,終於在雍正朝徹底確立。

那麽,明黃與金黃又代表著什麽?在中國古代,黃色象征著正統與合法性,被視為最美麗和最上等的顏色。因此自唐代起,黃色便成為帝王專用色,不得擅自使用。明黃更是其中最為正統和純正的色調。清朝統治者選用明黃腰帶,就是為了體現其正統性,彰顯「唯我獨尊」的最高權力。

與此同時,清朝還嚴格規定了皇室成員與旗人統治階級其他成員腰帶配飾的顏色。色調由高到低形成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同樣顯示出君權神授、父權社會的政治倫理觀。

有歷史記載表明,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女真貴族的腰帶就是采用銀質與金質相間的樣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等級森嚴的腰帶顏色規定,還是從皇太極開創。

例如皇太極九年(1631年),完備禮制時明確規定皇太極本人腰帶為「明黃無飾」,而皇太子以下各級皇室成員腰帶顏色也有區分。這成為清朝早期腰帶顏色代表等級的雛形。

在這一基礎上,到了順治年間,隨著清朝對臣民禮制的多次修訂,帝王與臣民腰帶區別也越來越明顯。色調層級分明,彰顯「唯我獨尊」的至高權力。而其他皇室成員和旗人也各有差別,宗室采金黃色,八旗官員采藍色,等級森嚴。

這些規定在雍正朝達到高度發展,基本定型。透過這種看似微小的色彩差異,產生了極大的等級劃分作用,成為維系清朝專制權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帶版宣示「君權神授」 按場合變換

清朝皇帝腰帶上的配飾還包括一個稱作「帶版」的板狀物,這是清朝腰帶制度中最具特色的部份。帝王帶版不僅在形狀上迥異於臣民,其質地也遠為上乘。

在形狀方面,只有皇帝的帶版同時兼具方形和圓形兩種形狀,可因場合不同而變換使用;其余臣民最多只能使用一種形狀。這寓意天圓地方,象征皇權來自上蒼,君權神授。在質地方面,帶版必然選用純金,最為貴重精致,同樣體現無上的權威。

此外,帶版的容量也遠大於臣民,可容納更多東珠寶石,種類也最為齊全,無不彰顯皇權至高無上。這種透過實物表達無形權力的做法,是清朝統治者政治智慧的明證。也讓原本簡單的腰帶配飾,煥發出權力的精神象征。

清廷歷代皇帝祭天都是最盛大的國家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皇帝必然身著最隆重的朝服。而腰帶上的帶版也會因祭祀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祭祀天地時,皇帝所穿朝服腰帶上的金版為圓形;祭祀日月星辰時為方形。這種可變換的雙形帶版是皇權的象征,臣民們所使用的帶版一概不可模仿。

此外,皇帝腰帶上的帶版還要容納代表君權正統的東珠寶石。最中心的一顆東珠體型最大,必須有豆大小,象征皇權正統;周圍環繞四顆較小的東珠,象征對四方領土的統治。

皇帝祭天時,這五顆東珠被規定要組成十字形花樣,更顯霸氣。其他臣民即便有資格佩戴東珠,數量和規格也遠不如皇帝。這種透過帶版與飾物的搭配表達的政治寓意,充分顯示了清帝的權謀與政治智慧。

四、珍珠寶石融匯多重文化意蘊

在清朝腰帶帶版上的主要裝飾物,可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數量稀少的東珠;二是顏色各異的寶石。這兩類物品分別代表了滿漢文化的融合。

東珠產自中國東北,素有「皇室之珠」的美譽,主要分布於黑龍江與松花江流域。東珠色澤晶瑩,質地溫潤細膩,景色絢麗,故深受清朝皇室的青睞,成為帝王專用飾物。這代表著對故土文化的傳承。

根據文獻記載,東珠之所以數量稀少,也成為讓清廷格外看重的珍寶,與其產地分布有關。主要河流黑龍江和松花江,地處滿洲故土,那裏森林茂密,產珠的淡水蚌類很難大量生存。形成了東珠的稀缺性。而東珠的色澤,也與產地環境密不可分。北方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下,東北產出的珠質地更加細膩溫潤,這正是東珠的獨特魅力之源。

清朝入主中原後,東珠更成為皇權的象征,被賦予政治與精神上的重要意義。除皇帝外,皇室成員與高級旗人也有資格佩戴東珠,但數量與規格遠不如皇帝。這體現了滿族對故土文化的弘揚,也顯示了皇權神授的最高地位。

此外,寶石的佩戴也體現了清帝吸收漢文化、強調正統地位的考量。各種寶石搭配嚴格遵循漢族傳統文化的含義。如祭天佩青金石,配合漢族「天青」;祭地佩黃玉,配合「黃」代表土性;朝日夕月分別佩紅珊瑚與白玉,色澤與太陽月亮相呼應。

這種文化上的配合,恰恰展示了清帝入主中原後的文化包容態度。一個開明、智慧而自信的帝王,必然意識到汲取不同文化的精華,強化自身統治正當性的重要性。

結語

綜上所述,清朝黃帶子歷經三百多年的演變,其配飾中滲透了豐富的政治智慧與文化融合。它不僅展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反映了一個帝國從少數民族政權向多民族共同體轉變的過程。這其中蘊含的文化魅力與傳承價值,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