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0年,新四軍發現一個國軍女中尉,她竟表示:快點帶我去見葉飛

2024-01-18歷史

1940年,新四軍發現一個國軍女中尉,她竟表示:快點帶我去見葉飛

1940年6月27日,深夜分時。

新四軍挺進縱隊駐紮在郭村,突然有一位全身濕透、穿著白色旗袍的女子現身。

這位女子是泰州的國軍中尉。

值得註意的是,在同年3月,挺進縱隊與國民黨的韓德勤部曾多次激烈交火,直到4月9日半塔集保衛戰才告一段落,此後兩方的關系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這名國軍女中尉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疑惑,畢竟雙方剛剛結束激戰。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她堅持要見新四軍挺進縱隊的副司令員葉飛,究竟出於何種目的呢?

1940年6月28日,寧靜的郭村夜幕下傳來陣陣槍聲,標誌著一場激烈的保衛戰正式爆發。

對峙的雙方分別是國民黨將領李長江和李明揚指揮的「兩李」部隊,以及由葉飛和管文蔚率領的新四軍挺進縱隊。

自從4月9日成功守衛半塔集後,葉飛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接到在蘇北擴充兵力、建立政權的任務。

為完成使命,葉飛和管文蔚率部隊轉移到郭村進行休整。

郭村鎮在21世紀已經發展繁榮,環境宜人,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然而,在戰爭時期,郭村成為革命發展的理想之地,吸引了新四軍、日偽軍和國民黨等三方勢力。

由於各方勢力的存在,郭村內部矛盾深刻,尤其是國民黨軍隊的韓德勤部和「兩李」部隊之間。

韓德勤代表著蔣介石的主力軍,堅持「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立場。相反,李長江和李明揚手下的「兩李」部隊與桂系有緊密聯系,對共產黨持中立態度。鑒於各方力量對比,陳毅制定了「擊敵、聯李、孤韓」的作戰方針。

然而,在韓德勤的挑唆下,李長江和李明揚背離共產黨,為郭村戰役埋下了隱患。

此時,「兩李」部隊規模龐大,共有13個團,而葉飛和管文蔚率領的新四軍挺進縱隊僅有四個營,兵力相對不足。

在這種敵多我少的情況下,葉飛決定透過智謀取勝。

1940年6月26日下午,葉飛假裝領導部隊渡過通揚河,制造增援陳玉生部隊的假象。等到李長江中計後,他秘密回到郭村。

鑒於「兩李」部隊內部存在派系紛爭、人心不齊的弱點,葉飛制定了「積極防禦,透過短促突擊擊退敵人的前線進攻,穩固郭村陣地」的戰術方針。

到了6月28日黎明分時,李長江部的十三個團對郭村進行全面圍攻,標誌著郭村保衛戰正式打響。

葉飛率領挺進縱隊英勇抵抗,首戰獲勝。

1940年6月29日,黎明分時,郭村再度響起戰鼓,李長江率領「兩李」部隊再次發動總攻。為激勵士氣,李長江下令一旦攻占郭村,可在三天內任意燒殺搶掠。

「兩李」部隊的陳中柱和陳才福展開猛烈攻勢,而挺進縱隊奮起頑強反抗。雙方激戰整整一天,最終,陳中柱和陳才福的部隊被逼退至王家莊。

29日晚,得知陳毅緊急電報的蘇皖支隊陶勇和盧勝率領部隊趕到郭村,為挺進縱隊提供了寶貴的增援。

然而,在李長江「任意燒殺搶掠」的命令下,郭村百姓怒不可遏。全村男女老少紛紛投入戰鬥,軍民齊心協力,使得李長江的第二次總攻最終以失敗告終。

接下來的兩天,雙方多次交火,戰局陷入膠著狀態。直至1940年7月3日,陳毅親自抵達郭村。

按照陳毅的指示,葉飛等人堅持「擊敵、聯李、孤韓」的戰略,以避免把「二李」逼向日軍和韓德勤方面。

截至7月4日,李長江的「兩李」部隊潰敗而逃,經過七晝夜的激戰,郭村保衛戰宣告勝利。我軍在此次戰鬥中重創了李長江的部隊,奪得大量槍支,為新四軍在蘇北建立政權奠定了基礎。

然而,這場勝利的取得不僅僅歸功於我軍的頑強抵抗,也與一人的到來密切相關。

1940年4月27日午夜,葉飛被值班參謀叫醒,得知營地來了一名女同誌,要求見他。

這名穿著旗袍、略顯狼狽的女子名叫李欣,是國民黨二縱隊的中尉政訓員,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紅色特工。

在她的敘述中,葉飛等人了解到她是如何成為一名地下工作者的,以及為何化名「鄭少儀」。

這一切要追溯到一年前。

1939年,泰州,國民黨魯蘇皖邊區的「兩李」部隊,即李長江和李明揚指揮的部隊中,突然湧現出一名女軍人。這位年輕的女兵名叫李欣,來自江蘇揚州,當時只有19歲。在短時間內,她迅速晉升至二縱隊中尉政訓員的職位。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在國民黨中擔任中尉的女兵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共隱蔽戰線的情報員。

對於革命事業,李欣一直懷有濃厚的熱情。1939年,她加入了陳文的部隊,深受抗日英雄的熏陶,不久後正式加入了共產黨。

在抗日戰爭時期,蘇北地區形勢錯綜復雜。李欣受到組織派遣,前往泰州,潛伏在「兩李」部隊中。她的真名是李振芳,而李欣則是她為了潛伏所用的化名。

到了1940年6月,郭村保衛戰即將爆發。在潛伏敵軍中的一年多時間裏,李振芳偶然發現李長江部隊提前發放軍餉,而在戰爭年代,軍餉往往與戰事有關。

意識到不尋常的李振芳,透過多方打探,最終得知李長江計劃於28日拂曉對郭村發動攻勢。然而,當她準備傳遞情報時,上級卻已經撤離,使得她無法將情報及時送出。

面對是否親自傳遞情報的抉擇,成了李振芳面臨的一道難題。傳遞將意味著她的身份暴露,潛伏工作將告終;不傳遞,則會使本已兵力不濟的挺進縱隊再次受到重創,形勢更加嚴峻。

在多次思慮後,李振芳最終決定前往郭村,傳遞情報。她找借口支開身邊的勤務兵,換上旗袍,夜色中迅速穿越一條又一條河流,來到郭村。

穿越河流後,她終於見到了挺進縱隊副司令員葉飛,並成功地將情報送達。這份情報讓葉飛等人及時了解了敵軍的計劃,為郭村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郭村保衛戰結束後,李振芳選擇留在新四軍,不再繼續執行潛伏任務。為了安全起見,「李欣」這個名字也不再使用,她改名為「鄭少儀」。

鄭少儀的英勇事跡被永遠銘記在江都郭村保衛戰紀念館。這位「夜送情報」的女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當年郭村保衛戰中的挺進縱隊副司令員葉飛對鄭少儀的印象深刻,時常提起她的英勇事跡。這位英雄的名字永垂不朽。

葉飛明確表示,在郭村保衛戰中,鄭少儀功不可沒。

實際上,鄭少儀的貢獻遠不止於此。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釋出【關於清算減租減息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決定在解放區內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將解決土地問題作為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

6月底,魯中區黨委召開相關會議,部署全區立即展開土地改革運動,貫徹「五四指示」,先在試點區域進行土改,摸索經驗,逐步推廣。

9月1日,華東局釋出【關於徹底實作土地改革的指示】即「九一指示」,魯中區黨委和政府遵循指示,結合地方實際,積極展開土地改革。

在縣委和縣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半年多的努力,魯中區基本實作了「耕者有其田」目標,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這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激發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擁軍、參軍熱情。

在這場激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中,魯中地區土改工作團的工作離不開鄭少儀的積極參與。

新中國成立後,鄭少儀積極參與建立了著名的「楓橋經驗」,透過群眾化解矛盾,實作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原則。她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

盡管鄭少儀的事跡在紀念館中傳頌,但她卻極少向自己的子女提及夜送情報的經歷,甚至很少提及在部隊的歲月。在子女的回憶中,鄭少儀永遠是一個親切溫和的形象。對於大女兒儲耕生而言,母親是極富威嚴的,盡管這位溫柔的媽媽身上沒有女英雄的威嚴。

在抗戰時期,鄭少儀敢於為黨和人民冒生命危險,為部隊傳遞情報。新中國成立後,她長期從事政法工作,主審過眾多案件,一直保持廉潔正直的品行。

2002年10月10日,83歲的鄭少儀結束了她充實而堅定的一生。她從戰爭年代的隱蔽戰線上的勇敢戰士,轉變為和平時代政法工作中清正廉潔的幹部。鄭少儀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她所熱愛的革命事業,以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無論是在郭村保衛戰中英勇奮鬥的革命先輩,還是像鄭少儀這樣默默奉獻在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他們的事跡將永遠銘記在後人的心中。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英雄將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