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殺豬咋辦?朱元璋只改了一字巧妙解決

2024-04-28歷史

眾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王朝,宗教禮數、繁文縟節數不勝數。其中更是摻雜著一些對人們荼毒頗深的思想,令大家深受其害。而它們存在的根本意義就是禁錮人們的思想,讓普天之下的百姓都無條件地服從於九五之尊的最高權力象征者。

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特性以及至高無上的地位,歷朝歷代君主往往都會有專屬於自己的獨特禁忌,其中之一就是君主名字中所用之字,無論是朝臣還是貧民百姓,都不得再次使用相同的字或是同音字。作為子民,為表尊敬,更為保命,這就在民間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避諱。

一、朱元璋的逆襲

可這一問題,遇到明朝朱元璋身上就顯得有些好笑了。朱元璋本是普通農民老百姓,家中兄弟甚多。因一次洪水的突襲,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家中十幾條人命一夜之間全部葬身於滾滾洪水之中,只有朱元璋一人僥幸生還。

朱元璋自此之後便踏上了孤身一人四處漂泊的生活,日子也變得愈發艱難。然而不久之後他又遇上饑荒,走投無路的他只好出家為僧、遁入空門。但朱元璋的傳奇人生並沒有止步於青燈古佛,每日誦經了卻此生。在他二十五歲時,他的人生迎來了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因為早期四處漂泊的流浪生涯讓他見識到了民生百態,遇到的人和事多了,自然也就開闊了眼界,為人更加老練。這一年,他參加了農民運動。與常人不同的遠見和智謀,讓他在眾兵將中脫穎而出,連續戰勝多次敵軍,逐漸成為軍中的佼佼者,而這也讓他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二、巧妙的元寶肉

翻身坐上可以俯瞰整個國家的寶座、得以錦衣玉食的朱元璋終於有機會能盡情享受自己過去不舍得吃的豬頭肉了。可他姓朱,總不能讓他吩咐底下的人去殺豬吧!這聽上去和要殺自己一樣,豈不是犯了忌諱貽笑大方嗎?但總不能因為朱這個姓,一輩子都不吃豬頭肉了吧!

於是朱元璋就想了這麽個法子,讓禦廚給他做頓元寶肉。但元寶肉,也就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是什麽東西,禦廚怎麽會明白其中深意。無奈之下只能自己揣摩著把肉做成元寶狀,結果換來的卻是即刻問斬。接連兩三個廚子被無故處死,知曉朱元璋心思的馬皇後看不下去了。

她命人悄悄將朱元璋的想法告訴禦廚,皇上只是想吃豬頭肉了。禦廚這才恍然大悟,誠惶誠恐地將色香味俱全的豬頭肉呈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這才大喜解了饞,而禦廚也因此僥幸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自此以後,元寶肉這一稱呼也逐漸從宮中流傳出去至民間。

三、君主為豬易名

這豬頭肉倒是有了新名字,卻怎麽也避免不了殺豬這一家常便飯之事,甚至還因為殺豬,曾一度鬧出過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民間屠戶總喜歡在殺豬的時候吆喝「殺豬嘍」,每每到了這時候,總會有在街上巡邏的官兵氣勢洶洶地闖進來,因為他們以為這院裏有人要造反。

接連幾次這樣的事情發生後,就算是深居皇宮的朱元璋也不免對此事有所耳聞。這也讓他不免開始深思,百姓天天都要殺豬,不僅他們要提心吊膽,害怕哪天被官兵抓了去,就連他自己都感覺百姓是要造反。長此以往總不是個好辦法,若不加以整治,只會惹得百姓怨聲載道。

於是朱元璋某日在朝堂之上將此事提上議程,經過君臣一番商量,朱元璋下旨繼續沿用豬的古稱,也就是肫或者是豕,這樣老百姓以後殺豬就可以喊「殺肫」或者是「殺豕」,一來巧妙地解決了殺豬犯皇家忌諱、沖撞皇室名諱這一難題,二來也不會讓百姓們覺得不服氣。

可這兩個字念起來總歸是不如過去的「殺豬」順口,很多百姓在殺豬時還是會經常口誤喊成「殺豬嘍」。這時,百姓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就開始各種想辦法給豬起昵稱,按照豬叫的聲音管它們叫哼哼。以至於時至今日,在中國北方某些地區依然還在管豬叫著哼哼這一稱呼。

四、禁豬令的由來

朱元璋這一做法確實是從百姓角度出發,雖然稍有缺陷,但也巧妙緩和了君民之間的矛盾。然而並非歷朝歷代的君主都有他這樣的寬闊胸襟和氣度。後來在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後,又因為豬這個事兒出問題了。有次在他出宮巡查之際,發現民間養豬殺豬現象十分普遍。

這讓他覺得百姓是想要謀奪自己的江山,實屬大逆不道之事。於是一道聖旨隨即下達,舉國上下嚴禁養豬殺豬,可以以羊代之。一經發現,違令者嚴懲不貸。然而朱厚照只想著維護自己作為君主的尊嚴,卻並未考慮到國家的實際情況,惹得百姓怨氣橫生。

豬是百姓重要的生活來源。當時正處於農耕文明的照拂之下,禁豬令無疑是在逼迫百姓無路可走,且整個國家沒有了豬,祭祖祈願這樣的傳統活動也無法正常舉行。眾大臣對此也極力反對,紛紛奏請朱厚照收回成命,廢止此令。最後迫於多方壓力,禁豬令才暫且告一段落。

五、總結

同為一國之君,朱元璋與朱厚照的做法完全不同,一個坦然面對,巧妙運用別稱解決君民間的難題,而另一個則是只從自身角度考慮,差點鑄成大錯。但究其根本原因,不過是封建專制統治所帶來的思想壓迫,造成了眾多百姓的無奈之舉,無力反抗,只能唯命是從。

古時皇家姓名沖撞一事,在今天看來或許只是件小事,但如何將這件小事完美化解,才是人們需要去不斷琢磨和學習的。古代傳統思想文化,需要代代人不斷地繼承並將其發揚光大,但這一過程,還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對待,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