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中國動畫學派正在崛起

2023-12-20歷史
原標題:新中國動畫學派正在崛起
今年是中國動畫電影的豐收年:【長安三萬裏】【熊出沒·伴我「熊芯」】【深海】三部作品票房均突破5億元大關,且進入中國動畫電影票房榜排名前十;【長安三萬裏】斬獲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不只是今年,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以持續爆發的生產力,成為中國電影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方陣。一批優質動畫電影出現,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亮眼成績,而且在動畫技術、敘事觀念和表現形態的探索上達到新高度,標示著新中國動畫學派的崛起。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末,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帶領眾多藝術家運用傳統文化元素,汲取傳統藝術精華,推出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動畫片。比如【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等,不僅獲得中國觀眾的喜愛,還在世界動畫舞台展露風采,使以中國文化為創意源頭、以中國元素為表達形式、以中國風骨為精神內涵的中國動畫學派聲名鵲起。新時期,中國動畫人又推出【哪咤鬧海】【天書奇譚】等作品,使中國動畫學派在長片領域取得新進展。其後,因為整體電影市場疲軟等原因,中國動畫電影發展陷入低谷。直到21世紀,受益於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紅利,中國動畫電影再出發,先是以【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針對低幼觀眾的系列動畫電影開創「小手拉大手」的觀影模式,實作市場獲利,為動畫電影持續推出作品積累資金實力和創作經驗。之後,各種創新作品陸續湧現,為中國動畫培育電影市場、積累觀眾資源。直至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一鳴驚人,以濃郁的民族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這一年開始,動畫電影幾乎每年都有票房和口碑成績不錯的作品。比如2019年以50億元票房獲得年度票房冠軍的【哪咤之魔童降世】,還有近幾年的【白蛇:緣起】【姜子牙】【新神榜:哪咤重生】【新神榜:楊戩】以及今年的【長安三萬裏】【深海】等,短短幾年,高票房、高口碑且獨具中國特色的動畫電影不斷湧現,宣告中國動畫電影的復興,並昭示著以中國電影工業實力不斷提升為基礎,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講述富有文化自信的中國故事,塑造獨具中國氣質的人物形象,傳播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新中國動畫學派正在崛起。
新中國動畫學派究竟「新」在哪裏?中國動畫學派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迅速發展。但整體而言,當時的動畫電影產量並不理想,尤其是長片較少,創作主體和投資主體也比較單一,主要集中於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而新中國動畫學派則更多地面向市場與觀眾,創作基地從上海一地拓展到北京、深圳、廣州、成都等全國多地。制片方有一直耕耘電視動畫領域的動畫公司,也有來自電影市場第一方陣的電影制片公司。動畫電影創作在定位上也超越了21世紀頭十年主要針對低幼觀眾口味創作的局限,開始走合家歡路線。諸如追光動畫的「新傳說」「新神話」「新文化」系列不再以個體形式在市場上單打獨鬥,而是以集群式湧現的方式打造系列IP,建構龐大的敘事宇宙。
除了制作模式等外在變化,新中國動畫學派的「新」更體現為敘事技巧、主題立意等內在提升,而這也是新中國動畫學派的核心。第一,新近湧現的動畫電影雖然仍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古代傳奇等為創作源泉,卻沒有對這些中華傳統文化內容進行簡單復述,而是從故事層面乃至觀念層面入手,進行現代性覆寫。比如,【姜子牙】中主人公姜子牙思考「是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問題,【哪咤之魔童降世】中哪咤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這些內容與現代觀眾關註的現象或思考的話題形成呼應,實作了從展示傳統向對話當下的轉變。
第二,很多動畫電影不再局限於常用的單線敘事模式,而是在原本神話傳說的故事空間之外,創立一個新故事空間。比如【新神榜:哪咤重生】將背景設定在「哪咤鬧海」三千年後的東海市,【新神榜:楊戩】的主人公生活在封神大戰1500年後充滿未來感的神域中,還有【白蛇2:青蛇劫起】講述小青被法海打入修羅城幻境後發生的故事。新的故事空間在敘事線索、人物關系等方面與原本的神話傳說有所呼應,甚至相互影響。這種在多維宇宙中編織劇情的模式,體現創作者的創新意識之強、敘事技巧之嫻熟和藝術功底之深厚。
第三,這些動畫電影在藝術表達上體現獨特的中國韻味。有的影片利用中國繪畫的寫意手法,鋪陳抒情段落,呈現唯美意境。比如,【長安三萬裏】在三維動畫中穿插二維水墨場景。【深海】運用粒子水墨技術,還原水墨畫飄逸靈動的特征。還有很多作品有意識地在音樂編曲方面融入傳統民樂元素,比如【白蛇:緣起】中的古箏、古琴、阮等。這些內容以獨特的東方美學風格和中國審美神韻,助推新中國動畫學派實作美學勃興。
總之,新中國動畫學派已超越作品和創作者的層面,形成了一個集創作、投資、技術、產業等概念於一體的完整動畫生態群落。作為中國主流電影的重要組成部份,新中國動畫學派的崛起,豐富了電影內容形式,豐富了電影市場供應,豐富了電影產業形態,為中國電影高品質發展註入新動能,已成為中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者:譚政,系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研究員、【電影藝術】主編)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