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88年,福建一高僧向政府揭秘,自己曾是革命功臣,他是誰?

2023-12-19歷史

楊道明和鐘循仁,兩個已經被記錄在烈士檔案、為了新中國「死而後已」的戰士,原本在1935年的國民黨圍剿當中,就伴隨著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的壯烈失敗而犧牲。但未曾想,經過大半個世紀的浮沈之後,福建省永泰縣暗亭寺的一位高僧突然出現,並揭秘了楊道明和鐘循仁兩位紅軍高級將領的去向。

那這到底是怎樣一個「死而復生」的故事呢?

暗亭寺

(一)慘遭迫害的百姓

1926年,伴隨著北伐軍的槍響,革命的星火燃燒到了江西贛州這片遼闊的田野,緊鄰著贛州的興國縣,也不斷被革命的氣氛感染著。

三年後,江西興國燃起了劇烈的革命烈火,成為了中央革命的根據地,不斷發展和壯大著自己的力量。為了能夠消滅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國民黨先後發起了多次「圍剿」,企圖將這份革命烈火掩蓋在泥土之中。盡管國民黨前幾次的圍剿都失敗了,但作為國民黨發動攻擊的必經之路,興國縣還是在幾次圍剿鬥爭中付出了慘痛代價。

興國縣地處要塞,國民黨為了能夠爭下興國縣,派出了大量兵力進行襲擊,而跟隨著國民黨一起來的,還有那些在土地革命中被貧農,拿走了本屬於自己房子和田地的地主老財。

這些地主幾乎都是無惡不作的人,在中共蘇維埃政府領導農民運動時,那些貧農為了爭取解放,奪得了本應該屬於自己的土地和財產,有些地主為此只能逃到外地的「白區」保命。在國民黨軍隊和工農紅軍的較量中,這些地主老財成立了「地主還鄉團」,回到了原來的家中,對那些曾經拿走了土地並分到資產的農民,展開了殘忍的打擊報復,而楊道明一家就在其中。

當年的北伐軍

楊道明一家原本是八口人,他有兩個哥哥,兄弟三人都已經娶妻,其中楊道明的妻子已經是身懷六甲,過不了幾個月,這一家就是其樂融融的三代同堂了。可是誰都沒有想到,在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日子裏,一輩子老實巴交的楊道明一家,竟成了滅門慘案的受害者。

因為楊道明一家在農民運動中,分到了某個地主家裏的土地,所以該地主在跟隨國民黨的軍隊回到興國縣以後,便對楊道明一家開展了一系列的打擊報復:楊家所有的財產被洗劫一空之後,楊道明的父親被逼的投塘自殺;楊道明的母親在被國民黨抓走之後,得了重病,並最終不治身亡;大哥被槍殺,二哥被迫只能出家做了和尚。至於楊道明身懷有孕的妻子,竟然被地主返鄉團抓住,連同楊道明的兩個嫂子一起被賣到了外鄉,自此生死不明。

一家八口,最後只落得楊道明一個人艱難地活著。面對這樣沈重的打擊,楊道明曾想過一了百了,可是想想看,中國還有千千萬萬個家庭受著壓迫,還有多少人在這個時代裏,被那些惡人逼著只能自殺。

未來是艱難的,楊道明要帶著一家八口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活下去。

「地主還鄉團」打擊報復百姓(圖畫)

(二)「反圍剿」鬥爭中的模範人物

對於那時的楊道明來說,夜晚是難熬的,自己一閉上眼,腦海中便浮現出一家八口曾生活在一起的那些幸福時光;每一個勉強睡過去的夢裏,楊道明都是惡狠狠地看著國民黨和地主返鄉團,想要生吞活剝了他們。

在接下來的「反圍剿」鬥爭當中,楊道明認真籌備工作,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什麽錯誤,耽誤了「反圍剿」鬥爭的順利展開。在第一次「反圍剿」鬥爭當中,興國縣蘇維埃政府根據工作安排,負責撤退到後方打遊擊戰,而興國縣的武裝力量則為中央紅軍的戰鬥提供了先機。為了支持軍隊作戰,時任鄉蘇主席的蘭瑞洪、鄉軍事部長周顯鈞、工會委員長楊成燕以及楊道明等人,前往泰山村的荷溪倉庫。

行至半山腰時,楊道明一行人突然遇到了在泰山村開反動會議的地主返鄉團,放哨的人一看到楊道明,就趕緊報告給了60余名開會的地主。為了避免遭到楊道明的打擊報復,這些地主們決定先下手為強,仗著人多勢眾,包圍了楊道明一行人。最終因為寡不敵眾,再加上毫無防備,周顯鈞和楊成燕慘遭殺害,剩下的幾個人勉強突出重圍,迅速逃亡了龍坪。

因為這一次的打擊,給紅軍尋找補給的任務就落在了楊道明身上,同時也為了能夠保護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楊道明還負責起了組織群眾疏散轉移的工作。也正是因為楊道明在這些工作當中的積極努力,才保障了第一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

興國縣革命舊址

(三)「反圍剿」鬥爭當中的戰士

在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勝利之後,楊道明被任命為賀嶺鄉的少共書記,帶領群眾繼續開展革命工作。與此同時,第一次「圍剿」的失敗,並沒有磋傷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的野心,蔣介石下令要調集20萬兵力前來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兵力的大量增加,也就意味著「反圍剿」鬥爭的難度系數不斷增加,中共中央為此次戰役做了充分準備。

這一次為前線部隊作後援支持的任務,對於楊道明所在地區來說,仍然是重中之重。運送傷員、搶送物資、轉送槍支,所有任務都落在了楊道明帶領群眾身上的扁擔上。倘若白天有飛機轟炸,楊道明就帶領著大家堅持夜晚行動:從第二次「反圍剿」開始,到第二次「反圍剿」鬥爭結束,每一天晚上,楊道明都帶領著大家背著擔子往返20多裏地。一開始大家總是堅持不下去,覺得太艱難了,是楊道明一直鼓勵大家,才堅持到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群眾支援前線

阻止群眾支援「反圍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戰場之上瞬息萬變,所以今天挑過去的物資,明天就有可能又要挑走。為了晚上能幹活,大家停止了白天的一切活動,包括糧食的收割和栽種,偶爾遇到有些群眾不願意配合工作,楊道明就要一個一個地去做思想工作。

楊道明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裏,1932年楊道明順利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當選為了永豐區蘇維埃政府主席。戰爭年代,條件艱苦,即使是幹部也沒有辦法保證每天的供給,區秘書長沒有上任,楊道明就既當主席又當秘書長,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經常要通宵工作。

這樣的重壓之下,楊道明的身體有時也會撐不住,可一想到當初自己的家人,被國民黨迫害的慘狀,他就不能控制自己心中的怒火,暗暗發誓,無論如何都要將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好,一旦有戰爭,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群眾一起支援前線。

(四)閩贛省的革命往事

1934年,為了保障閩贛蘇區「反圍剿」鬥爭的順利進行,中共中央決定任命楊道明為閩贛蘇區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這一年的楊道明剛剛25歲。

在剛接到上級通知的時候,楊道明心裏萬分抗拒,倒不是覺得職位有什麽不好,他只是覺得自己還是太年輕,參加革命的時間也不過只有四五年,遠遠沒有那麽充足的鬥爭經驗,能力尚不足以匹配這麽重要的職位,因此楊道明幾次三番地想要跟組織辭掉這項工作。

這麽多年來,楊道明在工作上的辛苦付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不論是幾次「反圍剿」當中的兢兢業業,還是日常工作當中的勤勤懇懇,楊道明都絕對匹配得上這個職位。

為了能夠讓楊道明踏踏實實地接受這個任務,時任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找了楊道明談話,就連毛澤東也親自找了楊道明談話,希望他能明白當前的革命形勢,勇於承擔起閩贛省革命的重任。面對中央領導對於自己工作的萬分肯定,楊道明心中十分感動,他下定決定一定要做好這份工作。

閩贛省革命舊址

閩贛省省委的工作所在地是寧化縣,當時寧化縣城非常破舊和貧窮,有一條河流從城中穿過,河上的拱橋就算是城中重要的交通要道了。從橋上走過去,不遠處就有幾座大民房,除了閩贛省省保衛局在一座古塔旁,剩下的機關單位都集中在這裏。

從興國縣到寧化縣,即使是當時的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也只有兩個警衛員和一個挑夫外加一匹馬的裝備。到了寧化縣後,楊道明顧不得自己的生活安排,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當中,只是他沒想到,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邊。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紅軍主力部隊開始了長征,閩贛蘇區只剩下了十七和十八兩個團留守。1934年,國民黨集結了一個師的兵力前來「圍剿」閩贛蘇區,可當時的武器裝備包括人力,都為了支援長征帶走了,原本就武力和國民黨軍隊拼裝備和人數的紅軍,更是處在了下風。

楊道明

眼看著敵人一步步瀕臨城下,閩贛省委經過細致的討論,決定由楊道明率領機關人員和軍區傷病員迅速撤離,另一方面征集各路力量和敵人進行殊死搏鬥,為楊道明所帶領的隊伍撤離爭取時間。然後軍區當中有一些人始終堅持「妥協派」的思想,以保存實力的名義,堅決不打硬仗,結果便導致敵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輕易攻占了三所城池。

因為戰局不利,楊道明領導的隊伍在打了幾個小勝仗後,也依舊處在被動局面裏,損失巨大,並且絕大時間裏都是在挨打。

(五)生死逃亡路上的叛徒

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形勢越來越嚴峻,楊道明的隊伍不僅僅面臨著「外患」,還有「內憂」。省軍區司令員宋清泉、政治部主任彭祜和參謀長徐江漢等省軍區領導人,沆瀣一氣,憑借自己手中掌握的閩贛省領導機關和武裝部隊的實力,不斷排擠省委和省蘇維埃領導,造成了「槍指揮黨」的錯誤局面。

國民黨部隊

宋清泉等人不顧中央指示,既不堅持在閩贛革命根據地堅持鬥爭,又不願意前往閩西、閩北等革命根據地,反而是堅持在敵人力量比較集中的閩中地區不斷流動。因為宋清泉等人的錯誤領導,部隊不斷受挫。到了1935年五月初,好不容易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攻,撤到了附近的紫山上,國民黨軍隊又窮追不舍地圍攻上來了。

山上糧食少,補給幾乎沒有,山下的國民黨軍隊圍了一層又一層。看著這樣緊張的局勢,一直利用權力阻礙楊道明領導的宋清泉等人,已經不對革命抱有任何希望,反而萌生出來了投降的念頭。因為知道楊道明和國民黨之間的深仇大恨,宋清泉三人知道楊道明絕不會選擇投降這條道路,因此所有關於投降的謀劃都是秘密進行的,沒有透露給其他人。

只是,特務上山和宋清泉、彭祜、徐江漢等人密談的事情,還是被楊道明發現了,楊道明察覺出來事情的異樣,連忙向省委書記鐘循仁打報告。楊道明接發彭祜,彭祜自知心虛,在回答楊道明的問題時,怎麽都沒底氣,只是狡辯說是應付一下,沒有詳談。鐘循仁一邊下達部隊向山頂轉移的命令,一邊召集宋清泉、彭祜和徐江漢等人進行會議,對他們這種錯誤的行為進行了嚴肅批評和教育。

因為考慮到這三個人在軍中的威望非常高,在沒有任何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楊道明和鐘循仁實在沒有辦法輕易處置了他們,只能將省委工作團和他們領導的部隊隔絕開來,防止工作團中也有人思想受到影響。

鐘循仁

5月8日,天剛蒙蒙亮,楊道明就預感到有事要發生,趕忙跑出露營地去看,結果發現宋清泉、徐江漢和彭祜等人已經將部隊帶走投敵了。

工作團加上所有的傷病員一共才四五十個人,剩下的都不是戰鬥主力。楊道明和鐘循仁預料到,一定會有國民黨的部隊前來圍攻他們,於是決定就地隱藏,誰知還沒等隱藏完畢,國民黨保安團的人就將他們團團圍住。一場激戰之後,20余名同誌命喪現場,還有十多個人被逮捕,只有楊道明、鐘循仁等率先隱蔽好的九人幸存下來。

楊道明九人在大山當中漫無目的地走著,他們始終堅持著要革命的想法,誰也不知道能夠去哪裏,也不知道還要在這深山老林裏待多久才能突圍出去。長時間的忍饑挨餓讓大家都受不住了,為了能夠活下去,大家都在商議著要回老家去。

鐘循仁和楊道明都是家鄉贛東那邊有名的「赤匪」,自己回去之後肯定是會被認出來的,一旦落入了國民黨的手中,那絕對不會有什麽好下場。因此鐘循仁在考慮了一番之後,決定讓另外的人離開,自己和楊道明留下來。

奔向戰場的官兵

(五)走投無路入寺廟

在其他人離開之後,楊道明和鐘循仁商量下一步的動作,兩人在3月初時就和組織失去了聯系,既不知道長征隊伍在哪裏,也不知道中央分局現在何處。紫山之中環境潮濕,加上楊道明當時正在患肺病,所以這裏也沒有辦法久留。

思來想去,二人決定先往外走,看看能有什麽收獲。為了避免敵人的追擊,楊道明化名為謝長生,鐘循仁化名為黃家法,向永泰西邊走去。

楊道明和鐘循仁都不會福建地區的方言,越往西走越是很難和人溝通,更不要說打聽到組織的訊息。再加上楊道明的身體每況愈下,肺病也越來越嚴重,為了能找到一個休息的地方,他們就去了附近的一座名為「九座寺」的寺廟,準備借住一段時間。

寺廟當中的妙智法師十分仁慈,本想收留他們,可是一聽到他們的身份和來歷,就擔心寺裏面往來人員太多,暴露了身份。出家人已慈悲為懷,妙智法師深覺這樣不妥,與其讓他們在這裏冒著被人發現的危險,倒不如讓他們去往別處。

憑著妙智法師的指引,楊道明和鐘循仁兩人前往了暗亭寺的道路。暗亭寺的住持是品香法師,品香法師在看到楊道明和鐘循仁的時候,察覺到了他們並不像是尋常人,總覺得他們不是真心想要皈依佛門,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肯收下他們。是楊道明和鐘循仁再三懇求,最終才得以在寺廟當中住下。

兩個月後,因為楊道明和鐘循仁在寺內表現得十分虔誠,品香法師覺得考驗過了他們的人品和信念,決定為他們剃度。就這樣,楊道明和鐘循仁成為了出家人,一個法號馨揚,一個法號妙圓。

楊道明後來的全家福

(六)「犧牲」後的艱難歲月

當年彭祜等人為了向國民黨邀功,在知道楊道明等九人逃脫的情況後,仍然向國民黨匯報說,全部「幹掉」了閩贛省委工作團的成員。而這一份訊息後來也傳到了留守在蘇區的陳毅、項英等人那裏,因為當時訊息的傳遞十分困難,幾番考證下來,大家真的以為楊道明和鐘循仁犧牲了。甚至建國後的烈士名單裏,還有他們二人的名字。

包括陶鑄在聽到歸隊的成員說楊道明和鐘循仁沒有死,或許是到了暗亭寺當和尚之後,也曾派人前去尋找。只是剛巧當時楊道明因肺病外出看病,寺廟裏的人不知道前來尋找楊道明二人的人到底是敵是友,只能回答他們寺裏並沒有這兩個人。

等到楊道明回來的時候,聽說此事,不禁感嘆造化弄人,這一次的失之交臂,或許錯過這次機會,再也無法和組織聯系上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楊道明和鐘循仁也曾想過給黨組織寫一封信,講一講自己這些年來的遭遇,再見一見自己曾經的戰友。

可是一想到曾經的閩贛省革命失敗,這麽多年兩個人都是常伴青燈古佛,再也沒有為革命出過什麽力,如今說出自己的遭遇,仿佛是坐享革命成果。一想到這裏,楊道明和鐘循仁就覺得自己分外愧對黨和人民,決定再不向任何人提及此事。

已經成為馨揚法師的楊道明

面對一個嶄新的中國,楊道明和鐘循仁是開心的,新中國的成立代表著他們曾經選擇和堅持的事業是對的,只是陰差陽錯,自己再也沒有辦法走回當初的道路上。為了能夠繼續支援國家的建設,楊道明和鐘循仁總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周圍的窮人,支持國家的建設,以此來慰藉自己曾堅持的信仰。

1981年4月,鐘循仁因病去世,在鐘循仁最後的時光裏,陪伴在他身邊的仍然只有楊道明。人在彌留之際,總是分外想念家人,楊道明幾次勸說想讓鐘循仁找一找家人,見他們最後一面,可是鐘循仁始終沒有同意,就這樣帶著對家人的思念閉上了眼。

鐘循仁在去世之前一再囑咐楊道明,不用尋找自己的家人,死後也不用他們前來悼念,只希望這些塵緣往事能隨著他的去世就此塵封。在鐘循仁的心裏,自己始終是一個沒有將革命堅持到底的人,已經沒有辦法再去面對昔日的戰友。

楊道明在特殊時期,曾經給自己還俗的二哥寫過信,來證明自己的身份,所以政府和曾經的戰友、部下其實是知道楊道明的所在,因此曾幾次三番邀請他回來參與新中國的建設工作,只是楊道明因為心裏的愧疚,沒有還俗。

撥亂反正以後,組織上安排了楊道明擔任省政協委員、省佛教協會會長、顧問,永泰縣政協常委以及縣佛教協會會長等職務。因為自己身份的公開和組織的信任,楊道明為當地的佛教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還憑借自己的力量促成了多項公益事業。

楊道明始終牢記著鐘循仁的囑托,只是一想到百年之後,這段塵封的往事就再也沒人知曉,這對於從戰火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鐘循仁來說,十分不公平。思前想後,在鐘循仁去世七年之後,楊道明最終選擇向組織坦白鐘循仁的身世。

在得知楊道明的經歷後,當真正聽到了關於這兩位革命前輩的故事時,大家心中只有滿滿的敬佩,敬佩他們能夠在艱苦歲月不改初心,能夠在和平年代不圖功勛,只為了黨和人民。

1999年,一輩子始終心系黨和人民的楊道明,在永泰縣長慶鎮能仁寺與世長辭。或許對於信奉佛教的他們來說,自己終於有機會再見一見親人和那些過往的戰友,可以放下所有的芥蒂,平靜地審視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