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崖山海戰直接關系到南宋的存亡

2024-04-11歷史

崖山海戰直接關系到南宋的存亡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裏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等,是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參戰雙方兵力:宋朝官兵及民眾約二十余萬人(因宋朝是募兵制,家屬隨行,真正軍人應為幾萬人),戰船一千余艘;元軍約二萬人(不計海員),其中蒙古軍一千人,戰船四百艘。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見無法突圍,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蹈海殉國。

宋度宗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蒙古國改國號為元,次年,分水陸兩路南下攻打南宋。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南宋朝廷求和不成,於是,五歲的宋恭帝在太皇太後謝氏的帶領下投降了。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

不久,剛滿七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後,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鬥爭。

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耿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耿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

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途中遇到台風,帝舟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而不返,最後,陳宜中逃到暹羅(今泰國),且死在那裏。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七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的護衛下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不久﹐當時在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因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元將張弘範的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南宋在陸上的抗元勢力覆滅了。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在崖山的據點形成三麵包圍之勢。

面對巨大壓力,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了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只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軍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幹糧十余日,因飲海水使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外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張弘範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次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部,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張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隔一裏之遙,並以奏樂為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恒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松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和蘇劉義余部帶領預先準備的十余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殉國,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

崖門海戰一天後,即二月七日早晨,十余萬具屍體飄浮海面,這一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悲壯節烈的場面,能不讓人淚流滿面,感慨唏噓?!

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後(楊淑妃)的名義,再找宋室趙氏後人,以圖後舉;但楊太後在聽聞宋少帝趙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今廣東陽江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起來;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只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範,張弘範確認這小兒就是趙昺,即派人尋回。然而,趙昺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了廣東深圳赤灣村裏,至今仍存。

崖山海戰之後,意味著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同時,也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之深遠,延續至今。因為,之後的明、清文明形態,跟之前的唐、宋文明形態大不相同。

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正是因為宋朝嘗試放棄集權農業帝國的形態,所以才會在軍事上持續弱勢。在冷兵器時代的東亞季風區,集權農業帝國或許是文明延續的最優選擇。

宋朝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也有人認為,這場海戰的失敗,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隕落,也因此才有「崖山之後無中華」的這一說法。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