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人民英雄紀念碑開工後,陳毅去視察,覺得浮雕不對勁:快去叫陳賡

2024-07-31歷史

1949 年,毛主席於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那時候,全國到處都洋溢著歡樂的氛圍,毛主席望著紅旗舞動下的人群,不由得想起了往昔在戰場上拼死作戰的將士們。

中國能夠成立,跟先輩烈士們的犧牲關系極大。要不是他們奮不顧身地拼殺,哪有咱們如今的和平日子。

其實在建國的前一天晚上,毛主席在會議中就決定要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不光是為了讓咱們記住歷史,也是為了紀念他們給中國做出的奉獻,好讓他們也能瞧瞧中國如今的繁榮昌盛。

不過建設這個人民英雄紀念碑並非順順當當,陳毅還曾察覺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一、設計方案】

由於這項任務十分艱難,設計方案就交由著名設計師梁思成負責。人民英雄紀念碑既要激勵全中國人民,又要祭奠犧牲的戰士,這樣的基調表明這個作品不能太浮誇,還得體現出中國人的大格局,不能顯得小氣。

就像國外有些宏大的建築規格特別高,給人的不是莊嚴肅穆的印象,而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這和咱們國家人民大團結的宗旨是相悖的。

設計方案改來改去,最後都不知咋辦了,有些建築師不想丟了宏偉的氣勢,畢竟這代表著國家。可有的設計師不想崇洋媚外,設計出的方案卻沒中國人的味兒,還顯得特小氣。

最後梁思成拍板了,說既然這是咱中國的紀念碑,那就得有中國特色。他查了好多中國歷史建築,發現石碑文化既能顯出中國的特點,還很大氣。最終方案就選了用中國的石碑。毛主席對這決定可滿意了,他覺得咱中國文化特別厲害,外國人根本比不了。用石碑雕刻,既莊嚴又能體現中國特色。

接著梁思成連續否定了好幾個設計方案,難道這些設計就沒一個能讓這位大設計師看上的?

石碑一開始的打算呢,是在下面弄三個橋洞,這樣大家能從橋洞那觀賞。

而且橋洞是照著中國古橋的模樣來設計的,很有古典的味道,遊客還能進到石碑裏面去看。但梁思成一下就瞧出來了,三個橋洞要撐著這麽巨大的石碑,存在特別嚴重的安全問題。

先不說外觀咋樣,建築首要得保證安全呀,要是在這事兒上出了差錯,就算建築再好看也白搭,正因如此,梁思成把這個方案給否了。

毛主席和總理視察時,一起跟設計師們商量,認為簡單大方的正方形底座就很好,沒必要搞那些花哨的玩意兒。

對於石碑的挑選,大家都不知道咋辦了,這麽大的石碑到底上哪兒去找啊?有人提議用小塊的石碑拼在一塊兒,外邊再拿材料封起來,這樣簡單還瞧不出啥毛病。但梁思成表示碑心一定得是完整的一塊,要是拼接的話,就違背這塊碑最初建造的意思了。

接下來全國都行動起來,到處去找一塊完整的花崗巖用作碑心,這花崗巖表面得保證光溜,還不能容易風化。費了好大勁,總算在青島尋到了這塊足有 300 噸重的花崗巖。

專家開采的過程相當艱難,由於不能讓碑心受損,所以專家不能用炸藥。山下村子有個村民主動說要幫忙,他采用「放門炮」的方式,把這塊石頭給炸了出來。這一過程持續了好幾個月,雖說已經很小心了,可最終開采出來的時候,石頭表面還是遭到了破壞,不過這已經把破壞降到了最低程度。

專家們當場就給石頭做了加工,進行了輕拋處理,這石頭總算被保存下來了。

【二、運輸困難】

石頭弄出來以後,接下來的問題是運輸,這麽大個兒的石頭咋運下山呀?光靠人那指定辦不成。

大家瞅著山裏那些參天大樹想出了主意,村民們弄來了推土機,還靠著滾木幫忙把石頭往山下運。這期間大夥都特別小心,生怕花崗巖磕著碰著,結果差不多走了一個月才到車站。

火車的運輸承載量限定就 100 噸,專家沒招了,只得再次進行拋光處理,盡最大可能保住碑心。專家們還往貨箱裏加了墊木,就怕石材跟車廂碰撞給磕壞嘍。

這趟特別的火車走得特別慢,差不多 20 天才從青島到北京,這塊碑心前前後後花了差不多半年時間才送達北京。

實際上剛開始選地址那會,大家就產生了不一樣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東單廣場、八寶山烈士陵園以及天安門廣場這幾個地方。

東單廣場在鬧市區,有不少古建築,選這兒不太安靜,還限制了北京日後的發展;八寶山上雖是部份烈士最後的安息之所,可人們也沒法隨時紀念他們。

也許只有一個顯眼的地方行,幾個人就想到了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可是宣告咱們成立的所在,對所有人來講意義重大,緊挨著天安門城樓也能表明人民英雄守護咱們的心思。

不過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位置存在差異,起初大家打算把它放在中華門和端門城樓那兒,可這樣就得拆掉一些古建築,整體看上去不太好看。

最終大家決定在中華門那一塊兒,每天能看到第一面國旗升起,這個地方總理也喜歡。從最開始琢磨選址到最後建成,可把周總理給急得不行,好在最後結果不錯。

這麽一弄,天安門廣場上的天安門城樓跟人民英雄紀念碑相互呼應,寓意挺恰當,最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選址就定下來了。

【三、設計難題】

好不容易把石頭送到了天安門廣場,接下來就是搞紀念碑的設計工程啦,林徽因設計了石碑的底座,碑身是由紅星、松柏和旗幟構成的,上面的底座則是由牡丹、菊花還有荷花組成,這一系列圖案把底座給包裹住了。

林徽因最初的設計方案沒被人瞧得上,甚至好多人拿她自己的私事指責她,可林徽因沒泄氣,既然有了這個機會,她就會使盡渾身解數去設計咱中國人自己的方案。

她那時看了好多史實,知曉了從古到今的建築觀念,還把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融合進去,心裏頭已經有了個初步想法。當時林徽因生著病,梁思成勸她別太玩命,可她還是堅持把手稿完成了,而且她的設計方案在一群人裏特別出眾,大家都被方案裏漂亮極了的圖案迷住了,林徽因最終也拿到了這個機會。

底座已經設計好了,接下來就輪到碑身上面啦,這部份的雕刻是劉開渠負責的,依據中國建國的各類大事記,最終定下了八個主題的浮雕內容。

比如說最開始的「虎門銷煙」,這一事件具有紀念意義,因為它標誌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自此進入了長達數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一批又一批有著先進思想的人開始覺醒。

咱們雖然沒法親身感受中國建國時的艱難,可瞧瞧這些活靈活現的雕刻藝術,就能想起他們為咱們如今的和平所付出的所有。

陳毅得知此事後親自去雕刻現場檢視,站在一幅浮雕跟前就徑直指出了一個問題。

「這拿的是啥槍呀?」

這話把劉開渠給問傻了,他就是個手藝人,壓根不知道啥槍之類的武器。劉開渠正迷糊著呢,陳毅又說話了

「這時候戰士們用的槍有問題呀。快去把陳賡叫來,讓他瞧瞧,當年他可是參加過戰鬥的。」

陳賡被叫過來時,贊同了陳毅的話,還向劉開渠指明了錯誤所在,劉開渠這下才明白過來,一個勁地誇贊陳毅細心。

我覺得就是不太對勁,還是得陳賡這種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清楚啊。

劉開渠趕忙向兩人表示感謝,這作品是要給全國人民瞧的,要是出了岔子,那可太丟人啦。劉開渠以及陳毅、陳賡三人認真負責的表現,獲得了中央的稱贊和認可。

也許這個細節在咱們看來沒啥要緊的,但是對於在那場戰役中犧牲的戰士們來講,這可是無法挽回的錯誤。劉開渠那逼真生動的雕塑向我們展現了八個主題下烈士先輩們拼死戰鬥、毫不畏懼的精神品質。

毛主席親自給石碑題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還寫了三句碑文。不過毛主席的字雖說蒼勁有力挺好的,梁思成卻覺得周總理的楷書更合適。於是中央最後決定讓周總理親自來寫。周總理得知梁思成推薦自己寫碑文,心裏就有了包袱,這可是唯一的機會,還得展示在碑文上,代表中國人民呢,周總理壓力特別大,就天天練習楷書,想一口氣把碑文寫好。

據總理的親信講,那段日子總理老是把自己悶在書房裏,一練就是一整天,反反復復練了好多遍,練到滾瓜爛熟了,最後才從好幾版當中挑了一版自己最滿意的字型給大家。

交稿那天,總理可算松了口氣,這麽多天積攢的壓力在這時候總算釋放掉了,瞅著自己的字印在石碑上,心裏那叫一個高興,沒法形容。

1958 年,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了,可底座圖騰的設計者林徽因卻病重離世,沒能等到這一天。在林徽因的墓碑前,沒有碑文,只有她自己設計的橄欖枝與菊花,這是咱們以特別的方式懷念她。

【四、結語】

如今,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高高立著,這既是無數仁人誌士的寫照,也是咱們國家建國的艱辛歷程,永遠都得讓人們記著。

每次咱們站在國旗下,對著人民英雄紀念碑,瞅著上頭活靈活現的浮雕作品,戰士們那生動的表情好像都在跟咱們訴說那段過往。

但這可不單單是紀念那些犧牲的人,更是為了推動咱們活著的人往前走,向他們看齊,學學他們無所畏懼的精神,還有對國家的那份赤誠之心。

記住每一段過往的歷史,都是為了能讓咱們在和平之路上越行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