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軍最傳奇的一個師,走出5位元帥,7位大將,兩百多位將軍

2024-01-27歷史

這支部隊誕生了眾多開國元帥和大將,包括10大元帥中的5位和10大將中的7位,以及其他200多位將軍。這支英雄的部隊,曾在歷史的長河中寫下無數不朽功勛,堪稱一面永遠屹立的光輝旗幟。

盡管他們的領導似乎名聲不大,但警衛團的團長陳可玨卻是粵軍的名將。他曾擔任1師的參謀長,連蔣介石都對他敬重三分。

後來,他成為國民革命軍4軍的副軍長。在北伐後,他擔任國民黨臨時軍委會總參謀長。然而,由於對蔣介石等人的不滿,他選擇隱退江湖並在1944年病逝。

在1922年陳炯明炮轟總統府的時候,警衛團誓死保衛孫中山先生並成功登上了永豐艦,但隊伍也被打散。張發奎甚至帶著3營進行了半年的遊擊戰,後來又回到了粵軍1師的序列。

1924年,國共開始第一次合作並建立了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和孫中山先生商議後,決定仿照蘇俄的「青年近衛軍」,建立了一支鐵甲車隊。

值得稱贊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在考慮建立武裝力量的時候就非常註重與國際接軌。

在組建車隊的過程中,周總理負責具體的領導工作,而孫國父已經北上討論「定國大事」。黃埔一期的學員們即將畢業,周總理將車隊的骨幹都安排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例如周士第。

而車隊戰士則主要從廣東、海南、歸僑中的進步青年和工人,以及大元帥府的原衛士中招募。在周總理的努力下,中國共產黨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大元帥府鐵甲車隊」誕生,共有官兵136人。

這顆歷經磨難的「小小種子」,在25年後成長為一棵傲視天下的「參天大樹」——擁有600萬將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1925年11月,周總理說服粵軍老大李濟深,在廣東肇慶組建了第4軍下屬的34團,這支部隊完全由中國共產黨控制。

李濟深的鐵甲車隊並入了34團,隨後在1926年1月,34團改名為獨立團,葉挺成為了團長,所以這個團也被稱作「葉挺獨立團」。

它直接接受廣東區委的領導,大部份軍官都是從黃埔軍校畢業和鐵甲車隊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毛主席才稱贊葉挺「你是我軍的第一位總司令,我軍軍史要從你寫起」。

在1926年5月1日的那一天,葉挺獨立團從肇慶誓師出征。周總理站在台上,激勵所有將士:「飲馬長江!武漢再見!」

從此,獨立團一路向前,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他們不怕困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刺破北洋軍閥的一道又一道防線,一直把吳佩孚打回武漢。

在圍攻武漢的戰役中,鐵甲車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把北洋軍逼得要從城裏派出敢死隊搶裝甲車。 1926年10月,獨立團在浴血奮戰40多天後,終於拿下「首登」大功,第一個登上武昌城頭,在北伐中立下不世之功。

為了這一天,獨立團將士傷亡將近半數,達1000多人,其中犧牲600多人。這種「視死如歸,攻無不克」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了我軍的基因之中,代代相傳。

1927年1月,在武漢的廣東僑民聯合會為家鄉子弟組成的第四軍(由粵軍改編)鑄造了一面彪炳功勛的大鐵盾,上面鑄有大大的「鐵軍」二字。

獨立團為第四軍和北伐軍立下了赫赫戰功,享有此殊榮,更是當之無愧。

在第一次北伐後,獨立團進行了擴編,1個團變成了6個團。然而,隨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4軍、11軍和20軍組成了國民革命軍第2方面軍,由張發奎擔任司令。

張發奎想組建一個警衛團,經過張雲逸(大將)的運作,盧德銘被選為了團長。這裏不禁讓人感到有些「同情」張發奎。

張發奎統領的三個軍幾乎全部參與了南昌起義,其中20軍是賀龍老總的,11軍的副軍長是葉挺,而張雲逸的老部隊是4軍25師。

盧德銘則是他身邊警衛團的團長,也是秋收起義的前敵總指揮。不得不佩服毛澤東的遠見卓識,在中國共產黨開始武裝鬥爭的初期,他就提出了根據地的偉大設想。

盡管南昌起義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由於缺乏根據地,起義部隊在面對強敵的反撲時,人數逐漸減少。最終,朱德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時,他的部隊只剩下由73團和他教導團的余部組成的大約800人。

但這些戰士都是經過大浪淘沙後,信仰堅定的革命戰士。

由井岡山出發,葉挺獨立團的勇士們將踏上為天下勞苦大眾而戰的征程。他們將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將舊社會的萬惡徹底化為歷史的灰燼。

1928年4月,朱老總率領部隊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建了紅4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毛紅軍」。

紅4軍在組建時共有3個師,毛澤東、朱老總和陳毅分別擔任師長。之後,紅4軍取消師的編制,改為6個團,其中的28團是以南昌起義余部為班底組建的,首任團長是王爾琢。

1928年,湖南省委的錯誤指示導致了「八月失敗」,在此過程中,王爾琢在追捕叛變的29團2營時被叛徒殺害,朱老總抱著他的屍體痛哭。

隨後,林彪接任了28團團長。經過這一困難,毛澤東和朱老總不得不率部離開井岡山,到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交界處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在1932年的3月,王爾琢率領紅28團的3個縱隊,組成了紅1軍團麾下的紅10師。林彪是軍團長,聶帥和羅帥分別擔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陳奇涵則是參謀長。

一年後,紅10師、紅11師和紅64師合並為紅1軍團旗下的紅2師。其中,紅2師的第4團的主力來自紅10師,並在第五次反「圍剿」中表現出色。

在長征中,紅2師擔任中央紅軍的開路先鋒,陳光擔任師長,劉亞樓擔任政委,而紅4團則是先鋒中的先鋒。全團將士在湘江血戰中表現出色,為中央紅軍渡江提供了保障。

在長征中,首占遵義、力克婁山關、奇襲臘子口和飛奪瀘定橋等重要戰役,都是紅2師將士們的傳世扛鼎之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紅2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的685團,團長是楊得誌(上將),營長是曾國華(中將),該營就是老紅4團。

他們的第一場大戰就是平型關大捷,這一戰讓日本國內甚至有新聞說板垣征四郎在負傷後自殺。毛澤東主席提出「以山地遊擊戰為主,在有條件時,也不能放松運動戰」的戰略思想。

平型關大捷後,全軍上下都對抗戰局面有了清晰的認識,統一了思想,堅決貫徹「以山地遊擊戰為主」的指導方針。

八路軍在山西開啟局面,站穩腳跟後,毛澤東主席把目光轉向了齊魯大地。1938年底,685團奉命前往山東的微山湖地區開展遊擊戰,並承擔起建立抗日根據地的重任,隊伍名稱也發展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支隊長是原老紅4團參謀長彭明治。

彭明治上將帶領的支隊在1939年一年內,與日偽進行了70多次大戰,成功消滅了18000多名敵軍,隊伍也從2700人發展到了13000人,建立了6萬多平方公裏的根據地。

陳毅老總為了表彰他,送給他一條小汽艇。 1940年初,支隊被改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由黃克誠大將擔任縱隊司令。

然而,就在皖南事變後,縱隊又直接改為新四軍第3師7旅,師長仍是黃克誠,旅長仍然是彭明治。

黃克誠大將深諳3師的實力,他們是新四軍的精英之師,而7旅則是3師的精銳預備隊,只要哪裏有破綻,他們就會立即堵住。

在慶祝建國70周年的閱兵儀式上,100面戰旗組成的方陣接受了檢閱,其中就包括「劉老莊連」,這個連隊就出自7旅。

1943年3月,為了保護大部隊轉移,19團4連的82名勇士在面對3000名日寇時,堅決抵抗,無一人後退,最終全部犧牲。

朱老總贊揚他們為「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彭明治指揮7旅在秀水河子成功重創國民黨266團,林彪見好就收下令撤軍,但彭明治公然「抗命」,成功全殲敵軍並取得我軍在東北戰場的第一個團滅敵軍的大勝,展現出7旅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

1948年11月,解放軍第43軍第127師正式改編成16師,開始了一段充滿榮譽的歷程。1949年10月,127師在廣州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作了所有先輩和戰友的理想——將革命進行到底。

接下來,127師在1950年披掛上陣,跨海登陸,劍指海南島,被譽為「上山猛虎,下海蛟龍」。此後,127師成為我軍的戰略預備隊,直到1979年再次南下,奔赴西南邊境。

這只老虎憋的時間已經太長了,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張萬年師長指揮下,全師官兵「渴飲刀頭血,累臥馬鞍橋」,連續征戰22天,橫掃安南,突入敵境30余公裏,連戰連捷,光斃敵就達2000多人。在參戰的29個師級單位中,殲敵總數位列第8。

張萬年上將手中的紅色長矛,在關鍵時刻始終為祖國和人民挺身而出。在開國10大元帥中,該師孕育了朱、彭、陳、羅、林等5位元帥。

而在開國10位大將中,粟、黃、陳、張、譚、羅、許等7位名將也同樣出自該師。除此之外,更有超過200位將軍,分別來自該師各個時期的不同單位。

每當127師舉行盛大的集體活動,全場就像一片戰旗的海洋。有的連隊展示的榮譽旗幟甚至多達一二十面,各種型別的戰旗琳瑯滿目,包括常規矩形旗、豎直旌旗,還有用絨布和綢緞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