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與新四軍的區別

2024-01-25歷史

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在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時期,由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改編而成的國民革命軍。

二者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其主要區別是,八路軍是由紅軍主力部隊改編而成,新四軍是由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

八路軍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1937年8月,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定,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

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 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共計4.6萬人。

第115師 :林彪任師長,聶榮臻任副師長, 周昆 任參謀長, 羅榮桓 任政訓處主任, 轄第343、第 344旅 陳光 徐海東 分任旅長,由 紅一軍團 、紅十五軍團及陜南紅七十四師合編而成,全師1.55萬人

第120師 :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 周士第 任參謀長, 關向應 任政訓處主任,轄第 358旅 、第 359旅 張宗遜 陳伯鈞 分任旅長, 紅二方面軍 和陜北紅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獨立第一師、第二師、總部特務團、赤水警衛營等合編而成。 全師共1.4萬人

第129師 :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 倪誌亮 任參謀長, 張浩 任政訓處主任,轄第 385旅 、第 386旅 王宏坤 陳賡 分任旅長,由紅四方面軍第四、第 三十一軍及陜北紅二十九、紅三十軍,紅十五軍團之騎兵第三團,獨立師所轄的4個團合編而成,全師共1.3萬人

留守兵團: 第115、第120、第129師各抽出一部成立 八路軍後方留守處 蕭勁光 任主任,轄385旅旅部、八個警備團、770團,共9000余人,留守 陜甘寧邊區 。1937年12月,中央軍委將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改編為留守兵團, 肖勁光 任司令員兼政委, 莫文驊 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團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八路軍的稱呼,仍被廣大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習慣地沿用下來。

新四軍

新四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1937年10月,根據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定,將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 八省境內15塊遊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堅持遊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 ,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

新四軍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 全軍共1萬余人

第1支隊 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轄第1、第2團 ,由湘鄂贛邊、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湘南等地紅軍和遊擊隊編成;

第2支隊 張鼎丞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後粟裕),轄第3、第4團 ,由閩西、閩贛邊、閩粵邊及浙南等地紅軍和遊擊隊編成;

第3支隊 張雲逸兼司令員,後譚震林任副司令員,轄第5、第6團 ,由閩北、閩東紅軍和遊擊隊編成,

第4支隊 高敬亭任司令員,轄第7、第8、第9團和手槍團 由活動在鄂豫皖邊的紅28軍和鄂豫邊遊擊隊編成;

軍部特務營由湘南、閩中等地紅軍和遊擊隊編成。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後,新四軍軍長 葉挺被扣,項英、周子昆遇害,袁國平犧牲,部隊損失6000余人。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撤銷新四軍番號。為了堅持抗戰,反對分裂 中共中央軍委20日命令在江蘇省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 ,全軍達到9萬余人。

第1師,粟裕任師長,劉炎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第2、第3旅;

第2師,張雲逸兼任師長,鄭位三任政治委員,轄第4、第5、第6旅;

第3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第7、第8、第9旅;

第4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第10、第11、第12旅;

第5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第13、第14、第15旅;

第6師,譚震林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第16、第18旅;

第7師,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曾希聖任政治委員,轄第19旅及挺進團。

獨立旅:旅長梁興初,政治委員羅華生。

文/ 浩蕩長風掠時空

回味歷史文化,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註,謝謝支持鼓勵。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