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孝勇提議兩蔣歸葬大陸卻遭拒絕,坦言:父親晚年看錯了人

2024-01-30歷史

蔣孝勇建議兩蔣葬大陸被拒,稱父誤識人。

蔣介石曾精心挑選三處「風水寶地」作為他的歸宿,一是母親的墓旁,顯示他對母親的孝心;二是仁湖附近的響嶺崗,那裏的風景優美、地勢高爽,仿佛能眺望到他的故鄉;三是紫金山,他在那裏特意建了一座「正氣亭」,寓意他的精神永存。

據說,在離開大陸前,他囑咐部下,他的墓要低於孫中山先生的,高於朱元璋的,這也許是他希望自己的地位在他們之間有所平衡。

無論怎樣,這三處地方都是蔣介石心中理想的歸宿,寄托了他對家鄉、對母親、對精神的深深眷戀。

盡管蔣介石曾經規劃百年之後安葬在南京,但由於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他內心更希望返回故鄉安葬。這一點在他的筆記中多次被提及,例如在1947年4月,他帶著夫人宋美齡回故鄉休養期間,曾在筆記中寫道:「希望我和夫人的晚年可以在此度過,生時共同享受歡樂,死後共同安息。」

在遷往台灣後,他委托在台北市南仿照溪口的建築樣式,修建了幾排平房,並把這裏命名為「慈湖賓館」。蔣介石當時就指示,自己死後可以暫厝於此,以待日後歸葬大陸,這表明了他對故鄉的深深懷念。

1972年3月29日,蔣介石病重,他預感自己時日無多,便囑咐家人說:「我死後,將靈柩暫厝在慈湖,那裏風景優美,很像我們的奉化老家。」

1975年4月5日,88歲的蔣介石辭世。他逝世後,他的家人遵循江浙地區的傳統,采用浮厝的方式來處理他的靈柩。

盡管他的一生充滿了缺點和錯誤,但他始終堅持著「一個中國」的信念,這一點值得我們尊重。他的兒子蔣經國也繼承了他這一理念,並將其傳承下去。

蔣經國病逝前曾囑咐他的三兒子蔣孝勇,希望他祖父能夠移靈到南京,他的祖母百年之後能夠回到上海,而他自己希望回到溪口。

蔣經國的話有三個要點:首先,他希望他的父親能夠以曾經的國家元首的身份在南京安葬;其次,他希望他的後母宋美齡能夠回到上海,這一定得到了宋美齡的同意;最後,他自己希望能夠回到溪口,以盡孝道。

蔣介石生前曾表示希望與宋美齡同穴,但蔣經國卻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考慮了政治因素。有些文章稱宋美齡堅決不肯回到大陸,但據前美國國務院情報處副處長陶涵記載,宋美齡在病逝前曾要求將其遺體遷回上海宋氏家族墓,與二姐宋慶齡並排而葬。

如果這無法實作,她希望被安葬在溪口的蔣介石墓旁。陶涵的描述與蔣經國對蔣孝勇的「宋美齡百年後將葬在上海」的說法相吻合。

在1996年秋天,一位身體虛弱的中年人在溪口蔣介石故居前排隊購票,參觀了蔣母墓道。盡管同行的人建議他花20元坐轎子上去,但他堅持自己走,最終氣喘籲籲地跪倒在蔣母墓前,眼眶裏的淚水打轉。

他還參觀了毛福梅的墓址和蔣介石的故居。

在遊覽蔣介石蔣經國的故居時,一位中年人用流利的溪口話與導遊攀談起來。導遊驚訝地發現,這個台灣客人對溪口話的掌握如此地道。

經過交流,導遊發現這個中年人是蔣介石的嫡孫、蔣經國的三子——蔣孝勇。這一年,他48歲,剛剛被醫生診斷出患有食道癌晚期,預期壽命有限。

重病纏身的他在臨終前有三個願望:帶著他的母親回祖國大陸和俄羅斯故鄉,努力活到明年為祖母宋美齡慶祝百歲生日,為祖父和父親了卻心願,讓他們歸葬故鄉,並順道在北京接受中醫治療。

蔣孝勇此次的大陸之行,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將蔣氏父子的靈柩移葬到故鄉。盡管祖國大陸一直保持寬容,但是時日無多的蔣孝勇深感自己有負父親的重托。

1949年解放浙江期間,毛主席曾專門指示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和祠堂,1957年曹聚仁先生受蔣氏父子委托,存取了蔣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並為他們掃墓。

1986年,馮洪誌到溪口參觀蔣氏遺跡,送給蔣經國照片和錦盒,蔣經國看到後淚流滿面。1982年7月,廖承誌寫信給蔣經國,說希望蔣老先生統一後能遷回故土。

蔣孝勇這次的回大陸,得到了北京方面的贊許和支持,他在北京醫院接受了最好的中醫治療,緩解了化療帶來的痛苦。

中台辦親自安排了蔣孝勇低調攜家人回溪口老家的事。

蔣氏父子的歸葬問題仍懸而未決,大陸並無決定權,真正掌握決定權的是蔣家和國民黨。蔣孝勇和蔣緯國支持歸葬大陸,而蔣孝嚴認為應該維持現狀。

宋美齡和蔣方良支持「兩階段移靈」,即先讓蔣氏父子在台灣入土,待祖國統一後再移靈大陸。然而,蔣家內部對此並未達成共識,而國民黨也對這件事進行了多方面的限制,導致蔣氏父子的靈柩至今仍暫厝在桃園。

盡管台灣方面曾耗資3000多萬台幣為蔣氏父子修建了墓園,但由於內部紛爭不斷,最終的方案一直未能確定。蔣家墓園已經完工多年,但卻被長期閑置,有些人對此表示不滿,呼籲妥善利用空間,不要讓墓園荒廢。

如果蔣家不願移靈,就應該把墓園交給其他人使用。

歷史上,蔣氏父子移靈大陸的機會曾於1996年幾乎成真。當年,蔣孝勇與蔣緯國分別向國民黨提出「移靈案」,倡議成立「移靈大陸籌備委員會」,並討論將蔣介石與蔣經國分別移靈至南京與溪口。

然而,李登輝立刻召開國民黨中常會議,以決定否定蔣孝勇的要求。面對如此結果,蔣孝勇無能為力,感嘆李登輝當時只是一個小人物,對蔣經國小心翼翼,畢恭畢敬,坐椅子都只敢坐三分之一。

在蔣經國面前,李登輝總是連聲諾諾,並煞有介事地拿著筆記本記錄,一副非常重視蔣經國話的樣子。在同僚面前,他也總是虛懷若谷謙遜低調。

真可謂是「王莽謙恭未篡時」。

李登輝憑借演技和韜晦成為蔣經國選定的繼承者,但他在位後的真實面貌卻招致了大量反對。蔣孝勇在蔣經國死後曾打算遠離政壇,但在看到李登輝的真實面目後,他開始頻繁返回台灣,並公開抨擊其「日本情結」和分裂圖謀。

然而,這些都無法對李登輝構成太大威脅。1996年,蔣孝勇帶病返回大陸,希望在生前完成祖父和父親的遺願,但由於國民黨內部的反對,最終未能實作。

不久後,蔣孝勇病逝。他曾說:「蔣家是中國人。」在他去世前,他曾感慨地說,他去世後,蔣家將只剩下「五寡」,從祖母宋美齡,生母蔣方良,大嫂徐乃錦,二嫂蔡慧媚,到他的夫人方智怡都會成為寡婦。

而祖父和父親的遺願也變得更加困難。

蔣孝勇辭世後,事件演變超出他生前的預見,台灣「去蔣化」運動持續升溫,對蔣介石雕像的處置不遺余力,或砍首,或潑漆。

往昔在全台灣遍地矗立的200多座蔣介石雕像,如今已寥寥無幾,大部份遷移到慈湖附近公園,雜亂無章地堆砌一旁。

蔣氏後人憂慮未來可能的不敬舉動,紛紛傾向於將蔣氏父子安葬在故鄉溪口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