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柴契爾夫人|保全自由、守護傳統的錚錚鐵骨

2023-12-07歷史

文章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梁小民,侵刪

本文共約4200字,建議透過頭條APP開啟,並點選APP螢幕右上方的【聽】 圖示,透過目力與聽力的組合閱讀方式使讀者能夠比較輕松地進行整體性閱讀。

編者按:

沒有自由

平等終歸虛妄

「一個將平等置於自由之上的社會,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一個將自由置於平等之上的社會,將會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平等和自由。」---米爾頓.弗瑞德曼

「A society that puts equality…ahead of freedom will end up with neither equality nor freedom…a society that puts freedom first will, as a happy by product, end up with both greater freedom and greater equality.」---Milton Friedman

正文

柴契爾夫人去世了,有人恨,有人愛,有人懷念,有人詛咒。我感謝她,是感謝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經濟自由主義復興中所做的貢獻。上世紀八十年代,經濟自由主義復興,思想界是哈耶克、弗瑞德曼高舉大旗,實踐中是柴契爾、雷根引領潮流。

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

柴契爾夫人出生於1925年。她成長時正值肯恩斯主義盛行時期,但她從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肯恩斯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她在出任英國首相後的一次公開采訪中表示: 「也許我早在認識哈耶克之前,就開始討厭肯恩斯。」 在牛津大學化學系讀書時,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已成為她的「口袋書」 。據說,在她任首相時,這本書一直在她的提袋裏。 她曾把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扔在同事面前說:「這才是我們應該信仰的。」 她在首相任職期間大刀闊斧地領導英國經濟自由化。她與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緊密聯合,遙相呼應,引領了世界經濟自由化潮流,影響了以後的世界,也成為如今爭論的中心。

【自由憲章】

評論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經濟自由化是一個大題目,這裏我們所關註的是柴契爾夫人在什麽情況下以何種方式推動了英國經濟自由化,這種政策對當時和今天英國經濟有什麽影響。

進入二十世紀後,英國經濟就走走停停,萎靡不振,被學術界稱為「英國病」。英國的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的比例從1820年的50%下降到1900年的18%、1937年的12.5%、1962年的8.8%。英鎊在二戰後喪失了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且一路貶值。國際收支惡化、生產率下降、競爭力削弱,增長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從二戰結束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英國基本是工黨執政。 工黨信仰歐洲的民主社會主義,從國有化開始,挽救英國經濟。僅從1951年到1954年,工黨艾德禮政府先後透過了八個國有化法令,把英格蘭銀行、煤礦、航空、鋼鐵等重要的行業國有化。同時,又以1942年的「貝弗裏奇報告」為基礎,實行福利國家。以後的工黨政治延續了這些政策,即使保守黨偶爾上台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政策。然而這些政策並沒有改善英國的經濟狀況,「英國病」反而加重了。七十年代末,世界石油危機,英國經濟更加惡化,經濟增長長期緩慢、停滯,通脹嚴重,財政赤字嚴重,社會矛盾激化。

「歐洲病夫」英國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柴契爾夫人於1979年上台。她決心用經濟自由化來挽救英國,主要政策包括: 控制貨幣、穩定物價、私有化、改革福利政策及限制工會力量。

在穩定物價方面,柴契爾夫人完全實踐了弗瑞德曼的觀點。弗瑞德曼認為,物價穩定是市場經濟正常執行的前提,通脹的根本原因在於貨幣發行過多,因此穩定物價就必須控制貨幣。柴契爾夫人上台的1979年第二季度,英國通脹高達10.8%,1980年中又上升到22%。 柴契爾夫人的經濟自由化就從治理通脹開始,她緊縮貨幣,並減少國債。 1983年通脹降至4.5%,GDP增長率達到3.7%。這就為其他經濟自由化政策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私有制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柴契爾夫人深知,英國經濟的癥結還在於戰後的國有化,國有化使英國經濟走向計劃經濟。英國的國營企業由政府任免董事會成員和其他重要的高管,決定企業發展戰略,並將企業收入納入財政預算, 與計劃經濟下的國營企業沒有什麽本質差異。因此,英國的國營企業也有著計劃經濟下國營企業同樣的弊病。 企業高管成為政府公務員,企業盈虧與個人利益沒有直接關系, 內部管理行政化、效率低下、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力,從而虧損嚴重。 僅國營英國鋼鐵公司1978-1979年財政年度就虧損高達三億英鎊,該公司人均產量1979年僅為一百四十一噸,而相比之下,法國為一百八十噸,德國為二百三十七噸,其資本收益率為零左右。就整個國營企業而言,1978-1981年,國營企業投資占總投資的16.8%,而產量只占10.9%。國營企業成為政府越來越大的包袱。1973-1980年,政府以貸款、贈與、登出債務等形式對國營企業累計投資高達二百零五億英鎊,但收益甚低,加劇了英國的政府赤字與通脹。 柴契爾夫人在國會辯論時直言:「工黨支持的產業是一些只吃不吐的蛀蟲。」當時,國營企業主導著英國經濟,效率低下的國營企業就是英國經濟衰落的主要原因。

柴契爾堅決主張對國營企業私有化,主要方式是小企業賣給私人,大企業透過股份化,出售政府控制的股份實行私有化。在她執政的十一年中,從石油、電信、天然氣、鋼鐵、自來水等國營企業壟斷的企業到公園維護、垃圾清掃、校園夥食等原來由政府負擔的福利措施都可以由私人擁有和經營。 盡管這些措施受到工會、議會的阻撓,三百六十四位經濟學家還發表公開信反對,但她仍然堅持。私有化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從1979年到1990年,政府私有化收入達兩百八十億英鎊,更重要的是私有化改變了企業管理機制,效率提高、成本下降,企業有了活力。英國經濟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 當然,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也不是一風吹, 而是根據英國的現實,仍然保留了工黨時代的國營企業局和國家經濟發展委員會,私有化的國營企業僅占國營企業的40%,國營企業在GDP中的比例仍有6.5%,而且還對虧損嚴重的煤炭和鋼鐵業進行了補貼。

柴契爾夫人在國營企業私有化的同時也強化了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制造業的中心曼徹斯特市為例,從傳統制造業轉向電子資訊、電腦、生物工程、光電子等新興產業,其傳統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從60%下降至17%。同時, 柴契爾夫人又放松了政府在金融、企業等各方面的管制,使企業有了活力,經濟有了活力。英國經濟走出困境,由歐洲病人變為歐洲強人,重振了英國的雄風。

柴契爾夫人經濟自由化的另一項政策是改革福利國家制度。二戰後,英國加大了社會福利支出,到1948年,艾德禮政府宣布,英國已建成「福利國家」,實作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英國的社會福利支出居高不下,1949-1950年達一百零三億英鎊,占GDP的4.7%;1979-1980年達四百四十九億英鎊,占GDP的9%。政府財政難以為繼,靠借債度日,1982年英國國債高達一千億英鎊,僅國債的年利息就高達六十億英鎊。 英國被譏諷為「靠借債度日的安樂國」。福利國家制度還養出了一批「懶人」,降低了社會效率和活力。

但無論哪一黨執政,都不敢對國家福利制度動大手術。 柴契爾夫人以鐵腕改革這一制度,她強調個人責任與義務,並將普遍性原則改變為選擇性原則,即福利支出並不適用於所有人,而僅僅是把福利給予最需要的人,並提高市場機制在福利制度中的資源配置效率。 使福利制度不僅可以幫助窮人,還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她把市場競爭機制引入醫療服務,改變過去完全免費的醫療服務制度,讓患者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同時讓國家衛生部從醫療保健的管理者變為醫療服務的購買者,增強醫療機構的自主權。在住房方面實行公房私有化政策,大量出售政府公房,透過優惠條件鼓勵私人購房。對於租住公房者,即使最貧困的家庭也必須負擔20%的房租。 當然,柴契爾夫人也考慮到英國的現實。她基本保留了英國福利國家的兩大支柱——全民醫保和全民社保,僅做了一些不傷筋骨的修改。同時,在她任期內還為政府文職人員加薪,支持龐大的失業救濟金發放,甚至還用增稅和石油收入來建立保障貧民的社會救濟網。

英國的工會力量相當強大,曾任英國首相的麥克米倫就感嘆: 「我們不能碰的機構有三個:皇家近衛旅、羅馬天主教和全國礦工聯合會。」 工會作為企業的制衡力量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工會力量過於強大則不利於整個經濟,也不利於工人的長期利益。當工會影響了英國經濟時,柴契爾夫人決心打破麥克米倫的忌諱,碰一碰工會。1981年,煤礦工人罷工時,柴契爾夫人上台僅兩年,根基沒有穩定,故而讓步,答應了工會的條件。但她做了準備與工會對峙。以後三年,她下令儲存大量煤炭,將部份燃煤發電廠變為燃油發電廠,招募公路運輸車隊,以在必要時候代替鐵路運輸,並修改工會法,甚至派軍情五處的人滲入全國礦工會。 1984年煤炭工人又一次罷工,但由於柴契爾夫人有所準備,工會無法復制以往的停電和能源管制經驗。工會罷工歷時三百六十二天,柴契爾夫人決不讓步,最後工會失敗。 柴契爾夫人不滿足於這次成功, 又進一步用法律來制約工會 ,如規定工會內部的秘密投票制度,以使工會不被少數不良分子控制,又如禁止工會懲罰不參加罷工的工人,以分化工人。這不僅限制了工會的力量,而且也使工會能更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1984年,英國礦工聯合會發起礦工大罷工,柴契爾夫人毫不妥協。

如今柴契爾夫人執政的時代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但蓋棺仍難定論。這裏既有基本立場問題,又有利益問題。那些支持計劃經濟和國家幹預、以公眾代言人自居的左翼人士永遠不會肯定她。那些由於經濟自由化政策而利益受損的人,如傳統行業的工會領導人,低收入人群也不會原諒她,正如阿根廷人會由於馬島戰爭世代詛咒她一樣。

不過,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僅從個人得失出發,而應該看他對社會歷史的貢獻。 由此出發,我認為柴契爾夫人的功勞遠大於過失,她是推動歷史進步的英雄。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哈耶克、弗瑞德曼對經濟自由化的貢獻還是理論層面上的,把理論變為實踐也許更重要。上世紀八十年代,柴契爾夫人和雷根在自己國家裏把經濟自由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而且取得了成功。這就引領了全世界經濟自由化、蘇東的市場化以及中國的經濟改革。這些都是經濟自由化的結果,經濟自由化就是世界歷史進步的基礎。

在英國國內,柴契爾夫人的貢獻也為主流承認。她作為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女首相,任職十一年,成為十九世紀初利物浦伯爵以來任職最長的首相,就是明證。 在民主體制下,沒有功績是不能連選連任的。今天英國經濟仍有各種問題,但很難全歸咎於柴契爾夫人的經濟自由化,而她在當時的確實作了英國經濟的由弱變強。對英國的福利國家制度,她並沒有傷筋動骨,但的確使這種制度有了改善。

英國為柴契爾夫人舉行國葬

我們正在進行市場化改革,應該說,當年柴契爾夫人的經濟自由化改革對我們也有不少啟示,總結她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無疑有助於我們的改革。柴契爾夫人對我們更大的意義是在這裏。這也是我們今天懷念她、總結她所作所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