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9年,蔣介石敗逃時手裏還剩多少兵力?真實數量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2024-04-28歷史

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慶祝勝利的時刻,然而蔣介石卻迅速發動了內戰。蔣介石的心腹陳誠曾自信地吹噓,打敗共產黨連三個月都用不了。然而,蔣介石沒有想到,在戰鬥中他逐漸失去了在中國大陸的立足之地,最終被迫逃往台灣。那麽當老蔣敗走台灣時,手中還剩下多少軍事力量呢?

抗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已經達到了120多萬人,發展勢頭相當不錯。然而與國民黨擁有400多萬軍隊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國民黨傲慢無比。國民黨最高統帥蔣介石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先進的美式裝備以及在全國大部份地區的控制權,決定除掉他視為心腹大患的中國共產黨。

蔣介石認為國共雙方實力懸殊明顯,國民黨占據明顯優勢,共產黨想要打敗他們是不可能的,而國民黨消滅共產黨卻勝券在握。1946年6月,蔣介石準備好了內戰的條件,並在會議上提出,如果共產黨不願屈服,那麽一年之內將徹底消滅他們。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蔣介石沒有如願以償,在戰鬥中被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以少勝多,僅用三年多的時間就打敗了國民黨強大的軍隊。這樣快速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成果,即使共產黨自己也沒有預料到。

內戰進行了兩年多,到1948年中期,蔣介石開始感到不安和擔心。他之前滿懷自信和喜悅的心情消失了,這主要是因為他100多個整編師在華北、中原、華東和東北這些戰場上被解放軍牢牢困住無法動彈。同時國民黨軍隊從最初的430萬人減至360萬人以上,而共產黨軍隊則從127萬人增至280萬人。國民黨內部士氣動搖不穩定,高級將領們精神墮落、生活腐化,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戰場上,國民黨軍隊處處受制,被解放軍逼得節節敗退。面對這種情景,蔣介石產生了悲觀情緒。

由於在三大戰役中,蔣介石的指揮失誤導致他的150多萬精銳部隊被解放軍全部殲滅。東北、華北和中原大部份地區被解放軍收復,國民黨上層陷入恐慌和悲觀氣氛中。到1949年初,國民黨主力已經喪失殆盡,共產黨奪取全中國的勝利指日可待。

蔣介石在悲傷之余深感國民黨政府高官們自私自利、腐敗無能,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他對國民黨的組織、政權和軍隊都感到失望至極。因此,他萌生了另起爐竈、徹底整頓並改造國民黨的想法。然而,在選擇新根據地時,他曾有過幾個選擇方案。經過多方比較後,最終選擇了台灣。

內戰發展到1948年時,國民黨軍隊明顯處於敗勢。蔣介石開始考慮撤退到哪裏重新組織力量。他考慮了西昌、海南島和台灣三個地方,並經過多次比較後選擇了台灣。在1946年秋季,他和夫人宋美齡曾前往台灣視察,發現台灣是中國沿海最大的島嶼,氣候宜人,物產和礦藏豐富。此外,日本曾經占領台灣多年,這個小島的經濟早已獨立於祖國大陸,並且相對獨立完善。此外,台灣與祖國大陸之間有一條百十公裏寬的海峽。

視察結束後,夫婦倆感到非常興奮,不禁贊嘆道:「台灣真是個寶地啊,有了這個寶島,我們就擁有了一切。」台灣具備許多獨特的優勢,這最終讓蔣介石決定將台灣作為最後的立足之地。他隨後召見了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魏道明,對台灣的經濟和財政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幾個月後,蔣介石對台灣的保安旅進行了整編,並改組為警備旅。然而,在接下來的戰局中,國民黨軍隊逐漸失去了優勢。蔣介石開始秘密地將自己的力量轉移到了台灣,並下令對金門、馬祖等要塞進行加固和重修。

1948年12月24日,蔣介石派遣自己的心腹陳誠和兒子蔣經國前往台灣擔任省政府主席和省黨委主任委員。既然將台灣作為反共的基地和國民黨的存身之地,經濟發展當然成為重要考慮因素。因此,蔣介石著手準備將大陸上的財物轉移到台灣。據說,蔣介石從大陸轉移走的金銀、外匯總數相當於黃金800多萬兩。

到了1948年底,桂系白崇禧透過南京的張群和張治中向蔣介石建議,國民黨軍隊已經無力再與解放軍對抗,希望蔣介石同意與共產黨進行停戰和談判。前線軍隊潰不成軍,後方經濟也陷入蕭條,物價飛漲,引發了民憤和怨聲。與此同時,在國民黨內部,許多高級將領看穿了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紛紛選擇了倒戈起義。

就在蔣介石陷入內外交困之際,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美國總統杜魯門認為蔣介石無能透頂,不值得再予支持,並建議他讓位給李宗仁。在無奈之下,蔣介石只好「隱退」,李宗仁接替他擔任總統一職。

隨後,蔣介石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考慮遷台和建設台灣的問題上。他計劃將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政府機構全部遷往台灣,以此作為新的行政中心。蔣介石希望透過這一舉措,改善台灣的經濟狀況,進一步鞏固對共產黨的抵抗。

蔣介石夫婦對台灣的優勢感到振奮,並將其作為國民黨的最後立足之地。蔣介石在台灣進行了多項重要決策,包括整編警備旅、加固要塞、準備財物轉移等。然而,在戰局不利和內外壓力下,蔣介石被迫讓位給李宗仁,並將重心轉移到了台灣的建設上。

蔣介石雖然已經辭去總統職位,但仍掌握著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他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在台灣方面指揮和控制著一切。盡管蔣介石將重心轉向了台灣,但他並不甘心就此敗給共產黨,仍希望利用長江天險與共產黨再次抗衡,謀求東山再起。因此,他加緊布置了長江防線。

蔣介石部署了70多萬的兵力沿著宜昌至上海之間的長江沿線。國民黨的海軍百艘艦艇24小時不間斷地巡弋長江,空軍多個大隊隨時待命。我軍也做好了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然而,為了爭取在談判中達成對人民群眾有利的協定,我們一再推遲渡江的時間。

1949年4月20日,在經過20天的和談後,國共兩黨最終因為國民黨不同意雙方代表共同擬定的和平協定而使談判失敗。在這個晚上11點,解放軍趁國民黨部隊換防時機發動了渡江戰役。解放軍憑借銳不可擋的勢頭,僅用一個晚上就成功渡過了長江。蔣介石花費了三個多月的心血部署的長江防線瞬間被突破。

隨著渡江戰役的開始,蔣介石命令部下堅守上海、死守福州、保衛廣州。然而,最終他沒有守住任何一個城市。在他混亂的指揮下,兵力逐漸減少,為了繼續抵抗,他開始到處征召壯丁補充兵源。李宗仁和白崇禧認為這種硬碰硬的戰鬥無法持久,為了保存有限的生力量,他們制定了一個長期作戰計劃,並將部隊轉移到鄂北和鄂西地區。然而,蔣介石堅決不同意放棄西南地區的防禦。

1949年8月,胡宗南和宋希濂兩位西南地區主力軍的統帥,為了避免部隊被解放軍圍殲,計劃將主力部隊迅速轉移到滇緬邊境。然而,蔣介石卻抱著幻想,不同意胡、宋的建議,他認為依靠四川險要的地勢可以阻擋解放軍的進攻,並取得最後一搏的勝利。可是,蔣介石低估了解放軍的戰鬥力,在這次決戰中他不僅失去了川滇黔康四省的控制權,還損失了胡、宋共計30萬人的兵力。蔣介石原本想依托西南地區來繼續抵抗解放軍,在大陸上找到立足之地。然而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西南夢。他手中只剩下大約5萬人的兵力,在面對解放軍的追擊時已經沒有退路,只能轉向寶島台灣。

在敗退之前,蔣介石曾設想未來反攻大陸,並不願意帶著如此少量兵力回去台灣。因此在敗退過程中,他不斷強行動員當地的青壯年入伍。據說,依靠這樣的征兵方式,他的部隊總人數竟然增加到了60多萬人。最終,這些士兵都跟隨蔣介石一起撤退到台灣。這個數位確實令人吃驚,蔣介石除了帶走了60多萬兵力外,還帶走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文化名人等。此外,還有一些隨軍家屬和平民百姓跟隨蔣介石前往台灣。綜合來看,當時跟隨蔣介石國民黨到台灣的總人數應該超過200多萬。

在敗退到台灣後,蔣介石進行了深刻反思。他認為自己敗給共產黨主要是因為自己的軍隊沒有信仰、沒有廉恥、沒有責任感、沒有知識、沒有生命力以及沒有氣節。他表示擁有這樣「六無」軍隊不被擊敗才怪。此外,他還反思國民黨內部派系分歧嚴重,並且每個派別只追求自己的小利益而不團結一致為黨和國家的利益著想。整個黨就像一盤散沙,無法團結在一起,因此最終導致全盤瓦解。

盡管蔣介石的反思中有一些道理,但是歸根結底,他作為國民黨的最高統帥,國民黨落敗到這個地步與他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總結失敗教訓時,他卻從未反思過自己。這種推卸責任的行為令旁觀者感到無奈。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