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歌,旋律一起,總能喚起人們心中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些國歌的歌詞裏,可能藏著不為人知的野心?
比如日本的國歌【君之代】。乍一聽,它像是在歌頌天皇統治,但仔細品味歌詞,似乎還能嗅到一絲「擴張」的味道。
「千代八千代」:統治萬世的野心?
日本的國歌【君之代】一共只有短短28個字,卻字字珠璣,蘊藏著深意。歌詞轉譯過來大致是:
「我皇禦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歌詞聽起來似乎是在歌頌他們的日本天皇,但是實際上這個歌詞其中大有深意。
首先咱們先來算算這「千代八千代」是多久,一代人撐死了也就活個幾十年,「千代八千代」少說也得是好幾萬年,這可不是一般的「長長久久」。
再看看後面兩句,用「小石變巨巖,巨巖長青苔」來比喻天皇統治的久遠,這腦洞可不是一般的大。要知道一塊小石頭要經過多少年的風吹日曬、雨水沖刷才能變成巨巖?
巨巖又要經過多少年的滄海桑田才能長滿青苔?沒有個幾萬年,幾十萬年,根本實作不了。
所以【君之代】的歌詞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表達了一種對「永恒統治」的渴望。想想也是,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有限,還經常地震海嘯,生存環境可以說是相當惡劣了。
在這種強烈的危機感下,也難怪他們會產生對外擴張的野心,畢竟誰不想過上「地大物博、高枕無憂」的好日子呢?
而且日本的歷史也證明了,他們的擴張野心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
從「遣唐使」到「甲午海戰」:日本擴張的野心史
早在唐朝,日本就頻頻派遣使者來到中國,美其名曰「學習先進文化」,實際上卻在暗中觀察,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軍事技術,甚至連城市規劃都照搬回去。
到了明朝,日本完成統一,豐臣秀吉出場了,他不像之前的「遣唐使」那樣遮遮掩掩,而是直接喊出了「入主中原」的口號,制定了詳細的侵略計劃,妄圖先吞並北韓,再征服中國,最終稱霸亞洲,實作他那不可一世的「天下一統」的野心。
但最終豐臣秀吉的如意算盤還是落空了,畢竟明朝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軟柿子,得知北韓告急,立刻派出大軍支援,和北韓軍民並肩作戰,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當時明朝軍隊以其強大的戰鬥力和先進的武器裝備,給了驕橫的日本侵略軍迎頭痛擊。從平壤城到碧蹄館,從行村到露梁海戰,明軍將士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正義,最終把豐臣秀吉的野心徹底粉碎,這場戰爭,也被稱為「壬辰倭亂」。
但是這次慘敗並沒有讓日本徹底放棄對外擴張的野心,反而像是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等待著時機再次萌發。
時間一晃,來到了近代。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就像一頭睡醒的雄獅迅速崛起,國力也日漸強盛。但他們並沒有把心思放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而是走上了一條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道路,並且把貪婪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積貧積弱的中國。
他們一邊派遣間諜潛入中國,刺探情報,繪制地圖,一邊加緊擴軍備戰,制造槍炮,訓練士兵,為發動侵略戰爭做著準備。
1894年,日本悍然發動了甲午戰爭,由於清朝軍隊在武器裝備和戰術素養上全面落後,最後中國戰敗,只能割讓領土賠償損失,還把台灣島割讓給日本,並簽署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而這次甲午戰爭的勝利,更加助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也為後來日本發動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埋下了禍根。
日本人在甲午戰爭中嘗到了甜頭,胃口也就更大了。但同時也覺得,清政府這塊骨頭太難啃,就在這時候,沙俄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沙俄仗著自己人高馬大,在東北地區駐紮了軍隊,還建了不少軍事基地,1904年日本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沙俄發動了進攻,史稱「日俄戰爭」。這場戰爭,日本人打得異常勇猛,楞是把沙俄這個龐然大物給打趴下了,還順手從沙俄手裏搶走了遼東半島的控制權。
這一戰日本徹底揚名立萬,成了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讓世人看清了日本擴張的野心,而這個野心絕非一時興起,而是根深蒂固,蓄謀已久。
二戰的陰影:日本擴張野心的巔峰?
1937年,日本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鐵蹄踏碎了東亞的寧靜,也點燃了中國人民的怒火。從「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從南京大屠殺到「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但日本的目標顯然不止於此,他們叫囂著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妄圖把整個亞洲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這聽起來像是要建立一個繁榮富強的大家庭,實際上不過是披著「共榮」外衣的侵略擴張,本質是要把亞洲各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然後野蠻地掠奪資源,奴役人民服務。
如果不是最終戰敗,不知道日本還會做出什麽瘋狂的事情來。也許他們會把戰火燒到更多國家,也許他們會把整個亞洲變成人間地獄,難以想象那個時候將會是怎樣的生活。
如今二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七十多年,但日本的右翼勢力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侵略歷史的歪曲和美化,他們參拜靖國神社,供奉著那些雙手沾滿鮮血的戰犯。
甚至透過修改教科書,掩蓋侵略罪行,還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最可惡的是他們還試圖修改和平憲法,為重新武裝自己尋找借口。
足以看得出來,他們的擴張野心,依然潛藏在暗處,伺機而動。
日本國歌的由來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也好奇,日本國歌又是怎麽來的了?其實在16世紀的時候,荷蘭還在西班牙的「魔爪」下掙紮,每天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
這時候一位名叫「威廉·凡·拿索」的貴族站了出來,帶領荷蘭人民揭竿而起,反抗西班牙的統治。為了鼓舞士氣,一位作曲家還專門創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歌名就叫【威廉頌】,用這位貴族的英勇事跡來激勵戰士們。
最終荷蘭人民取得了勝利,趕走了西班牙殖民者,獲得了獨立,而這首【威廉頌】,因為在革命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荷蘭人民視為精神支柱,最後順理成章地成了荷蘭的國歌,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首國歌。
後來到了19世紀,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全國上下都鉚足了勁兒要「脫亞入歐」,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經濟,搞現代化建設。
日本經濟發展了,機會也就多了,不少外國人都跑到日本來淘金,其中就有一位名叫約翰的英國人。這位約翰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軍樂團教師。
1869年他來到日本,驚訝的發現這個國家居然沒有國歌。一個國家沒有國歌,怎麽展現國家的威嚴和民族自豪感呢?
於是約翰就向當時的日本領導人提議:要不咱們也搞一首國歌吧?他還「自告奮勇」地說:如果你們寫不出曲子,我可以幫忙譜曲,你們就負責填詞就行了。
日本人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於是就請來文學大師大山巖負責填詞,再找來音樂家奧好義譜曲,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精雕細琢,一首名為【君之代】的歌曲誕生了。
「君之代」,顧名思義,就是「君王的時代」,簡單粗暴,但很有氣勢。就這樣,【君之代】就成了日本的國歌,一直沿用至今。
結語
過去的侵略戰爭已經成為歷史的教訓,咱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努力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同時也要擦亮眼睛,對那些心懷不軌的家夥保持警惕。
參考資料:
[1]陳東生.【君之代】歌詞釋譯[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8(05):56-57.
[1]張可喜.【君之代】與太陽旗——日本國歌、國旗簡介[J].當代世界,1998(03):37-39.
[1]諸葛蔚東.太陽旗【君之代】天皇制[J].讀書,1999(11):17-23.
百度百科 君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