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山東縱隊並未並入115師,而是兩支力量最終實作強強聯合

2024-01-27歷史

八路軍山東縱隊並未並入115師,而是兩支力量最終實作強強聯合。

在講述抗戰時期的歷史時,許多軍事和歷史的大V經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錯誤,即把山東地區的八路軍部隊全部視為115師的部隊,甚至認為山東地區老八路的壯大是115師發展的結果,把所有的八路軍兵力都算在115師的名下。

然而,這是一個明顯錯誤的事實。在1943年3月之後,115師只剩下一個名義上的存在,保留這個名義只是為了對外交往時有一個正式的名稱。

畢竟,八路軍115師是國民政府頒布的正式番號,只要國民黨還在抗戰,表面上國共繼續合作,國民黨當局就不能不承認115師的合法性。

但是,保留115師的名義僅僅是在對外交際時使用,內部已經由新的「山東軍區」所取代,八路軍內部的編制序列上只有山東軍區,而沒有115師。

為了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從頭梳理。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地區的八路軍主要由兩支隊伍組成:一是由山東當地子弟兵組成的八路軍山東縱隊,這是一支由本土抗日武裝發展而來的正規兵團,最早被稱為「土八路」;另一支是1938年底進入山東的八路軍115師主力一部,這是一支出身於「正規軍」的隊伍。

全面抗戰爆發後,山東各地抗日武裝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紛紛建立起由黨領導的地方抗日武裝。1938年4月,山東省委書記黎玉赴延安匯報工作,請求中央派主力部隊和幹部支援山東。

隨後,郭洪濤、張經武等50余名軍政幹部和老紅軍來到了山東。1938年12月27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宣告成立,總指揮是張經武,政治委員是黎玉。

山東縱隊總兵力達到24500人,共下轄10個支隊。

根據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山東縱隊一方面吸納愛國青年入伍,另一方面又加強了軍事訓練,堅持正規化建設。經過四期整訓,每期三個月,部隊的總兵力也增長到了54000人。

這一系列的措施,標誌著山東人民起義武裝力量從之前的若幹分散的遊擊隊,逐步成長為了一支正規化的八路軍部隊。

由於山東縱隊是從地方起義武裝改編而來,缺乏正規部隊的經驗,急需主力部隊的支援。作為華北與華中的戰略要地,山東成為國、共、日(偽)各方爭奪的焦點。

為了建立穩固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毛主席果斷決定派兵支援。1938年12月,八路軍總部下令,讓115師的343旅685團以蘇魯豫支隊的名義先行進入山東,師長陳光和政委羅榮桓隨後率師部和686團向山東進軍。

115師抵達山東後,連續參加了樊壩戰鬥和陸房突圍等多場戰鬥,成功展現出了主力部隊的氣勢。同時,各營、連也陸續分兵擴建新部隊,人數一度高達7萬余人。

為了解決統一指揮和聯合行動的問題,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派遣徐向前和朱瑞去山東,組建八路軍第一縱隊。

1939年8月1日,八路軍第一縱隊正式成立,徐向前擔任司令員,朱瑞擔任政治委員。雖然第一縱隊成立了,但115師和山東縱隊作為獨立的作戰單位,統一指揮的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總的來說,山東縱隊的態度較低,指揮部與徐向前的司令部合在一起辦公。相比之下,115師比較難以相處,徐向前元帥在回憶錄中寫道:「山東的部隊分散在各個地區,建立一個統一領導的機構是必要的。

但有些部隊,如陳光部、楊得誌部、肖華部等,能獨立作戰,距離我們較遠,又能同黨中央和總部直接聯系,因而保持其獨立性是正常的。」

徐向前的表述雖然委婉,但實際意思有兩點:一是他指揮不動115師,山東縱隊與115師的關系也比較生硬;二是這其中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徐向前出身紅四方面軍,與由紅一方面軍改編而來的115師之間並不熟悉,沒有像在129師那樣的指揮默契;二是115師以八路軍「老大哥」的身份自居,不願意屈居人下,也不願意客人當主人;三是山東縱隊自力更生,認為請115師進入山東是為了幫助他們抗戰,而不是為了看他們的臉色,不能把主客次序顛倒。

1940年7月,徐向前啟程返回延安。此後一段時間,山東縱隊和115師分別獨立作戰。然而,由於雙方缺乏上級領導,直接對接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兩支兄弟部隊的協作出現了一些困難。

於是,在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將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和115師三個機關合並,由115師首長統一指揮山東縱隊。

山東黨政軍民工作以朱瑞為書記的山東分局統一領導,以羅榮桓為書記的山東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兩支部隊,雖然向一元化領導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尚未徹底解決軍事統一領導問題。

山東縱隊、115師在對抗日戰略上認識不夠一致,再加上日軍的「掃蕩」,山東根據地一再縮小,人力、物力損失慘重。

在1942年4月到9月期間,劉少奇受黨中央和毛主席委托,化名胡服前往山東工作五個月,他深刻總結了抗戰以來山東工作的經驗教訓。

在劉少奇回延安並向中央匯報後,中央下定決心徹底解決山東軍事不統一的問題,其解決方式就是山東縱隊與115師從整體上進行合並,化幹戈為玉帛,讓雙方在新的基礎上實作更好的協作。

山東縱隊的合並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改名為山東軍區,下轄魯中、膠東、清河、魯南軍區和13個軍分區,以及機動部隊第5旅。

山東軍區在政治上歸中共山東分局領導,在軍事上由115師指揮。第二步是與115師合並,組成新的山東軍區,正式番號是「山東軍區」,這是為了消除任何與地緣關系有關的軍隊稱呼。

115師的番號得以保留,原因已經解釋過,不再贅述。合並前,115師下轄教導第1、第2、第5、第6旅四個旅;合並後,山東軍區的四個軍區與115師的四個旅進行了合並重組。

新的山東軍區共有六個二級軍區:魯中軍區,由原山東軍區的魯中軍區和115師教導第1旅主力編成;魯南軍區,由原山東軍區的魯南軍區、115師教導第1旅3團和教導第2旅5團編成;膠東軍區,由原山東軍區的膠東軍區和第5旅編成;清河軍區,由原山東軍區的清河軍區編成;冀魯邊軍區,由115師教導第6旅編成;濱海軍區,由原115師教導第2旅主力、教導第5旅和原山東軍區的濱海獨立軍分區編成。

羅榮桓被任命為新的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並不是因為他是115師政治委員,就認為115師「以大欺小」把山東縱隊給吞並了。

事實上,兩者是合並關系,類似於共同加盟,地位平等,共同組成了一個新的軍區。這個合並關系可以從六個軍區的具體編成看出,組成新的山東軍區後,清河軍區完全是由原山東縱隊改編而來的,而冀魯邊軍區則完全是由115師改編而來的。

在其他四個軍區中,原山東縱隊部隊和原115師部隊已經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了1944年1月,原本「血統」較為純正的清河軍區和冀魯邊軍區也合並成了渤海軍區。

因此,可以說原來的山東縱隊和115師已經完全融為一體。

尊重歷史,115師八路軍作為山東抗日力量和山東軍區的重要組成部份,確實起到了骨幹和生力軍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因為其「紅一」身份就過度強調,而忽視了山東縱隊作為山東子弟兵的獨特地位和重要貢獻。

需要明確的是,山東縱隊與115師是平行關系,後期雖然合並,但並非山東縱隊並入115師,更不是115師「吃掉」了山東縱隊。

山東縱隊是黨領導下地方武裝升級為正規兵團的典範,不斷壯大並獨立開創了多個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山東縱隊在整軍過程中,積極輸送部隊到主力部隊,為發展壯大主力部隊做出了重要貢獻。

山東軍區部隊「闖關東」後,發展成為「旋風部隊」40軍和堅守塔山的41軍兩支主力部隊,充分顯示了山東縱隊的領導能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