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津湖:第九兵團15萬人為何只有5萬套棉衣,宋時輪秘書道出真相

2024-04-28歷史

隨著長津湖戰役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第九兵團15萬戰士們在零下40度的嚴寒裏,只穿著單薄棉衣與敵人作戰的事跡也讓無數國人為之淚目。

可是很多人都不知曉的是,其實早在開拔前兩個月,第九兵團就已經得到了要入朝作戰的命令,也做好了相關的準備。

那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他們為何不提前準備好厚棉衣呢?15萬人卻只有5萬套棉衣,第九兵團入朝究竟又是怎麽回事呢? 直到長津湖之戰指揮的宋時輪上將的秘書穆俊傑為我們揭開了真相。

南北兩隔:認知差異所造成的隱患

在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之前,中國針對部隊出征問題,其實就已經做好了詳細的部署。

比如說第十三兵團被選為了首批進入北韓半島的誌願軍中的主力,再比如說第九兵團早早的就被告知,他們將會是第二批次。

既然早早的就做好了安排,那麽為什麽當時不給第九兵團提前預備冬裝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中國南北兩地間的氣候差異。

當你在東北觀賞大雪紛飛、銀裝素裹的時候,旁人說不定還在江南地區賞花看月,身上只套了一件單薄的秋衫。

「士兵們在南方根本穿不著如此厚實的冬裝,先給他們發一件大衣吧,再加一件背心和一件絨褲,等到部隊真正開拔的時候,再讓他們在東北領厚棉衣。」

這個決策是完全符合中國當時的國情的,也正因如此,該決策在會議上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

所以盡管中國當時中南、東北、華北、華東四大軍區都開始緊急制作厚棉衣,也都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可是這些棉衣卻沒有被下發到士兵的手中,他們只拿到了原定的大衣、背心和絨褲。

即便如此,這些大衣、背心和絨褲也都沒能穿到南方士兵們的身上,因為彼時南方還是秋天,完全沒到穿這些衣服的時候,所以士兵們只能將這些視作負重帶在身上。

長期在南方生活的士兵們,雖然都知道東北很冷、北韓更冷,但是他們心中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而是僅有一個「冷」的概念。

這也是為什麽從始至終都沒有一位士兵向上級反映過,希望部隊上能夠發放更加厚實的棉衣的原因。

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早早就被告知是第二批次入朝部隊的第九兵團,最終沒能提前更換厚冬裝。

而等到11月份他們被緊急調動、臨時奔赴東北的時候,大家才偶然的發現,原定的計劃出現了極大的紕漏——時間太緊,來不及從其他地方運輸了。

而東北厚棉衣又不足,以至於最終15萬人只領到了5萬套厚棉衣。

可能這個時候有很多人會感覺到困惑,局勢真的有這麽緊迫嗎?竟然連原地駐紮兩天,等待國家從其他軍區調配厚棉衣過來的時間都沒有?

軍情如火:包圍與反包圍

如今的我們提到抗美援朝戰役,可能很多人心裏只有一個簡單的印象,「打贏了」。

可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初期,其實曾經一度緊迫到我們難以想象,緊迫到麥克亞瑟真的差一點就在聖誕節前結束了戰鬥。

1950年10月,中國誌願軍與麥克亞瑟會下的美韓聯軍展開了第一次戰役,雖然在這次戰役中,我軍成功地將美韓領軍擊潰,但是給他們帶來的實際損失卻很小。

而麥克亞瑟在經歷了第一次的失敗之後,很快就摸清了我軍的人數和底細,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所以他才能在那個時候依舊保持著「在聖誕節前結束戰鬥」的信心。

雖然麥克亞瑟在後來被杜魯門撤職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位美軍最高指揮官還是很有戰術頭腦的。

彼時他曾經制定過一個相當完善的計劃,仿照仁川登陸,對中朝聯軍進行包抄,一舉殲滅中朝聯軍。

雖然有戰術頭腦,但是麥克亞瑟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輕敵」。

他甚至公然在報紙上公布了自己的計劃,自信滿滿地袒露了自己接下來的行動。

其實他這麽做也不難理解,畢竟當時他的麾下有著全世界最精銳的空軍、裝備最精良的陸軍以及一支人數高達22萬人的軍隊。

在這種情況下,一共只有二十三萬人的中朝聯軍,無疑是待宰羔羊,即使是想要實施反包圍都做不到。

一時間,軍情急如火,在朝誌願軍連連向國內釋出求援請求,而毛主席在一番沈吟過後,當即敲定了由宋時輪的第九兵團入朝,配合先頭部隊作戰,就在長津湖地區設伏,直接對敵人進行反包圍!

這個策略是極好的,唯一的問題就是對於第九兵團來說有些倉促,而這份「倉促」最終導致15萬誌願軍在抵達東北後甚至連短短幾個小時都等不了,就得奔赴北韓半島打冰天雪地中作戰。

彼時東北的棉衣已幾乎都拿來提供給先頭部隊了,基本上難以給第九兵團提供什麽物資支援。

後來實在沒辦法了,東北總司令官直接下令,將原先設立好的「應急倉庫」中的5萬套棉衣全部取了出來,交給了宋時輪的第九兵團。

倘若是其他部隊,這5萬套棉衣也就夠解一時之需了,可是在宋時輪的第九兵團這裏,區區5萬套棉衣根本不夠分。

原因也很簡單, 宋時輪的第九兵團本來是拿來攻打台灣的,軍團下轄三個軍中,每一個軍都有4個師,而常規兵團中一個軍僅有三個師,這樣一來第九兵團的兵力足足比其他兵團多了一個軍。

軍團戰鬥是上去了,後勤壓力卻也隨之增大,這也是第九兵團後來會出現那麽多凍傷、凍死士兵的一大原因。

固然,當時第九兵團停在原地,等待厚棉衣送達後再奔赴北韓戰場定然是可以避免許多士兵凍傷凍死的情況。

可是那樣一來一定會貽誤戰機,而一旦我軍在北韓戰場上遭遇潰敗,那麽戰局就不說了,士兵們的死傷情況也肯定會比後來多得多。

從這裏我們就能看得出來,中國沒得選,第九兵團也沒得選,為了能夠盡快給先頭部隊打支援、挽回逆風局勢,第九兵團的士兵們難免要忍受那徹骨的寒風。

那去的時候沒得選可以理解,第九兵團抵達北韓半島後的情況就讓人有些費解了,彼時我軍為什麽不加緊運輸,將之前制作好的厚棉衣,送到第九兵團的將士們的手上呢?

局勢所迫:艱難的戰爭

其實並不是我軍不想將厚棉衣送到前線去,而是我們當時的後勤能力不支持。

根據數據顯示,當宋時輪的第九兵團進入北韓半島後,中國在北韓半島上的兵力累計有11個軍。

而要給這11個軍的士兵們提供糧食,足足需要1500台車晝夜不休地執行,可是我軍有多少呢?

我軍一共就只有735台汽車,這裏邊還有315台在11月12號之前就被炸毀了,也就是說累計有3/4的士兵們,連糧食都沒有著落。

這已經是我們最樂觀的估計了,因為在前線作戰的士兵所需要的又何止是糧食呢?他們還需要槍支彈藥方面的補給,還需要醫療衛生方面的供應,真正能夠分配到糧食方面的「運輸力」大打折扣。

在士兵們不僅吃不飽,而且還面臨著打仗時沒有子彈的窘境時,我們又怎麽能硬著心腸讓他們來運動棉服呢?

固然長時間的寒冷會凍傷誌願軍士兵們的身軀,可是倘若沒有糧食、子彈和藥品,士兵們的生命將會消逝得更加迅速。

事實上,其實當時就算我們有足夠數量的汽車,也很難完成運輸任務,因為占據了制空權的美軍,時常對我軍的後勤補給線進行轟炸。

在這種情況下,物資根本就送不到前線。

再退一步說,即使物資真的送到了前線,第九兵團15萬人完成厚棉衣、手套、靴子等等一系列物資的派發,最少也要一天,在戰情急如火的當時,第九兵團並不具備這樣的時間。

所以,15萬戰士身披單薄的冬衣,英勇卓絕地與敵人們進行了頑強的戰鬥,所以,無數冰雕連、楊思根式的戰士湧現了出來,以自己的滿腔熱血抵禦了長津湖的低溫,翻轉了北韓戰場上的形勢。

在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之前,中國共產黨中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反對打,一種是支持打。

反對的人大多覺得美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中國在後勤補給都存在困境的情況下打不贏,而支持打的那些人,堅信我們的戰士要比敵人的武器更加強大,堅信我們能夠取得這場正義戰爭的勝利。

最後的結局就不用多說了,誌願軍在北韓半島上勝利了,中國也在國際舞台上勝利了,自此泱泱新中國終於揚眉吐氣,再不受那諸國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