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0多年前,一農婦借給八路軍7000斤小米,最終結局如何?

2024-04-12歷史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曾幾何時,中國也曾面對過他國的種種侵略。那時的中國正處於「天朝上國」的春秋大夢中,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這才讓那時的中國明白了自己的迂腐落後。
然而,那時的領導並沒有選擇奮起反抗,而是對這些西方列強阿諛奉承,卑躬屈膝,實在令人看不過眼。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毫不作為,中國的廣大民眾們只能在西方侵略者手中夾縫生存,被沈重的賦稅徭役壓迫,仿佛這一生只能如此屈辱的活著。然而,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中國同樣紛紛湧現出一批革命者,他們選擇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為了國家的崛起而戰。
這些名留青史的愛國將領自然值得我們永世銘記,但是,也許鮮少人知,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同樣有著數不勝數,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為了國家的富強不惜竭盡全力,而張翠屏正是其中一位。
盡管身為女兒身,但是在那個黑暗的年代,張翠屏依舊表現出華夏兒女特有的勇氣,正是在70多年前,這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借給了八路軍7000斤小米,可以說是挽救了部隊的燃眉之急,然而,這位平平無奇的農婦最後的結局究竟如何?
張翠屏:挽救部隊於水深火熱之中
1943年1月21日,這時的中國依舊處於黎明之前的黑暗,日本人的軍隊依舊固執地駐紮在中國的土地上,為了趕走這些厚顏無恥的侵略者,中國的革命者們煞費苦心。革命者們沒有先進的武器和精湛的科學技術,他們所有的,僅僅只是中國人那份不願屈服的抗爭精神。
為了徹底打敗這些侵略者,中國的革命者們不惜舍生取義,為國犧牲的同誌們數不勝數,但光明事業也終於有所成色,日本侵略者們已經在中國革命者們的接連打擊下陣腳大亂,革命的勝利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身為司令員的李運昌可並沒有放松警惕。他剛剛接到一份電報,有一支人數將近7000人的日軍部隊正在向自己慢慢逼近,然而,自己手上卻只有僅僅300余人。如今,自己正處於地勢偏僻的山區,這意味著來自於大部隊的救援根本無法及時趕到。正在李運昌愁眉不展時,一個意外來客的到來卻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眼前這位平平無奇的農婦名叫張翠屏,她聲稱自己能夠帶領李運昌和他的部隊走出這重巖疊嶂的山區。李運昌將信將疑,但是時間迫在眉睫,李運昌只能將希望寄托於張翠屏身上。而張翠屏同樣幸不辱命,讓部隊成功地脫離苦海。
張翠屏:竭盡全力,只為國家的崛起
然而,在甩掉日軍部隊後,李運昌再一次面對難題,那便是他們的糧草已經全部消耗殆盡,已經饑腸轆轆的戰士們根本沒有一絲力氣作戰。
而張翠屏又一次向李運昌提供幫助,李運昌有些吃驚地看著眼前這個普通農婦,他本想婉言拒絕張翠屏的好意,畢竟張翠屏並非是富貴之家,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部隊提供幫助,這實在是過於消費人力物力,而且張翠屏那時已經身懷六甲,李運昌不願讓這原本平靜的一家卷入戰爭的漩渦之中。然而,這位看上去柔弱瘦小的女人在那一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魄力,她堅持向李運昌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盡管胸無點墨,但是張翠屏卻深深地明白,只有八路軍是全心全意地為民而戰,國家若是想獲得和平,老百姓若是希望能夠獲得夢寐以求的好日子,那麽八路軍取得勝利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自己的家人,也是為了這個可能大廈傾塌的國家,張翠屏決心要幫助這個部隊。
也正是在70多年前,這個農婦曾借給八路軍7000斤小米,希望他們能夠度過難關。張翠屏甚至不要任何報酬,然而李運昌實在過意不去,堅持寫下借條,並向張翠屏保證,如果有困難,隨時可以找自己幫忙,自己一定萬死不辭。
張翠屏:不求報酬,一心為國
在李運昌和他的部隊離開後,張翠屏這個人的結局似乎就這麽不了了之了,那麽,這位農婦的最後結局究竟如何?
原來,在李運昌離開後,由於為八路軍提供了支持,張翠屏自然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日軍下令對張翠屏一家進行查搜,但是張翠屏並沒有屈服,她與家人寧願四處逃亂,也不願向日軍供出李運昌的下落。
在日本侵略者正式宣布投降的那一天,張翠屏一家才能真正安定了下來。然而,由於這幾年的種種戰亂,本就貧窮的一家人如今更是家徒四壁,之前支援李運昌的7000斤小米已經是張翠屏的所有積蓄,因此,一家人只能勉強靠著務農維持生計。
盡管手中握有李運昌的借條,張翠屏也並沒有向國家求助。雖然國家對於張翠屏這位曾經鼎力相助的大恩人自然也不會含糊了事,然而,哪怕到了身無長物的時候,張翠屏也沒有向上面提出任何一個要求,在這位農婦心中,幫助國家是自己理所應當的義務,並非需要報酬。哪怕在這位老人即將離世之際,她也囑咐兒子,切莫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心,就麻煩國家。從這位普普通通的農婦身上,卻綻放出獨一無二的人性光輝。
小結:
中國赫赫有名的小說家曹雪芹就說過:「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人們總是將「窮山惡水出刁民」之類的話掛在嘴邊,如今依舊有數不勝數的人對於出生於偏遠地區的同胞懷有歧視。
然而,哪怕是出生偏僻,如同張翠屏這樣為國為民,願意竭盡全力幫助國家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或許他們目不識丁,但是他們比起那些只知對外國卑躬屈膝的讀書人來說,更是懷有一顆獨一無二的赤子之心。而我們更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的出身便對他懷有偏見,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對於社會和他人的貢獻,而並非是他來自於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