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的荒誕與悲涼:甲午戰爭的背後

2023-12-24歷史

孟尼利克二世( 1844-1913 )

東亞大陸上中日戰爭如火如荼時,遙遠的非洲東北部也在蔓延著戰爭之火。1894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埃國君主 孟尼利克二世 發表公告: 「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給予敵人以反擊,一切有力量的人都跟我來吧!」 激勵軍民積極備戰,同仇敵愾。衣索比亞軍民眾誌成城,用落後的武器裝備迎擊義大利侵略,兩年奮戰,意軍損失慘重,狼狽而歸。此役,「歐洲列強」義大利在埃慘敗,成為整個世界的笑柄,連大清都嗤之以鼻。五十步笑百步。大清氣數已盡,是該亡矣。 亡在何處?不在肌理,而在內髓。 先說說這一年的特殊性。說到甲午年的不同尋常,不是因為中日開戰,而是因為一個人——大清國的慈禧太後。按照古人過虛歲生日的傳統,慈禧這一年六十歲,湊個整數不容易,老太太決定奢侈一回。提起慶生這件事,簡直成了慈禧不願觸摸的傷痛: 四十歲那年 ,日本兵犯台灣,仗是沒打,賠了對方五十萬兩銀子。時隔不久,她唯一的兒子同治駕崩,氣氛不對; 五十歲那年 ,中法戰事又起,福建水師在戰爭中一敗塗地,沒心情; 輪到六十歲了 ,眼看要過個消停年,日本又過來砸場子了。那麽, 三十歲呢? 三十歲之前的慈禧壓根還沒熬到可以隨心所欲過生日的地步——至少還有一個大清國的監事:慈安。所以, 這一次老太太豁出去了。 大清國混到這時候,早已是財政赤字、入不敷出,即使如此,愛面子的慈禧也要體面一回, 挪用軍費也要修繕頤和園 。為了能過一個舒心的生日,旅順危在旦夕之際,老太太放出狠話: 「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這句話通俗易懂,傳唱度高,影視劇中也常能聽到。此時 管錢的戶部尚書是翁同龢,管打仗的是北洋大臣李鴻章 ,一個是財務主管,一個負責要錢,本來就沒有共同語言,更要命的是,兩個人還是仇敵 (二人家仇恩怨,見前文: 清帝國如何親自敲響王朝喪鐘? ) 。

翁同龢( 1830-1904 )與李鴻章(1823-1901 )

據翁同龢的門生王伯恭在 【蜷廬隨筆】 中所說: 「是時張季直(謇)新狀元及第,言於常熟(翁),以日本蕞爾小國,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創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常熟韙之,力主戰。合肥(李)奏言不可輕開釁端,奉旨切責。」 可見,當時清國還摸不清日本實力,哪怕是張謇這樣的狀元之才。而作為大清的兩位股肱之臣,翁同龢、李鴻章又是一對天敵,意見常有抵牾。其時坊間有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之語,講的就是此二人。

於是,清軍在戰爭中出現了諷刺的一幕。本來作戰能力就差,好不容易有一枚炮彈擊中敵艦,結果日軍捂著耳朵等了半天,炮彈壓根沒響!連打不中更是正常發揮,是謂 「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

這還打個什麽仗?!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軍火品質有問題。

為什麽會有問題?原因很簡單—— 沒錢。

反觀日本,從天皇到百姓,省吃儉用,慷慨解囊,為的就是舉全國之力,痛痛快快跟大清幹一仗。為了湊足軍費、鼓舞軍心,日本天皇連作秀手段都用上了,一日三餐只吃一頓,讓全國百姓一睹其決心,天皇這樣不惜一切代價,為的就是勝利。

一邊臥薪嘗膽,一邊歌舞升平。

兩邊一對比,正能量的效果就顯出來了。

丁汝昌( 1836-1895 )與方伯謙(1854-1894 )

決策層有鋪張浪費的毛病 ,下面的將士則有 生活作風問題 。據說,北洋水師圈子裏有一個花邊「舊聞」, 丁汝昌和方伯謙 本是同事,卻因為一個青樓女子成了情敵,到底是誰最後勝出呢?很多人一定會猜丁汝昌,因為他官大。其實不然,從照片就能看出,方伯謙年輕瀟灑,人又長得帥,典型的鮮奶油小生。再看看丁汝昌,不提也罷, 就算如實描述,也容易被說成毀謗 ,或是人身攻擊。在這種先天條件的對比下,丁汝昌 只能拼內涵 。可惜老丁沒考慮全面,做妓女的有幾個會註重你的內涵,況且真拼起來你也未必真就是小方的對手。於是,作為上司的丁提督,在追求妓女一事上,輸給了自己的下級方伯謙。

沒面子啊!

戰場上跑得快,生活方面方伯謙絕對是個人才。身為海軍艦長,方先生不但違反軍紀在陸上購置房產,還娶了姨太太,外邊又不缺紅顏知己,有這等艷福,誰還願意去死?不跑回來才怪 (方戰後被斬有歷史爭議) 。自古文不愛財、 武不畏死,國家才有希望,但此時之大清,一個都不沾邊。

因此,有學者指出, 清廷甲午潰敗,敗在全國腐敗。

作為大清軍事統帥,李鴻章對此也發表了看法: 「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靡費為疑,至以購船購械懸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其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可復收。戰絀而後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機萬緊,更非尋常交際可比。」

質言之, 是根深蒂固的體制問題。

除了體制與作風問題,其他地方就無需檢討?

對此,老李依然有話說:甲午一戰,中國之所以慘敗於日本,主因在於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也就是說,和日本以舉國體制發動戰爭相比,中國並未全國動員。這一點,在西方媒體中得到驗證: 甲午之戰, 「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

戰與和都是老李主導,這鍋他不背誰背?

旅順港北洋水師全家福

前領導狼狽至此,平時出盡風頭的袁世凱,此時身在何處?答曰:在遼東幫周馥 忙活後勤 ,職位是 「總理前敵營務處兼籌轉運事宜」 。頭銜聽上去很牛,其實也就一打雜的,其上司正是湘軍僅存的大佬 劉坤一 。連打理糧台都是副手,跑龍套的幹活?嗯,是這麽個情況,還是老本行。作為李鴻章一直以來「印象不錯」 (李:「伊藤與我交好,異非虛偽」) 的好朋友,伊藤博文後來和老李談話時,問到袁世凱現在做何工作。李鴻章說,小差事,不值得一提。伊藤追問什麽差事,李如實相告。伊藤遂「肅然起敬」道:連袁這樣的人都無足輕重,看來貴國真是人才多啊!自回國以來,袁世凱悶悶不樂,對李鴻章也頗有微詞。話傳到李鴻章耳朵裏,他也慢慢疏遠了這個十多年的老搭檔。若非袁世凱托堂弟世勛暗中活動,李鴻章在他回來不久,就已經把他又送到北韓了,連職位和名稱都沒變。袁世凱一口回絕,打死都不去!不去就不去吧。李鴻章便給他安排了一個給周馥幫忙的差事,同時也把戰敗的委屈和責任主動分給袁下屬一部份, 兩人的關系走向短暫的低潮。 南韓史學界認為:「甲午戰爭是1894年至1895年,中國與日本圍繞著控制北韓展開的戰爭,戰爭導致 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日本成為該地區的霸主, 這是一場在東亞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拋開宗主國的概念不講,這種說法還算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