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問張國華:印軍戰鬥力如何?能否戰勝

2024-01-30歷史

在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後,1962年,中國開始看到了國計民生恢復和發展的曙光。然而對於肩負守衛祖國疆土重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年卻充滿了挑戰和壓力。

東南沿海的局勢依然動蕩不安,劉伯承和王尚榮等戰略研究小組成員將此地視為首要任務。在毛主席強調要"有所準備"之後,中央軍委作戰部進入了戰備狀態,加強軍事訓練和登陸演習。

盡管形勢嚴峻,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決心和毅力,必將守衛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令人驚訝的是,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遠超過了東南沿海地區的預期。隨著夏季的到來,印度陸軍全面接管了邊境防務,侵犯了中國領土,並在其中設定了100多個據點。

這些據點深入中國邊防哨所之間,甚至與中國的哨所相鄰,甚至有些竟插入到中國的哨所後面。這種緊張的氣氛立即引起了中國決策層和軍方的註意。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之間有一千七百公裏的未正式劃定邊界,但這早已形成了一條雙方行政管轄範圍內的傳統習慣邊界線。

1914年,英國在統治印度時,強加給中國一條非法的中印邊界線,被命名為麥克馬洪線。這一做法破壞了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並且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過這條線。

印度獨立後,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繼續推行擴張政策,不斷蠶食中國的領土,挑起事端,妄圖實作他們的「大印度聯邦」狂想。

尼赫魯總理於1959年3月20日直接致信周恩來總理,要求將他非法強占的中印邊界東段9萬余平方公裏、中段2000余平方公裏、西段2萬余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版圖。

王尚榮是一位多職於中央軍委戰略小組辦公室、作戰部和總參防敵突然襲擊小組的官員。當他得知尼赫魯企圖吞並相當於中國福建省面積的12.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時,他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印度的無理要求被中國拒絕,但印度方面反而變得更加咄咄逼人。 出於維護亞洲和平胡友好睦鄰關系的目的,中國一直堅持和平立場,甚至提議中印雙方各自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裏。

然而,印度方面並未接受這一提議,只有中國單方面後撤了20公裏。 在此之後,王尚榮根據中央和軍委的指示,多次給邊防部隊打電話,要求他們在實際控制線3000公裏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在20公裏內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

對於在邊境挑釁的入侵印軍,首先要進行警告和勸阻,如果勸阻無效,方可按照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然後說服他們並將武器歸還,讓他們離開。

中國邊防部隊俘虜收容所工作人員親切接待被俘的印軍官兵,並分發日用品。然而,印方對此卻誤解為中國軟弱可欺。

尼赫魯總理甚至在1962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周年的日子裏,在印度首都新德裏的國防部裏,秘密制定了一個罪惡的計劃,要將中國軍隊趕出本應屬於中國的地區,這些地區被尼赫魯劃入了印度版圖。

在這次會議中,梅農國防部長首先表示,這個計劃是尼赫魯總理在赴倫敦參加大英國協總理會議前親自指派他制定的。

然而,這一切都是誤解和陰謀,中國的和平政策從未改變。

帕利特準將闡述了印度軍隊的作戰計劃。該計劃的要點是在邊界東部占領塔格拉山,並將中國軍隊趕走;在西部,拔除中國軍隊的21個據點,完全占領有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

為了增強東部的軍事實力,印度打算在短時間內組建印特種部隊第四軍,參謀局長考爾親自前往東北邊境擔任前線總指揮,並兼任第四軍軍長。

然而,這個計劃遭到了印度前陸軍參謀長蒂邁雅上將的反對。他認為,這個匆忙的計劃是由只善於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的考爾中將提出的,這種倉促地向中國境內推進只會把印軍推向災難,並可能導致中國反擊進入印度領土。

然而,除了少數人同意他的觀點外,幾乎所有的與會將軍都認為他的觀點荒謬。盡管如此,這個罪惡的計劃仍然被順利透過了。

10月2日,尼赫魯公開表示,印度將使用軍事力量對抗中國。此時,印度軍隊已經在邊境西段集結了5600多人,而在東段則集結了16000多人。

10月10日上午,印度軍隊入侵中國西藏扯東地區的營地,越過了克節朗河上遊,並向中國守軍發動了攻擊。14日,印度防長梅農誓言要同中國進行最後的戰鬥,並飛往邊境的提斯浦爾城進行作戰計劃的制定。

這些情況被報告給中央後,引起了毛主席的深思:中印兩國都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同時也是被世界贊譽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起國,那麽印度為何要在邊界使用武力,不惜流血和刀槍相向呢?

原本滿懷憂慮的毛主席,夜不能寐,心中充滿了對中印邊境問題的疑慮。作為細心入微的周恩來總理,他敏銳地察覺到了毛主席的困擾,並親自指示總參作戰部負責中印邊界問題的副部長雷英夫,以及總參防突小組進行深入研究,並為毛主席提供參考意見。

於是,雷英夫和防突小組的副組長、作戰部部長王尚榮,以及作戰部邊防處的參謀們,多次聚在一起商討。隨著中印邊境局勢的日益緊張,他們常在王尚榮的辦公室裏,研究相關情況和對策,甚至在夜晚,王尚榮的辦公室燈光也常常亮到很晚。

根據他們的分析,印度方面不斷在邊界進行挑釁和制造流血事件的原因有以下五個: 1. 印度政府不願意放棄原英國政府的擴張政策,對中國西藏有領土野心。

尼赫魯認為只要占據中國的領土,就可以爭取國際上的承認。 2. 印度認為當前的國際背景對其有利。中國受到美國和蘇聯的威脅和經濟封鎖。

3. 印度一直有在南亞地區充當霸主的欲望。 4. 印度希望透過邊界戰事轉移民眾對國內經濟發展遲緩和社會問題的不滿情緒。

5. 印度錯誤地估計了軍事形勢,認為中國的主要正規力量在東南,並且在北面吸附了大量的軍力。因此,他們認為東、北兩線占去了中國全部兵力的90%,中印邊境一帶是薄弱環節,只有少數邊防部隊,沒有正規部隊。

此外,中國尚未從3年的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中恢復過來,沒有能力支撐戰爭,更難顧及遙遠的西南邊陲。因此,他們認為中國對印度的威脅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在毛主席與雷英夫的交談中,雷英夫提出了防突小組分析的5點意見,包括尼赫魯為何將戰爭強加在中國頭上。毛主席聽取了全部5點意見後,表示前4點他也早已考慮到,但他特別贊賞第5點。

毛主席意識到,如果不進行迎頭痛擊,印方的進逼將永無止境。因此,他有了反擊的打算。得知毛主席的意圖後,王尚榮立即通知邊防部隊進入戰備狀態,並要求兩軍區加快擬制和上報作戰方案,解決作戰所需解決的問題。

王尚榮接到中央軍委的指示後,立即行動,透過電話向成都軍區司令員黃新廷和新疆軍區副司令員郭鵬下達命令,要求將一個野戰軍調往西藏,並將蘭州軍區的一個步兵師調入新疆。

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對是否對印軍在中印邊界武裝挑釁進行反擊進行決策。

在會議中,周恩來對中印邊境沖突和各方反應進行了綜合分析,並得出立即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結論。毛主席表示,印度一直企圖挑起武裝沖突,我們不得不反擊。

我們反擊的目的只是警告和懲罰,希望能夠透過這種方式讓邊界問題得到和平解決。在討論雙方的軍事實力時,毛主席問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我們是否能夠戰勝印度軍隊。

印度軍方一直高估自己的實力,聲稱可以以一當十,但事實上,印軍的實力並不如他們所認為的那麽強大。

張國華堅持信心,向毛主席保證道:「我們一定會贏得這場戰鬥,主席請放心。」毛主席則表示:「如果我們輸了,那也是因為我們的能力不足,我會怪自己而不是天或地。

最糟的情況就是印度軍隊侵占了中國神聖的領土西藏,但這片領土屬於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永遠也不會改變。」

在場的將領們堅信我們能夠戰勝印軍,但毛主席反復強調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不能因為沒有和印軍作戰的經驗而掉以輕心,要精心策劃和布置。

最後,會議透過了總參和西藏軍區共同制定的反擊作戰計劃,並確定了於10月20日發起反擊的時間。

10月20日淩晨,印度軍隊率先對中國邊防部隊發動全面攻擊。在張國華主持的東段指揮部和何家產主持的南疆軍區司令部的指揮下,中國邊防部隊在東、西兩段進行了反擊。

到第一階段作戰結束時,東段作戰部隊已經消滅了印度第7旅,俘虜了旅長丹瑞爾準將;西段作戰部隊則成功拔除了印度軍隊在中國境內的17個據點。

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了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周恩來總理也在這天致函尼赫魯,希望印度政府能夠對中國的建議給予積極響應。

隨後在28日,中國全面停止了對印反擊作戰,展現出了和平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誠意。

尼赫魯拒絕了中國的和平提議,反而在國內宣布「緊急狀態」,積極備戰,並將三萬印軍置於中印邊境地區。印度四軍軍長考爾也親臨一線,決心與中國軍隊決一雌雄。

自反擊戰打響後,王尚榮就日夜坐鎮指揮中樞,了解戰況變化,向軍委和總參領導匯報並提出建議,根據軍委和總參命令,指揮協調戰鬥。

雖然這裏沒有雪山高寒、槍林彈雨,但運籌帷幄的疲勞也非常嚴重。一位1937年入伍的老參謀,因為過度勞累暈倒在作戰室內,後來他成為作戰部最早退休的幹部。

當印軍部署的新陣勢情報傳來,軍委和戰略研究小組立即研究部署,以有效打擊印軍。

劉伯承將軍命令前線部隊做好反擊準備,王尚榮立即傳達了這一指令。在印軍發動全線進攻後的11月16日,中國軍隊迅速反擊,僅僅用了3天就成功將戰線推回到了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附近。

在這一戰鬥中,印度軍隊的考爾旅幾乎被全殲,總共被消滅了3個旅。

印度已無險可守,無隘可依,中國軍隊將順勢追擊逃敵。對邊境戰事了如指掌的印度人,此時此刻,大多神情憂慮,心中不斷湧現出疑問,中國人是否會發動攻擊?

然而,身處指揮中樞的王尚榮又一次體會到了最高統帥的從容不迫。毛主席並未打算「將剩余的勇氣追擊窮寇」,而是選擇就地停火,退避三舍,讓世界和印度都能感受到我們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決心。

這位富有遠見的軍事家,向他的戰友們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