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俄文史料」俄裔中國人

2023-12-17歷史

譯自參考資料

D. Pozdnyayev. Orthodoxy in China (1900-1997). [Православие в Китае (1900-1997 гг.)]. Moscow, 1998.

Serebebrennikov, J. J.; The Albazinians; China Journal, Vol. 17 (1932)

Zizevskaya E.S. The Albazinians in China. Vladivostok, 2005.

1685年6月1日,西伯利亞的艾爾巴津要塞被大批清軍圍攻(據多方訊息稱,人數從5千到1萬人不等)。6月26日要塞投降後,一些哥薩克人及其家屬被清軍帶到北京,稱中國為艾爾巴津人。

康熙皇帝決定將他們納入自己的軍隊,作為其他俘虜的榜樣,希望贏得其他俄羅斯人的支持。

這些哥薩克被征召入滿族「旗軍」,俄羅斯百人隊是專門為他們建立的,作為「鑲黃旗」的一部份。在被俘的哥薩克中,只有12人不想成為清朝衛兵並決定返回俄羅斯。總共至少有100名哥薩克人加入了清軍,這些是對俄羅斯沙皇最不忠誠的分子。

哥薩克人獲得了非常好的薪資、現金禮物、永久使用的土地和房屋。起初,清朝宮廷裏的俄羅斯百人隊很受重視,這是為了宣傳目的。但隨著1689年俄羅斯與清帝國簽訂【尼布楚條約】,這百人的政治重要性開始下降,隨後成為滿族王子之一麾下的衛隊。

俄羅斯托爾布津省長在一份關於艾爾巴津保衛戰的報告中,列出了被清軍俘獲士兵的姓名,但這份2000年代初發現的檔案檔尚未公布。

根據在華俄羅斯人後裔至今保存的傳說,這些人是雅科夫列夫家族、杜比寧家族、洛馬諾夫家族、哈巴羅夫家族和霍洛斯托夫家族。 目前,他們的中文姓氏分別是姚、杜、羅、何和賀。

為了進行東正教活動,中國皇帝將位於這些俄羅斯人定居點的一座佛教寺廟移交給了他們,和陪同他們的牧師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Maxim Leontyev)。由於幾乎沒有俄羅斯婦女隨行,這些哥薩克很快就開始與滿族人混在一起。

漸漸地,一代又一代的艾爾巴津人開始失去東正教信仰,與滿洲人的信仰混合在一起。沙皇對他們拋棄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即使後來長期派遣東正教神父到北京,也無法阻止這些艾爾巴津人日益中文化的局面。

在18世紀的第三代艾爾巴津人中,他們幾乎沒有留下任何俄羅斯特征,只在家裏保留著他們所謂「英雄」的祖父和曾祖父留下的胸十字架和聖像。

(義和團運動期間,艾爾巴津人在天津的合影)

據1831年的記載,北京還有94個艾爾巴津人。當時在北京的一位東正教牧師說,早在18世紀中葉,艾爾巴津人就「認為任何職業都不值得他們從事,並創造了他們自己的特殊的生活方式,他們世襲軍人身份。

他們的行為傲慢,為自己的特權地位感到自豪,不知道如何打發空閑時間。他們在街上閑逛,逛茶館、餐館和妓院,沈迷於吸食鴉片。他們在精神和身體上開始墮落,陷入債務並落入放債人的手中。」

1896年,來到中國的東正教神父和在華俄羅斯人說道,那些艾爾巴津人「在道德上,充其量是靠施舍為生的寄生蟲,往壞了說就是酒鬼和流氓」。

譯自參考資料

D. Pozdnyayev. Orthodoxy in China (1900-1997). [Православие в Китае (1900-1997 гг.)]. Moscow, 1998.

Serebebrennikov, J. J.; The Albazinians; China Journal, Vol. 17 (1932)

Zizevskaya E.S. The Albazinians in China. Vladivostok,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