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九一八」:擁兵三十萬的張學良為何不敢抵抗只有萬把人的關東軍

2024-01-08歷史

"九一八"事件中,為何張學良擁有三十萬兵力,卻不敢抵抗只有一萬關東軍?

在長達十余年的漫漫長夜中,華夏大地被籠罩在黑暗之中。然而,當時的東北軍無論是軍隊人數還是武器裝備,都遠遠超過關東軍。

盡管如此,張學良為何沒有對侵略軍進行抵抗呢?

「日本關東軍在發動「九一八事變」時,已經對這一行為有深入的考慮。他們希望將東北地區變成日本的殖民地,以此作為侵略中國的彈板,並且已制定了侵略計劃,打算在占領東北後,實施領土整合,建立一個完全由軍事力量控制的政府。

1931年9月18日,夜幕下的東北大地,一場浩劫正在悄然醞釀。此時,板垣征四郎坐在奉天城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的作戰間內,這位在中國和太平洋戰爭中被譽為「日本戰爭狂人」的人物,經歷了日本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的洗禮,雖然從軍生涯已有30多年,但他依然心懷緊張。

他即將進行一場以少勝多的瘋狂賭局,只有一萬的日本關東軍,卻要向近30萬的東北軍發起侵略。

中國的軍隊在東北的力量是關東軍的將近30倍,日軍軍隊內心肯定充滿了疑惑——一旦我們反擊,他們如何順利逃脫?

但此時,板垣征四郎得到了訊息,柳條湖計劃已經順利實施。接著,關東軍第二大隊立刻開始進攻我軍的北大營,第五大隊開始從北面對北大營進行包抄,而剩下的步兵則負責攻占奉天城。

槍炮聲打破了奉天城原本的寧靜夜晚,此時北大營中的東北軍參謀長趙鎮藩焦急萬分。他清楚地意識到,雖然日本軍隊只有兩三萬人,而中國的近三十萬東北軍卻一再退讓,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麽?

「現在奉天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戰爭,但關外兵力空虛,東北地區內部卻並不團結,反而各自擁兵自重,雖然對方人數較少,但如果發起戰爭,我們恐怕會失敗。

張學良深知現在的情況,他輕嘆一聲,表示:「中央希望能盡量避免沖突的發生,避免與日軍的直接對抗。」張學良的回答讓王以哲大失所望,原本期待他會積極備戰,卻沒想到他的策略如此保守。

看到王以哲滿臉不滿,張學良心中五味雜陳,他解釋道:「既然東北已經歸順了南京,成為了國民黨的領土,我們就需要有全域觀念,任何問題都要先透過外交手段解決。

張學良在當時選擇不抵抗,原因錯綜復雜。

張學良年輕有為,手握東北軍,正處在人生和事業的頂峰。然而,他的不抵抗政策源於對世界局勢和政治復雜性的不夠成熟理解。

張作霖的突然離世,使得他意外地接手了東北軍的管理權。

1928年,張學良的部隊歸順南京政府,奉軍更名為東北邊防軍。從此,東北軍成為了國民黨政府之外最強大的軍隊,其中的一個連相當於國民黨中央軍的一個師。

此外,東北軍還擁有近300架飛機的空軍、20多艘艦船的海軍,以及炮兵、騎兵、步兵組成的陸軍。總兵力達到20多萬近30萬人。

而日本的關東軍只是日本陸軍駐紮在東北地區的分支,成立於1905年,兵力僅有1個師團和6個鐵道守備大隊。

1919年,關東總督府更名為關東廳,與台灣、北韓、華北軍一起成為日本海外四大兵團。當時,駐紮在東北的日軍部隊大約只有1萬人,包括一些預備軍人和武裝警察,而東北軍的武裝力量可能達到3萬人,還有部份在東北沿海的艦隊,數量也不多。

由於東北軍強大的兵力和統治力與日本關東軍數量之間的鮮明對比,張學良認為日本國內政局動蕩,關東軍實力相對較弱,不會做以卵擊石的事,更不可能進行全面的武裝占領。

蔣介石作為張學良的堅強後盾,在張學良初掌東北大權時就堅定地支持他,使他成功掌握東北三省。同時,張學良也幫助蔣介石贏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他對蔣介石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已超越一般。

基於這些因素,張學良認為,東北問題不僅關系到東北自身,也關系到全中國,國民黨政府一定會從國家利益出發權衡利弊,不會容忍日本在東北問題上過度放縱。

然而,這次張學良的判斷卻出現了偏差。在軍官會議上,王以哲將張學良的意見帶給大家後,大家紛紛發表看法,認為遭受日本的攻擊,如果不抵抗,就是在等死。

既然軍人打仗,不還擊又該何去何從?群情激憤的王以哲提出,我們或許只能見機行事,敵人來了,也只能選擇逃跑,畢竟,司令的命令我們還要執行。

此時的趙鎮藩已經感到了深深的憂慮,日本人的攻擊已經迫在眉睫,而東北軍卻選擇了不作為,大戰一觸即發,然而,動員、籌備物資都沒有任何跡象,更別提進入戒備狀態了。

趙鎮藩的憂慮遠不止這些,當時東北的軍力、政治、財務都集中在奉天城,而關外的兵力卻相當空虛,一些步兵的精銳和炮兵大部份都在河北和察哈爾,留在東北內部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裝備卻比不上這些精銳。

東北地區自然條件不佳,導致軍隊作戰能力相對較差,且兵力分散,沒有布防重點,如遇突發戰事,難以形成有效攻擊力,甚至作戰能力還不及國防旅三分之一。

一旦戰事爆發,趙鎮藩統領的第7旅將首當其沖,承擔奉天城近幾十萬鄉親父老和將士的生死存亡,這讓趙鎮藩無法不感到焦慮。

就在此時,外面傳來爆炸聲,加劇了他的不安。

山河破碎之際,一位急匆匆的傳令兵闖入,口中喘著粗氣,連聲喊道:「炮營被日本人攻擊了,他們越過了鐵路,正朝我們的大營方向前進!

在接到趙鎮藩關於日軍進攻的電話後,王以哲冷靜地指示趙鎮藩不要慌張,先把隊伍集合起來,待情況搞清楚再行動。

盡管趙鎮藩對王以哲的命令感到不滿,但他仍然服從了軍令,讓自己的軍隊集合並原地待命,沒有擅自開槍。

榮臻,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此刻眉頭緊鎖。張學良在北平療養,代理長官正趕往喪事途中,無暇顧及。而日本軍隊的動態更讓他憂心忡忡,他最不願看到的情景已成現實。

敵軍瞅準關外兵力空虛,乘機突襲。更糟的是,他收到的命令都是「即使背水一戰,也絕不可以開槍」。

榮臻嚴肅地對趙鎮藩說:「我們必須先把槍入庫房,等事情查清楚再作打算。」趙鎮藩焦慮萬分:「把槍收起來?那我們豈不是任由日本軍欺淩?

」榮臻內心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即使面臨生命危險,我們也絕不開槍!這是為了國家,為了大家的犧牲。」其實他明白,把槍收起來就等於等死,但是張學良明確表示不能抵抗,他又能做什麽呢?

對於日本軍的避讓,無異於火上澆油,只會刺激他們更囂張,但他現在無法做出決定。

面對趙鎮藩的再三懇求,榮臻只能堅定地說:「這是命令,出現問題,你必須承擔。」趙鎮藩有些不安地問:「如果日本人非要我們的命呢?

」榮臻斬釘截鐵地回答:「那就只能奉獻,軍人必須服從命令。」然而,榮臻萬萬沒有想到,正是由於自己的軟弱,導致悲劇無法收拾。

日本人已經攻破了奉天城,揚言如果不開城門,就要用炮轟擊,更甚者,城墻上站滿了日本人,用機槍向院裏掃射。

榮臻沒有給出明確的指示,而是讓他們自己決定下一步行動。這讓航空部和陸軍部感到驚訝。中國軍隊的不抵抗也令關東軍感到震驚。

北大營的守軍只有七百人,卻輕易擊敗了將近八千人的軍隊。關東軍甚至聲稱要占領整個沈陽。短短幾天之內,張學良花費多年心血建立的東北航空軍就全軍覆沒。

「如今形勢如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們難道不能反擊嗎?」然而日軍並未給予我們太多反擊的時間,戰事開始後,他們迅速集結全部兵力,企圖在最短時間內占領奉天城。

日軍早已研究出對策,他們明白自己的兵力和東北軍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決定采取快速攻擊的方式搶得先機,以閃電般的速度打擊我們,這個計劃被稱為「閃電行動」。

日軍采取突然襲擊,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東北軍,瓦解其實力。槍聲在北大營內外交織,趙鎮藩的心情更加沈重。

中國軍隊的官兵眼睜睜看著日本軍在面前肆虐,將他們的兄弟全部打死,卻因為沒有軍令而無法開槍。他們只能躲在屋裏,但日本人沖進屋裏,見人就用刺刀紮,甚至將人從床上挑下來。

趙鎮藩實在忍不住了,於是下令:「立刻撤離北大營!」

戰爭的陰影已經籠罩在東北上空,日軍步步緊逼,東北軍節節敗退。淩晨5時30分,僅僅三百名日軍就占領了北大營,讓人驚愕的是,他們同時還兵分三路,進攻了奉天。

東北軍的不抵抗和退讓,使得日軍輕易占領了奉天城。6000多名東北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武器被日軍繳械,三個小時後,奉天城內的黨政機關、金融機構、通訊機關等全部落入日軍手中。

這場震驚全球的九一八事變就這樣爆發了,日軍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東北最重要的城市。

九一八事變,猶如一記重錘,擊碎了中國東北的安寧。關東軍憑借戰略優勢,相繼占領沈陽、吉林和長春。此次事變,不僅給中國帶來了200億元的巨大損失,更令人痛心的是,沈陽兵工廠的15萬支步槍、6萬支手槍以及10萬多發炮彈,無一幸免。

更慘痛的是,金庫中的7000萬元也被洗劫一空。九一八事變使得日本的侵略野心空前膨脹,自這一天起,中國東北長達十四年的屈辱與痛苦開始了。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被人們指責為汙點,但他後來的西安事變卻顯示了他的勇氣和決心。他迫使蔣介石共同抗日,引領中國走上了全面抗日的道路。

這樣的行為,或許是對九一八事變錯誤的補償和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