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馬寅初不聽周總理勸告,執意與毛主席唱反調,一番話令人肅然起敬

2024-02-02歷史

馬寅初唱反調,令人肅然起敬

馬寅初,一位備受尊重的中國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為中國的發展和人口控制計劃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在學術界有著深厚的造詣,而且還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

當毛主席等人提出人口控制政策時,他勇敢地提出了與主席「意見相左」的觀點。聽到他的言論後,周總理立即站出來試圖說服他,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毫不退讓,直到多年後,人們才意識到他的明智和勇氣。

那麽,當年馬寅初身上發生了什麽,為什麽他要與毛主席「唱反調」呢?讓我們一起探尋答案。

動蕩時期,學術巨星馬寅初於1882年6月24日降生在中國的浙江。盡管那時的中國飽受動蕩,但他求學的腳步從未停歇。

1901年,他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冶金學專業,經過六年的系統學習後,他又赴美國耶魯大學深造。在耶魯大學,他選擇了與之前專業關聯性不太大的經濟學專業。

盡管這次專業的選擇跨越振幅很大,但他在校的表現卻始終出類拔萃。在美國學術界嶄露頭角後,他又轉戰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研讀經濟學哲學和實用經濟學等多個專業,並斬獲雙博士學位。

即使身處海外多年,他對中國的關註從未減少。正值辛亥革命後的四年,中國在思想、經濟和生產等方面百廢待興。

為了國家的振興,他毫不猶豫地告別美國,回到中國,決心貢獻自己的力量。回國後,北京大學的蔡元培向他發出邀請,懇切地希望他能擔任經濟系教授。

在蔡元培的誠摯邀請下,馬寅初開始了他在北京大學的教學生涯。

抗日戰爭爆發前,馬寅初主攻經濟發展,他在東南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浙江大學、重慶大學商學院、南京中央大學等多所學府授課,還於1923年創立了中國經濟學社,培育了許多經濟學者。

同樣地,抗日戰爭爆發後,馬寅初也為全面抗戰事業付出了大量努力。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不顧民眾利益,高舉「攘外必先安內」的大旗,命令國民黨員實行不抵抗政策,導致中國百姓遭受嚴重迫害。

面對如此情況,馬寅初怒不可遏,立即站出來,發表了【長期抵抗之準備】一文,嚴厲批評國民黨人的行為,激發了民眾的抗日情緒。

1934年,他堅定地批評了蔣介石的親家,時任財政部部長的孔祥熙,原因在於他對物價大混亂和對外金融等問題的不滿。

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違反了國共合作的約定,主動挑起了內戰。在這個過程中,馬寅初冒著被國民黨暗殺的風險,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四大家族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對,以及對國民黨政府挑動內戰的譴責。

得知李公仆、聞一多被國民黨人暗殺的訊息後,馬寅初深感悲痛,寫了一份遺書,告別了家人,獨自一人前往南京中央大學,發表了一場重要演講。

在這次演講中,他用大量的事實揭露了國民黨人發動內戰的罪行,並明確點名痛斥了四大家族在經濟和物價飛漲問題上的責任。

他深諳經濟學之道,言辭犀利,理據充分,引起社會廣泛關註。蔣介石聞訊,迅速派遣國民黨員將他拘捕,關押在息烽集中營數年。

解放前,他作為無黨派人士,與其他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制定了【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後,組織多次邀請他為官,但他誌在學術,婉拒了組織的美意。

雖然人口問題引發諸多矛盾,但這位學術泰鬥仍然致力於研究解決這一長期、挑戰性和全域性的問題。從經濟和國家發展角度來看,人口問題始終是難題。

1949年至1979年期間,中國人口數量從5.4億增長至9.69億,雖然提升了生產力和消費能力,但也帶來了多方面的壓力。

1953年,中國大陸首次進行人口普查。令人不解的是,結果顯示,截止到當年6月30日,中國人口已達6億多,人口增長率為20%左右,預計每年新增1200萬到1300萬人。

對此,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馬寅初提出了質疑。他指出,人口普查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無法全面反映實際情況,因此不能簡單地從抽樣結果得出人口增長的全貌。

馬寅初曾表示,據他所知,上海一地的人口凈增長率已高達39%,如果全國人口增長率只有20%,那麽這個數位顯然不科學。

不久後,人口調查組證實了他的觀點。歷經三年的調查,研究者發現,當時中國的實際增長率已在22%到30%之間,甚至有些地方超過了30%。

按照這樣的增長率發展下去,未來五十年,中國可能會面臨人口過多的問題。

若其他條件不變,中國可能將在數十年內面臨人多地少、糧食短缺的困境。為了避免此情況發生,馬寅初撰寫了名為【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的報告】,並在195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將其送出給人大代表和浙江討論小組。

然而,由於馬寅初與工作人員在該問題上存在分歧,該報告最終未能展示。

馬寅初對於人口問題深感憂慮,他認為過度的人口增長將對國家和民族的健康和繁榮造成威脅。因此,他積極呼籲中央應該適當節制生育,以保護婦女和兒童的教育權益,並促進民族的健康發展。

看到這份報告後,他深受鼓舞,決定公開探討控制人口的問題,以期引起更多人對這個問題的關註。兩年後,他在一次國務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為中國的人口控制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他表示,中國推行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如果不對人口問題進行規劃,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既然中國實行計劃經濟,就必須將人口問題和計劃生育納入我們的議程,否則就無法稱其為計劃經濟。

毛澤東聽到馬寅初的言論後,表示完全贊同,他指出:「人口是否可以成為有計劃的生產,這是一個設想,未來如何實施,我們需要深入思考。」

不僅馬寅初,邵力子也對計劃生育問題表示了支持,他認為,現代人在生活和學習等方面都有計劃,這些計劃幫助我們有條不紊地完成工作,那麽為什麽在生育方面不能有計劃呢?

邵力子主張將婚姻法第四條規定的男20歲女18歲的結婚年齡提高,以推動更好地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同時,他積極宣傳推遲婚齡、倡導避孕和節育的思想,並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馬寅初對邵力子的理念深表贊同,並於1957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學發表公開學術演講,共同推動計劃生育事業的發展。

在演講中,馬寅初闡述了他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用沈重的語氣對聽眾說:「近年來,中國各方面條件都有所改善,人口增長率也達到了歷史新高,數據顯示已經達到30%。

未來這個趨勢可能還會持續,如果照此發展下去,50年後,中國的人口可能會達到26億,甚至可能超過全球總人口。」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必須思考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人口達到如此之高,他們將如何獲得適宜的生活環境?吃飯問題又如何解決?

為了保障他們的生活權益,我們需要控制人口數量。然而,中國一直秉持和平共處的理念,既不會主動侵略他人,也不希望遭受侵略。

實作和平共處,首要任務就是控制人口數量。

馬寅初的觀點雖然基於學術角度,但也有其不足之處。他曾在當時提出,人口過多並非好事,因為這可能導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然而,在當時的中國,蘇聯的影響力巨大,史達林認為人口多是國家繁榮的表現,並主張充分合理利用有勞動能力的人。

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也強調,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資本主義人口規律已經失去效率。因此,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和評價這些問題,而不應盲目接受任何觀點。

1935年12月,蘇聯每年的人口凈增達到300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增長,蘇聯人民不僅沒有恐慌,反而對願意生育的母親給予了公開的贊揚。

這種積極的態度和人口學家的觀點,強調提高生產力對於解決人口增加帶來的問題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在討論人口問題時,也一直秉持著蘇聯的這一觀點。

甚至在建國初期,毛主席也說過「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好事,只要我們大力發展生產,就能解決人們的生活問題」。

因此,在當時的背景下,主張控制人口的馬寅初,自然成為了大家批評的物件。

經過公開報告後,毛主席親自找馬寅初談話,希望他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多做考慮、提供數據。馬寅初在與毛主席交流後,反省了自己的不當之處,盡管他的一些觀念符合社會現實,但在表達時確實有些偏激。

因此,他在公開場合自我檢討了錯誤,但仍堅持人口控制和計劃生育的理念。

1957年7月9日,毛澤東主席召集邵力子、馬寅初、章士釗等黨外人士討論人口問題。在討論中,馬寅初和邵力子再次強調計劃生育的重要性。

毛澤東主席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後,深思熟慮,認為盡管人口問題確實嚴重,但目前中國的人口問題尚不嚴重,可以在人口達到八億後實施控制措施。

盡管馬寅初的建議未被采納,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並公開宣傳和報告。然而,由於人口問題與社會主義制度緊密相連,馬寅初很快成為攻擊物件,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觀點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執行規律。

在過去的歲月裏,馬寅初遭遇了巨大的壓力。他不僅遭到來自普通民眾的批判,連北京大學的學生和他曾經的友人都開始對他提出了質疑。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寅初堅持的觀點被證明是正確的。到了70年代,人口過多的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出來,人們才開始意識到沒有計劃就無法實作發展。

為了盡快解決人口過多的問題,中央再次邀請了馬寅初為首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參與進來,共同制定起了計劃生育政策。

在80年代,計劃生育的理念才正式被提出,並透過國家法律政策的強制實施來推行。然而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人多力量大,對新政策持強烈的抵制態度。

馬寅初也因此成為了眾矢之的。但他對此毫不在意,甚至願意為了國家的繁榮發展,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真理需要時間去證明和沈澱,幸運的是,面對困難,馬寅初堅守初心,堅定地支持他的理念。

最終,中國避免了陷入人口危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