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埔軍校「怪案」:前6期眾多將星,後17期卻為何再難出名將?

2024-01-18歷史

黃埔軍校「怪案」:前6期眾多將星,後17期卻為何再難出名將?

黃埔軍校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地方,不論是「黃埔三傑」蔣先雲、陳賡、賀衷寒,還是「優秀代表」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在戰爭中都展現出卓越的才華,可謂是近現代軍事史的傑出代表。

然而,在這所軍校中存在著一個頗為神秘的謎案,即學校的教學情況呈現出一種虎頭蛇尾的趨勢。共有23期的學生,前6期脫穎而出,星光熠熠;而後17期的學生大多黯然失色,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奧秘呢?我們可以將這個問題拆解,首先探討為何黃埔軍校前6期學員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1924年,受十月革命啟發,孫中山先生建立了黃埔軍校,旨在培養一批忠於革命事業的學生,組建忠誠的軍隊,以與當時在中國四分五裂的軍閥展開搏鬥。

出於這一宏偉目標,孫中山在學校設立了政治、教學、教練、管理、軍醫和軍需等各個部門,逐漸增設了工兵、炮兵、騎兵、輜重兵等科目。他的誌向是將軍事和政治訓練同步推進,不僅培養軍官,還培養革命幹部。

正是基於這一設想,黃埔軍校前6期學員在「信仰」、 「生源」、「背景」、「師資」和「平台」方面都具備巨大的優勢。

就「信仰」而言,黃埔軍校前6期學員都以「打倒軍閥、救人民於水火」為信仰目標,堅定而深厚。他們不畏艱難,不惜生命,心懷共同信仰,為國家危難和百姓苦難感到責無旁貸。

三民主義對他們進行著不斷的精神洗禮,時刻促使他們自我蛻變。黃埔軍校大門上的「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不入此門」更是激發了他們追求真理的決心。

談到黃埔軍校,大家都耳熟能詳。無論是「黃埔三傑」蔣先雲、陳賡、賀衷寒,還是「優秀代表」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在戰爭中都表現出色,堪稱近現代軍事史的傑出代表。

然而,在這所軍校中存在一個頗為神秘的問題,即學校的教學情況呈現虎頭蛇尾的趨勢。23期學生中,前6期表現亮眼,而後17期多數黯然失色,其中蘊藏著何等奧秘?我們可以拆解這個問題,首先探討為何黃埔軍校前6期學員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1924年,受十月革命啟發,孫中山建立了黃埔軍校,旨在培養一批忠於革命的學生,組建忠誠的軍隊,與當時在中國四分五裂的軍閥進行鬥爭。

從「生源」角度看,當時的黃埔軍校打破了地域限制,同時吸納了國共兩黨共同的人才。在招生過程中,根據不同省區分配招生名額,前三期的2259名學生來自中國22個不同省份。這一批學生基本上在初中、高中階段接受過教育,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由於當時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也向黃埔軍校推薦了大量人才,使得黃埔軍校前期招生「遍得天下英才」。

從「師資」角度看,當時的黃埔軍校人才濟濟,師資力量雄厚。政治部和教授部是最關鍵的兩個部門,前者負責政治教育和黨務宣傳,後者主要負責軍事訓練和術科教學。政治部主任由戴季陶、周恩來、邵力子等先後擔任,教授部則由王柏林、葉劍英等人負責。在這些資深人才的言傳身教下,前6期學員無疑受益匪淺。

從「背景」角度看,當時黃埔軍校在財政、武器和制度方面都得到了蘇聯的支持。不僅有以鮑羅廷為代表的蘇聯專家直接參與軍校的籌建,連軍校的訓練武器多來自蘇聯,平時遇到問題也有蘇聯顧問專門解答。因此,孫中山先生在開學典禮上致辭時表示:「俄國在6年前就能一舉消滅舊黨以及外來敵人,大獲成功,我們現在開辦這個學校,也仿效了俄國,必能成功。」

談到黃埔軍校,眾所周知。不論是「黃埔三傑」蔣先雲、陳賡、賀衷寒,還是「優秀代表」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在戰爭中都展現出色,是近現代軍事史的傑出代表。

從「平台」角度看,黃埔軍校前6期學員一畢業就有「大展身手」的機會。在北伐戰爭中,由黃埔軍校的學生組成了第一軍,與當時富有實戰經驗的第四軍、第七軍相配合,成為軍閥內部的「炮灰部隊」,使得北方軍閥如吳佩孚、孫傳芳等被迫潰逃。這顯示出黃埔軍校前6期學員在戰場上經過磨練,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為後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奠定了基礎。

為何黃埔軍校在經歷了輝煌的前6期之後,突然開始走下坡路呢?為何後來再也沒有出現像徐向前、陳賡這樣的軍事人才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角度進行分析。

第一,黃埔軍校後期學員失去了「信仰」。前面提到,孫中山先生創立黃埔軍校的目標是打倒軍閥,而這一目標已經由前6期學員完成。後17期的學生們在學校陷入「門生故吏」模式後,逐漸遠離了初衷,整日高呼「萬歲」而忘卻了革命初心。在「向個人效忠」的主義影響下,後期學員失去了為國家、為民族而戰的信仰,導致無法培養出真正的軍事人才。

第二,黃埔軍校的「生源」品質下降。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成功舉辦了6期之後開始辦分校,招生規模大幅擴大,招生條件明顯下降,學生品質也相應下降。同時,黃埔軍校不再招收共產黨人,限制了學校的生源,並導致學校內外的聲譽受損,許多有才學之士對其「信仰狹隘」產生厭惡,不願進入黃埔軍校學習。

第三,學校的「背景」發生了變化。蘇聯對於國民黨控制下的黃埔軍校支持減弱,蘇聯專家在學校的作用減弱,使得學校在財政、武器等方面喪失了原有的支持。黃埔軍校校史中刪除共產黨的貢獻,對共產黨進行扭曲抹黑,導致學校內部的不滿情緒加劇。

第四,黃埔軍校的「師資」力量減弱。前6期學員培養過程中,共產黨員在黃埔軍校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國共合作的破裂,共產黨員陸續離開黃埔軍校,使得學校的師資力量大幅下降,失去了前期的政治引導和教育優勢。

第五,社會環境的變化。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社會陷入動蕩,政治風雲變幻。黃埔軍校作為軍事學府,在這個時期面臨了更加復雜的政治、軍事環境,失去了前期相對穩定的培養條件。

這五個方面的變化共同導致了黃埔軍校在前6期取得的輝煌成就之後,逐漸走向衰落。學校失去了初創時的理想信念和充實師資,後期學員失去了戰鬥的信仰,使得黃埔軍校無法再培養出像徐向前、陳賡這樣的卓越軍事人才。

黃埔軍校前6期學員投身北伐戰爭,直面軍閥勢力,得到老部隊的支持,有機會在戰火中逐漸蛻變和成長。然而,後17期學員們卻面對著日軍這支裝備精良的強大部隊。在沒有足夠訓練的情況下,許多學員在戰爭初期就不幸隕落,未能有機會充分發展自身潛力。

另一方面,黃埔軍校前6期培養出的「將星」已經占據了各大部隊的主要職務。新生代的學員在資歷和戰功上無法與前輩相匹敵,想要升遷變得十分艱難。這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最缺乏鍛煉的學員由於得不到機會,難以成為出色的將領。

隨著時間推移,這一現象進一步加劇。盡管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後期仍在不斷向戰場輸送人才,但這所軍校早已步入衰敗,名存實亡。其根本原因在於,黃埔軍校主要培養的是「速成型」將領,將長達4年的軍官培養課程壓縮到僅有6個月。雖然培訓速度快,但卻無法為學員奠定堅實的軍事基礎。

當然,黃埔軍校本身早已完成了對抗軍閥的歷史使命。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決定不再繼續營運黃埔軍校,因為這所軍校的存在價值相較於傳承價值更為有限,其珍貴之處在於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建設了數十所軍校。這些軍校與黃埔軍校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沒有采用速成式的培養方法,而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灌輸更為先進和系統化的軍事理念。這些軍校為培養現代化軍事人才,捍衛國家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