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春秋第一權臣:鄭國大夫祭仲,經五君立四君卻善終

2024-07-21歷史

這裏介紹春秋最出名的權臣,他稱第二,別人不敢稱第一,那就是鄭國大夫祭(音zhai)仲,當前知道的人不多,在春秋初期卻聲名顯赫,權傾朝野,鄭國不大,在春秋大國中吊車尾,然而大夫祭仲牛就牛在,從政半個多世紀,先後輔佐鄭國五位國君,直接立四個國君,說立就立,說廢就廢,連當時國君也得禮讓三分,稱之為春秋第一權臣一點不為過,最後卻善終,令人稱奇,說明一下,祭仲這個「祭」字絕大部份人會讀錯,讀zhai不讀ji,鄭州有個地名叫祭(音zha)城,原祭城鎮,現祭城辦事處,與祭姓相關,只是讀音讀轉了。

鄭州祭城路

一、初露崢嶸

下面就介紹下牛人祭仲,

姓名:祭( 音zhài)仲,又名祭足

性別:男

職務:鄭國大夫

生卒年:出生不詳,卒於公元前682年

大事記:輔佐五個國君,立四個國君

鄭國經開國三公(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奮發圖強,特別是在鄭莊公姬寤生任上,鄭國率先崛起,成為春秋三小霸之首,祭仲當時在鄭莊公手下任大夫,然而輝煌總是短暫的,鄭國在鄭莊公死後陷入內亂,迅速衰落,就如天上的流星一樣,一閃而過,根源就在於鄭國公子之亂。

鄭氏三公

鄭莊公有十多位兒子,其中四位:忽,突,亹、嬰,這四個人都當了國君,並且都是祭仲所立。

鄭莊公元年,封弟弟共叔段於京城時,祭仲就提出明確反對意見,後鄭莊公與弟弟段發生戰爭,【左傳】開篇六個字即鄭伯克段於鄢,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

鄭莊公割周天子的莊稼時,就是祭仲帶的兵。鄭莊公每次打仗,祭仲總是作為主力,隨鄭莊公左右。

齊國齊僖公向鄭國太子姬忽提親時,太子忽拒絕,稱齊大非偶,齊大非偶成語來自於此。

祭仲勸太子忽:「國君有很多寵愛的姬妾,太子沒有大國的援助將不得繼立,三位公子都有可能作國君(三公子即太子忽、公子突、公子亹)。」歷史準確地驗證了這一點,可惜太子忽沒有聽從。如果姬忽能夠預知以後的局勢,估計立馬就答應了,

祭仲在鄭莊公手下任大夫,可稱得上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為鄭國崛起立下汗馬功勞,這時期祭仲在鄭莊公手下可以稱之為能臣。

春秋三小霸:鄭莊公

二、兩立國君

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夏天,鄭莊公去世,祭仲擁立公子忽即位,是為鄭昭公。

宋莊公得知祭仲擁立鄭昭公後,就派人引誘祭仲來到後抓起來,威脅說:「如果不擁立公子突,就殺死你。」同時抓住公子突,借以索取財物,公子突的母親是宋國雍氏之女,公子突有二分之一的宋國血統,自然與宋國更容易建立親密關系。

祭仲被迫答應宋國的要求,並與宋國訂立盟約,讓公子突回國即位。九月十三日,鄭昭公聽到祭仲因宋國的緣故要立其弟公子突,於是出逃到衛國。九月二十五日,公子突回到鄭國即位,是為鄭厲公。

可見祭仲在鄭國權力之大,立國君,廢國君只是一念之間。

鄭厲公因祭仲專擅國家大權,想除掉他。鄭厲公四年(697年),和祭仲的女婿雍糾密謀好,準備在郊外宴請祭仲,然後趁機殺死祭仲。

雍糾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兒雍姬。女兒不知道怎麽辦,一個是父親,一個是丈夫。就回家問她的媽媽。

真是一個笨丈夫和傻女兒,天生一對。雍糾真笨,殺嶽父,告訴老婆不是找死嗎?雍糾的老婆也是,萬事不決回家問媽,肯定選讓女婿死而不是老公死。呵呵!

雍姬說:「父親與丈夫哪一個更親近?」母親說:「任何男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父親卻只有一個,怎麽能夠相比呢?」,這就是「人盡可夫」的來源,是祭仲老婆的名言,多有哲理的話,但現在形容生活不檢點的女子,一下把這個成語品位拉低了。

於是雍姬就告訴父親祭仲說:「雍氏不在他家裏而在郊外宴請您,我懷疑此事,所以告訴您。」祭仲於是殺死雍糾,陳屍示眾。

鄭厲公拿祭仲沒辦法,於是裝載雍糾的屍體逃離鄭國,說:「大事和婦女商量,死得活該。」

凡大事不能和老婆商量,特別是對娘家不利的事,雍糾的下場說明一切。

祭仲於是又迎回鄭昭公,六月二十二日,鄭昭公回到鄭國重新即位。

祭仲又立鄭昭公,啥事都沒有,依照我們的脾氣,早一刀把祭仲砍了,但是祭仲官照當,飯照吃、酒照喝,可見祭仲的權勢之大,氣焰滔天,擁廢輕而易舉,先立哥哥後立弟,弟欲廢仲又立哥,兩任國君任拿捏,官照當來酒照喝。

三、又兩立國君

鄭昭公姬忽當太子時,憎恨卿士高渠彌,曾向鄭莊公建議不讓高渠彌擔任卿,鄭莊公沒有聽。

鄭昭公即位後,高渠彌一直擔心鄭昭公會殺害自己。鄭昭公二年(前695年)十月二十二日,高渠彌陪同鄭昭公外出打獵時,趁機在野外射殺鄭昭公。

又一個權臣,鄭昭公估計都要哭了,爹呀,你給我留的什麽班底呀?看到這裏,我理解了為什麽開國皇帝要大殺功臣,開國皇帝會鎮住,二世祖可鎮不住,鄭莊公估計也沒想到,他在世時征戰四方的大將都成為鄭國的罪人。

國君不好當的,有能力你會降得住,沒能力小命立馬玩完,春秋時的多少國君吃了這個虧。

鄭昭公死後,祭仲與高渠彌不敢迎接鄭厲公復位,而是改立鄭昭公之弟公子亹為君,因沒有謚號,史稱鄭子亹。

子亹元年(前694)七月,齊襄公在首止會合諸侯,祭仲知道齊襄公不懷好意,請求子亹不要去,子亹說:「齊國強大,厲公又住在櫟,假使我不去,齊就會率領諸侯攻打我,並讓厲公回到國都。我不如前往,去了為什麽一定受辱呢,而且,又為何一定落到象你所設想的那步田地呢!」鄭子亹不聽勸阻,和高渠彌一起赴會,子亹被齊襄公設下伏兵殺死,高渠彌逃回了鄭國(左傳記載高渠彌被車裂),祭仲又立子亹的弟弟公子嬰為國君,是稱鄭子嬰。祭仲知道危險勸阻國君,國君沒有聽,但祭仲自己「稱疾不行」,可見其眼界不一般。

鄭子十二年(前682),鄭國祭仲去世,一代權臣落下帷幕。但令祭仲想不到的是,兩年後,被自己驅逐一直流落在外的鄭厲公重新復位,並因勤王有功,周惠王將虎牢以東土地賜給鄭國,鄭國由此復興。

四、一代權臣

祭仲作為鄭國權臣,輔佐鄭莊公東征西戰,四處討伐,立下了赫赫戰功,鄭國在諸多強國中能率先稱霸,祭仲立下了汗馬功勞,自己也得到了應有地位,從其四立國君可看出說一不二,權傾朝野,無人可比。

鄭莊公去世後,祭仲作為鄭國權臣,應輔佐新君發奮圖強,可在利益面前,貪生怕死,憑其實力,完全可以權變,而不是廢立國君如走馬燈一樣,國君薨時立鄭昭公,被宋國逼迫時立鄭厲公,鄭厲公被其驅逐又立鄭昭公,鄭昭公被大臣殺害,祭仲沒有為國君報仇,而是和逆臣合作迎立新君。從擁立鄭厲公這一刻起,祭仲就完成了權臣的蛻變,讓自己利益最大化是權臣的最終目的。

子亹死後又立鄭子嬰,反反復復,一手造成鄭國內亂,雖然祭仲不是國君,但鄭國迅速衰敗其負有責任。

祭仲深受鄭莊公的信任,成為鄭國重臣。從政半個多世紀,輔五君立四君,成為可以隨意廢立國君的權臣,在鄭國政局中舉足輕重,是國家事實上的頂梁柱。在其死後,齊桓公的大臣認為「祭仲已死,鄭國無人」,從總體上來講,祭仲能力超群,權傾朝野,五朝元老,權謀非凡,功過還是任人評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