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美國勸陳誠獨霸台島,蔣介石灰心至極,稱寧流亡也不求他

2024-04-08歷史

1949年上半年,當解放軍已取得決定性優勢,向南方進軍時,蔣介石本打算退守台灣,誰知突然風傳,陳誠在台灣大權獨攬,受美國人鼓惑,企圖獨霸台島。蔣介石一時如喪肝膽,據身邊侍從人員稱,蔣罕見地罵了句娘希匹,甚至有人聽說,蔣介石怒稱寧可去東南亞流亡,也不去台灣受陳誠的氣。

蔣介石下野後威信喪盡

陳誠果真有此異心嗎?

當時時局動蕩,各種謠言滿天飛。蔣介石有這麽大的反應,陳誠方面確實有些問題,但一半原因也在於蔣介石的不自信。

作為政治領袖,自信的來源就是政局。

蔣介石發動反人民的內戰,遭到慘烈失敗,八百萬軍隊幾乎全部覆滅,統治基礎瓦解,自信心自然一點點喪失。

不光自己,國民黨黨政軍各界的高官大將,也都表現出對自家領袖強烈的不信任。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在桂系逼迫下第三次下野,其威信急劇淪喪。

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的國民黨立法委員和中央委員黃紹竑、賀耀祖、羅冀群、劉斐等44人,聯名發表了【我們對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的聲明,號召忠於三民主義、忠於中國人民的國民黨黨員,立即與反動的國民黨黨權、政權決裂,重新團結起來,凝成一個新的革命動力,堅決向人民靠攏,與中國共產黨徹底合作。

這一聲明從政綱上生生在國民黨內劃了一道裂痕,在國民黨內引發劇烈震動,時人稱之為國民黨黨內的「香港起義」。許多國民黨要人踵黃、賀之足跡,紛紛宣布與蔣介石決裂。

8月4日,程潛、陳明仁在長沙和平起義,國民黨隨即宣布開除程、陳黨籍。

8月27日,鄧召蔭等11人發表聲明,宣布脫蔣。不久,又有13人公開脫蔣。自9月上旬,在香港的國民黨高官陸續北上,投入人民陣營。

9月19日,國民黨西北軍政副長官、綏遠省主席董其武等39人,宣布脫離蔣家王朝,願在中共領導下建設新的綏遠。

9月26日,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省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

不光這些大員們紛紛棄暗投明,一些並非地方實力派的中高級將領,也對蔣介石頗有微詞,不像以往那麽畢恭畢敬。

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前夕,蔣介石親自到上海視察防務,又到舟山群島察看防務。5月12日,突然有一批空軍中高級將軍,大概十余人,飛抵定海求見蔣介石,要求罷免空軍副司令王叔銘,專任周至柔,甚至言下之意,還想推舉總司令周至柔去台灣主持大局。

軍官集體要挾,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與當年張學良搞兵諫本質上是一樣的。蔣介石大概也明白過來了,時下國民黨陸海空軍,陸軍精銳盡喪,海軍不少船只起義,只有空軍完好無失真,空軍將領這是挾兵自重。

蔣介石勃然大怒,怒斥諸將「驕矜自大」,迫於蔣介石的積威,這些空軍將領並沒有做出什麽出格之事。蔣介石自此之後危機感更重,在其日記中寫道:「文武幹部之驕橫,其對余之態度,漸不如前。」

尤其是涉及台灣一事,更是觸了蔣介石的逆鱗。

蔣介石自1948年底,已經判斷大陸無法堅持,派其頭號心腹陳誠到台灣任省主席,提前經營這塊最後的基地。此時居然有人打這裏的主意,難免不令蔣膽戰心驚。

特別是聯想起之前關於陳誠的流言蜚語,難道台灣真的已經成是非之地?

陳誠主政台灣之流言

關於陳誠的流言,起初是擅權、排除異己。

蔣介石並非不知道陳誠這個老毛病,但由於多年形成的信任關系,1948年底,蔣介石頂住了多方面質疑和壓力,硬是把陳誠派往台灣當省主席。

選擇誰去台灣,事關諸派系的根本利益。當時不僅李宗仁、白崇禧極力推薦本系大員赴台,就算蔣系人物內部,何應欽、胡宗南、周至柔等大佬,對陳誠一枝獨秀、一家獨大,也十分不滿。蔣介石發表陳誠的委任令後,許多人明確表示反對。

表面上是因為陳誠在東北搞壞大局,導致精銳盡失。內裏還是想爭取本系利益最大化,何、胡、周無不如此。蔣介石對這種局面非常痛心,對許多人說過,到最後關頭了,派系傾軋的毛病還是改不了,1949年上半年蔣介石在戰局危殆之中,仍然好整以暇地要整頓黨務,動因就是出於此。

陳誠對蔣介石的信任十分感激,到台灣後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成績。

最突出的是戰時管制、幣制改革和三七五減租。

1949年年初,大陸敗逃的國民黨大員、敗兵以及破落資本家、大地主,已經陸續湧入台灣。陳誠極力強化入境管制,頒布【台灣省入境軍公人員及旅客暫行辦法】。5月1日,又以「肅清內奸」為名實施全省戶口總檢查。5月19日,省政府、警備總司令部釋出「戒字第一號」,宣布自5月20日起,全台實施戒嚴,基隆、高雄兩港實施宵禁。戒嚴期間,嚴禁聚眾集會、罷課、罷工及遊行請願等行為,嚴禁人民攜帶槍彈武器,對於造謠惑眾、聚眾暴動、擾亂金融、罷工罷市等擾亂治安者一律處以死刑。

這些措施,使島內治安形勢迅速穩定下來,為蔣介石後來入台提供了較為良好的環境。

幣制改革方面。當時國統區的金圓券已經崩潰,幣值急劇貶值。與此同時,島內經濟支出大幅上升,主要是負擔國民黨政權。種種因素導致物價飛漲,1949年上半年物價上漲了10.89倍(數據引自【中國國民黨史下】P24)。原有的台幣和金圓券貶值達220倍。

陳誠與嚴家淦商議,決定依靠從大陸搶運來的黃金、美元,重新發行新台幣,穩定了島內經濟,使之避免崩潰。

三七五減租是陳誠入台後幹得最有成效的一件事。

所謂三七五減租,就是規定耕地租額最高不得超過主要產物全年產量的37.5%。這是一個相對寬松的稅率,島內以往的地租率,普遍實行的是五五對分,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有業六佃四的,個別地區如台中、新竹甚至達到業七佃三,地主對農民的壓榨極為嚴重。陳誠定下這麽輕的地租,使農民生產積極性極大提高。

實際上這只是陳誠在台灣推行土地改革政策的一個縮影。國民黨政權一向不屑於搞土改,其政黨性質也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觸犯大地主階級利益,去壓縮地主利益空間。但大陸慘痛失敗,中共在土改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釋放出的巨大社會活力,迫使國民黨不得不重新審視農民問題。

因此陳誠到台灣後,把土地問題當作了重頭戲。除了代表性的三七五減租,其他配套政策還包括:

公地放領,即把日本人曾經占據、國府接收後的公有田地,逐步租種、售賣給農民。

限押免租,即廢除以往佃農租地提前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交押金的慣例,嚴格按比例於收獲後交納。田地歉收總量不及正常年份三成時,佃主可以要求地主依法免收租稅。

地主撤佃,若佃農積欠田租達到兩年總額,依然無法償還,地主可以撤佃收田。

這些政策依然帶有一定局限性,陳誠不敢過分得罪地主階層,但這些政策也做出了極大讓步,逐步推動了耕者有其田,使島內民心逐漸安定下來。

蔣介石對這些措施還是比較滿意的。

那麽流言又從何而起呢?

一是陳誠攬權過重。入台後不僅以省主席、警備司令之職統管島內一切黨政軍大權,還不斷插手國民黨中央赴台部門事務,造成尾大不掉之勢。何應欽、胡宗南、周至柔、吳國楨等人,甚至從不參與南京政權事務的閻錫山,都對陳誠屢發責難。蔣介石不由得不對陳誠有了想法。

二是李宗仁對陳誠暗送秋波,拉攏他與桂系合作。畢竟李宗仁代表的是正牌兒政府,陳誠形式上要聽命於中央政府。1949年5月,就在蔣介石在定海遭遇「逼宮」時,陳誠未經蔣介石同意,由台北飛赴廣州,參加代總統李宗召開的財經糧食會議。蔣介石得知後大發雷霆,表面上說的是李宗仁、白崇禧存心卑劣,意圖扣留陳誠,實際擔心的是陳誠與桂系合流,抄了自己最後的老窩。

三是美國挑撥。三大戰役後美國看出蔣介石集團不可信任,便逐步撤銷了對蔣介石的援助。1949年6月,蔣介石收到密報,稱美國正在圖謀把台島置於聯合國托管之下。不久,蔣又透過在華盛頓的情報網得知,美國中情局內有人在談論暗殺亞洲某位重要領導人的方案。與此同時,麥克亞瑟不斷公開發表對蔣介石個人的批評意見,指責他腐敗無能。坊間各種傳聞還表明,美國試圖扶持一位獨立於國民黨和中共之外的人物,作為代理人來統治台灣。而處在風暴之眼的陳誠,正是最佳的人選。

猜忌加劇

蔣介石對陳誠的疑心,在其赴廣州開會時逐漸擴大。

有標誌性的事情有三件:

其一,開會之分歧。

當時蔣介石從舟山到達澎湖列島,按照慣例,陳誠作為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領袖到他的地盤,理應第一時間陪同在側,以示忠誠,但陳誠沒有來。

蔣介石早就聽聞陳誠要接李宗仁之命令去廣州開會,於是打電報給陳誠,勸他不要中了桂系的煙霧彈。陳誠也沒有聽蔣的勸告,而是表態,如果李宗仁全力對付中共,他將竭台灣之財力支持中央——顯然,這個中央是桂系把持的國府中央。

蔣介石聞訊十分不滿。直到5月22日廣州開完會,陳誠才飛赴馬公島當面拜見蔣介石,蔣才略微放心。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其二,軍糧事件

1949年7月9日,蔣介石飛抵福州,妄圖憑借福建作最後抵抗。他躊躇滿誌地檢查了一遍防務,作了些安排,自以為甚是得計,最後問及糧草,守將朱紹良訴苦,福建無糧。

蔣介石驚訝地問:「我不是讓陳誠給你籌措了三千噸?」

朱紹良說:「至今粒米未見。」

一了解原委,陳誠滿口答應,卻遲遲不見送來。

蔣介石大怒,發電報怒斥陳誠只知自保,當此生死關頭仍然互相傾軋,殊為可恨。要求他4天內必須運來三千噸。

實際上陳誠已經陸續運了九百噸,但島內實在捉襟見肘,一時間拿不出那麽多。陳誠又是委屈又是生氣,回了一通電報解釋,說四天內決然無法辦到。台省發放新台幣,其中90%都用於為大陸各省支付軍糧、軍費以及機關經費。

陳誠還表示,總裁如此懷疑,只有辭職以示清白。於是接連上了兩封辭呈,跟蔣介石賭上了氣。

若在平時,蔣介石說不定真一紙令下,罷了陳誠的官。但當此難關,哪裏還有功夫去生閑氣。只能又是嚇唬又是安慰地讓陳誠繼續履職。

其三,流亡傳聞

此時又傳出蔣、陳不和的傳聞,蔣介石到台島視察,本來安排的是去台北,但臨時改變行程,飛到高雄。當時到高雄去迎接的只有孫立人,蔣當場變色,質問孫立人:「我在此地安全嗎!」孫立人唯唯而已。

此後陳誠迅速前來道歉,蔣介石才勉強去了台北。不過蔣介石只在台北待了幾個小時,就迅速飛到菲律賓存取,與菲總統季裏諾會晤。

菲律賓是美國陣營的,向來視蔣介石集團為同盟。蔣介石與季裏諾相談甚歡,就中、韓、菲達成反共聯盟取得了很多一致性意見。

值得玩味的是,香港大公報隨即播放了一條重磅新聞:「菲總統季裏諾親口承認,允許蔣介石及其親信流亡菲律賓。」坊間還一度有傳言,蔣介石在菲律賓期間對人說過,要我去求陳誠,我不如學戴高樂,做一個流亡總統!

這記耳光抽得陳誠幾乎當場暈過去。

世人皆知他為蔣介石打理台灣,一切都剛有起色,蔣介石卻巴巴地去菲律賓,這是要棄守台灣嘛?那我陳誠做的一切,豈非白費工夫?

這不光是蔣介石猜忌陳誠,陳誠才開始不信任自己一生輸誠的領袖了。

蔣介石興猶未已。8月3日,蔣介石又存取了南韓領導人李承晚,重申建立遠東反共聯盟的意願,並提議菲律賓牽頭,把印尼、泰國、印度都拉進來,成立一個範圍廣大的亞洲國際聯盟。

這一動作意圖再也鮮明不過,蔣介石要拉上半個亞洲為行將就木的國民黨政權續命,如果聯盟真的成功,東北亞、東南亞、南亞都將成為他的流亡之地,區區一個台灣,丟了就丟了唄,有什麽大不了的。

和解

就在蔣介石熱血激昂之時,美國人當頭潑了一盆涼水。

美國政府發表了一個【中美關系白皮書】,指責國民政府腐敗無能,傳達出拋棄蔣介石的訊號。

菲律賓總統季裏諾當時正在存取美國,本來打算挾蔣介石自重,向美國兜售自己的遠東反共聯盟計劃,但一看美國如此態度,當即嚇得縮了脖子,在美國國會演說時改口道:「亞洲亟應防禦共黨擴張,但美國因參加此項計劃所引起之義務繁重,故不願接受,我等對其理由深為了解。」

蔣介石頓時啞然。

還流什麽亡,老老實實把自己最後的巢穴看好才是正路。

8月下旬,蔣介石意圖把殘余的東南閩浙粵台諸省(主要是近岸諸島)聯合起來,成立一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至於這個長官人選,蔣介石又選中了陳誠。

不僅把台灣交給陳誠管,還加上了東南其他全部地盤。

這個彎拐得太急,包括陳誠在內的絕大部份高官,都無法接受。

陳誠還憋著一口冤枉氣,還沒緩過來。

其他人則是眼紅陳誠。比如湯恩伯、周至柔和桂永清等人。這些人手裏握著國民黨最後的軍隊,湯有幾個兵團的殘兵和全部番號,周至柔有空軍,桂永清有海軍,都是妥妥的實力派,敢和陳誠分庭抗禮。這些人向蔣介石建議,陳誠總攬大權,有尾大不掉之嫌,不如黨政軍分開,分別成立東南軍委會、政委會和黨委會,三個人各掌軍、政、黨,庶幾鞏固領袖之最高權威。

蔣介石心知肚明,鞏固個屁權威,你們不過是想分一杯羹。

於是仍然堅持讓陳誠出任,陳誠屢辭而不能,被迫上任,但他深恐權大招禍,處事日益消極,還私底下找參謀總長顧祝同、次長林蔚等人,想讓他們出面掌管東南軍隊,並說,我已是半死不活之人(陳誠有多年舊疾沒有治愈),實在無能力管這麽許多事,若還是逼我,只有去跳海了。

蔣介石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經歷了許多事,蔣介石明白,雖然有過分歧和誤會,但除了陳誠,真沒有更合適的人擔起危局,畢竟陳誠最大的特點是忠誠。

蔣介石最終選擇了諒解陳誠。

1949年12月,蔣介石在眾多實力派的反對聲中,終於罷了陳誠的省主席之職,改由另一心腹吳國楨擔任省主席。東南軍政長官也隨之撤銷,陳誠不再管軍。

只不過這都是蔣介石玩得花招,不久後任命陳誠為行政院長,職位又躍居吳國楨之上,實權更大。

眾人盡皆愕然,用陳罷陳,罷陳用陳,反反復復,原來老蔣的陰陽招,永遠都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