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出身名門死於窮困,杜甫的一生為何「高開低走」

2024-04-12歷史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曉杜甫的名字,但杜甫真實的生命歷程和時代圖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遙遠而陌生。特別是杜甫前四十年的人生軌跡,在以往的研究中很難談得上清晰,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們對杜甫和他詩歌的理解。
杜甫何時開始寫詩?他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交友圈與人生觀?與唐玄宗一朝同齡的杜甫,怎樣見證並卷入了大唐盛世的風雲際會?澎湃問吧邀請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助理教授王炳文,一起聊聊杜甫的人生經歷。
點選圖片即可提問
杜甫的一生為何「高開低走」
@LINDAAA:杜甫明明家世有所積累,為啥後半生活成了貧困戶?
王炳文:杜家是個典型的中古大家庭,而且連續兩代都存在原配子女和續娶子女。杜甫二十七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以往的大家庭失去了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並在不久後分家,導致財富進一步分割。而杜甫恰恰得官又很晚,中間在長安困守了差不多十年,這使得杜甫隨後建立的小家庭談不上太寬裕。安史之亂爆發後,全家逃難又有財產損失,幾年後杜甫攜家入蜀,原本在長安和洛陽的很多家產事實上都廢置荒廢了。
不過他到成都後生活還是不錯的,有高適、嚴武等人照拂,後來還在節度使身邊做了僚佐。出蜀後在夔州的兩三年,他的生活仍然不錯。出峽後的人生最後幾年,杜家變得真正困難起來,經濟來源和居住都成問題,所以說他後半生一概貧困並不準確。杜家的經濟變化,有家族自身的偶發原因。
@阿飛負傳:杜甫是在貧困中死去的嗎?他一生中是否有過較為順利快樂的時光?
王炳文:杜甫的人生終點在湖南,那個時候他貧病交加,政治上也缺乏依靠。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比如【江南逢李龜年】【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大致都寫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那個時候的杜甫,心緒確實談不上很好。
不過,杜甫一生中的大部份時光,也和其他普通人一樣,與日常的柴米油鹽打交道,總體來說是平穩的,只不過他會把特定時候的感慨付諸筆端,導致讀者覺得他似乎經常不快樂。但應當註意,他詩中很多情緒的背後,是對政治、社會的現實關照,不能單純坐實了看。大體說來,杜閑去世、杜家分家以前的杜甫,基本上不為生計操心,從出生算起,有二十多年無憂無慮的時光。特別是他隨父做官遷轉的幾年間,廣交朋友,他稱之為「快意八九年」。
@Amy512:杜甫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歷史上他的經濟條件怎麽樣?
王炳文:杜家的經濟狀況是不錯的,在杜審言時期他們可能就在京師南面的杜陵買田置地了,在老家洛陽偃師又一直有老宅。杜審言做到了六品的員外郎,杜閑則做到了四品的兗州司馬,相應的官俸收入應該是很可觀的。這其實也是杜甫二十多歲能夠「放蕩齊趙」的一個現實原因。
杜閑死後,杜家事實上分家了,杜甫的繼祖母老杜盧氏搬離了偃師祖宅,隨親生的兒子、杜甫的四叔去了汴州,杜甫成為杜家家長。此時的杜家財用並不缺乏,杜甫自己說「杜曲幸有桑麻田」,種有瓜豆,家有庭院。入蜀後的杜甫生活也相對安定,蜀中六年成都草堂一直在經營打理,規模也在擴大。
杜甫一生窮困的時候大概在三個時段,一個是安史之亂初期攜家北逃,因逃難丟了很多東西,包括老杜騎的馬也被人搶走了,到羌村後杜楊氏和幾個孩子過了一年苦日子。第二個時段是在成州同谷縣的一個月,因為打算入蜀,天氣寒冷無衣無食,全家著實受苦。最後一個時段是杜甫的湖南歲月,這時候杜甫沒了居所,主要在船上生活,身體又每況愈下,頗為淒涼。三個時段裏,前兩個是暫時的,與時局有關,第三段時光有兩三年時間,與杜甫的個人狀態有直接關系。杜甫字寫得好,懂畫,精通草藥,會種藥材、拾藥材、賣藥材,這也是他的一個重要經濟來源。
@藥師傅:為什麽杜甫在年齡很大的時候才做上官?
王炳文:杜甫後來做到了六品的員外郎,級別不低。這個郎官是他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下的代職。杜甫做官在唐人裏面相對比較晚,四十歲才獻賦獲得出身,又等了三四年,四十四歲才得了官。
他其實對自己的期許很高,年輕時立誌要登進士第,落第後追隨父親任官輾轉,後來父親去世,家庭變故不斷,他成為杜家事實上的家長,也開始向現實低頭,遍謁京師權貴,最後經獻賦獲得出身。性格和家庭的因素兼而有之,玄宗朝整個銓選制度的變革和科舉取士競爭的日趨激烈,則是大的時代背景。當然有一個事實需要承認,唐代的常科和制舉確實都很難,杜甫是文學史上的詩聖,不代表他在科舉中得心應手。
@烏龍:杜甫很崇拜祖父杜審言,祖父是否對杜甫的為人處世或寫詩有很大影響?
王炳文:杜審言本人確實才情極高,二十出頭可能就已經進士及第了,將近六十歲的年紀還能在武則天面前當場賦詩。他在唐代文學史上也有自己的地位,對排律的改進有重要貢獻。特別是他晚年榮膺修文館恢復建置後的首批直學士,成為杜家的無上榮光。
進士及第、長於詩歌,加上國家認可的學術地位,這些都對後來的杜甫產生了持久的鞭策作用。杜甫沒有見過他的祖父,他是在杜審言去世三年多以後才出生的,但他一生視祖父為偶像,稱為「吾祖詩冠古」。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這祖孫兩代人在性格上似乎確實存在隔代遺傳,性格孤傲自負,在一些時候容易得罪人。杜審言曾在吉州因為與同僚關系不睦下了大牢,差點丟掉性命,杜甫同樣在成都幕府裏與同僚矛盾重重,甚至有嚴武要殺他的異聞傳說。
杜甫
杜甫與李白有何交往
@Amy512:李杜有什麽交集呢?
王炳文:李杜真實相處的時間,集中在天寶三載、四載兩年裏。杜甫陪李白渡過黃河去了趟王屋山,拜訪高道,秋天又一起到宋州尋訪高適,登台飲酒。第二年秋天,兩人又在兗州重逢。兗州之會後,李杜再無相見,但杜甫經常有詩來表達想念。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被卷入永王李璘的軍事行動中,因此下獄,杜甫牽掛不已,在客居秦州時連著好幾晚夢到李白,寫下了著名的【夢李白二首】。從某種程度上說,李白是杜甫精神世界的一個參照,甚至就是杜甫另一個自我的投射。杜甫在詩裏說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似乎更像是在說自己。
杜甫和李白實際的交往其實很有限,但卻很有意義。對於杜甫來說,李白出現在他最迷茫的時候,讓他在洛陽幹謁求取的世俗壓力下,看到了一種灑脫的人生。杜甫本來就有對道教的追求,李白和他的幾次訪道之行,以及李白本身的人格魅力,強化了杜甫內心的道家追求。他在晚年的時候還對前往廣州的王砅念叨,說「我欲就丹砂,跋涉覺身勞」,夢想去遙遠的安南求取丹砂。杜甫內心的道家追求,和他對李白的感情,其實可以參照來看,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娜曼蒂克:杜甫一生中有沒有真心朋友?除了寫詩,他還喜歡些什麽?
王炳文:杜甫朋友挺多的,他本人也比較喜歡交朋友。像高適、鄭虔,算是他最好的朋友,興味相投,彼此照顧,政治上更是相對趨近,交情很深。薛據、岑參也是私交很好的朋友,他一直到晚年還給薛據寄詩,調侃對方不服老,「上馬不用扶,每扶必怒嗔」,關系很親近。他和李白是精神上的知己,青年時期有過兩年時間的交往,後來終生掛念,特別是考慮到兩人在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這段友誼也讓無數後人津津樂道。
還有一些人,認識很早,中間未必交往特別深,但到垂垂老矣時居然又有交集,比如韋之晉,杜甫大概在十八九歲時就認識了他,晚年在湖南又與韋之晉有往來,恰逢韋去世,他寫下了發自肺腑的【哭韋大夫之晉】。還有的是家族世交,比如嚴武,小杜甫很多,但私交好,因為兩家上兩代人關系就很好。杜甫後來在成都做到工部員外郎(「杜工部」就是這樣來的),這個代職就是嚴武給他奏請來的。
此外,像旻上人、贊上人這樣的僧人,房琯、賈至這樣的中央高級文官,漢中王李瑀、李叔明(鮮於仲通的弟弟)這些顯貴,和杜甫也都存在不淺的交集。杜甫字寫得好,懂畫,精通藥材(這一點和鄭虔興趣一樣)。其實,他還很有童心,在秦州曾托人給自己的孩子找幾只小猴子養起來玩,是個非常接地氣的歷史人物。
@齊天大聖QTDS:今天的人們還有必要讀杜甫嗎?為什麽盛唐詩人中,杜甫的詩留存量最大?
王炳文:我覺得不光杜詩,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寶貴的東西都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傳承。杜甫號稱「詩聖」,說明他的詩本身很偉大。從我歷年課堂上的情況來看,很多同學有著強烈的願望去相對系統地了解杜甫,學習杜詩。杜甫的詩又有「詩史」之稱,讀他的詩,其實是在用更直觀的視角觀察唐代,感受歷史。讀史明智,我們讀杜詩,所收獲的其實遠遠超過了詩歌本身。至於杜甫的詩為什麽留下那麽多,很簡單,因為他寫得更多。
【杜甫的歷史圖景:盛世】,王炳文 著,嶽麓書社 · 浦睿文化 | 2024年3月
王炳文 x 澎湃問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