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性與死亡恐懼:蛇的中國史

2024-07-24歷史

喝得醉醺醺的 劉季 和小弟們走在路上,前面的小弟突然回頭對他說,老大,有條大白蛇擋路,咱們往回走吧。

劉季借著酒勁,拔劍上前,說:「壯士行路,有何畏懼!」說罷,一劍將蛇斬成兩段,大蛇即死,道路暢通。劉季往前走了幾裏路,若無其事地在道旁倒頭就睡。

半夜,有人經過劉季斬蛇之處,看到一個老嫗在哭,便好奇地詢問她為何而哭。

老婦人說,我兒子是白帝之子,化作大蛇當道,今日被赤帝之子斬殺,我才在此哭泣。於是,劉季斬白蛇的事跡火速傳開,登上本地「熱搜」,吸引了不少「粉絲」。

劉季,即漢高祖劉邦。 高祖斬白蛇 ,是其早年廣為流傳的神異故事之一,目的是加強劉邦的權威,為起兵積聚力量。

這個故事有一些值得推敲的細節。比如說,劉邦殺的這條大蛇,身軀龐大到足以擋住道路,應該是某種蟒蛇;深夜啼哭的神秘老嫗聲稱此蛇是白帝之子,此處的「白帝」為上古君王稱號,一說指代少昊,赤帝之子殺白帝之子,有天命更替的意思。

白蛇、帝王和天命共同構建的神秘主義,讓劉邦在父老鄉親眼中變得非同尋常。

那麽,劉邦為什麽偏偏選擇用斬蛇來打造人設,而不是上山打老虎?這就不得不提,中國古代蛇文化的影響。 歷史上,先民對蛇的原始恐懼,催生了獨特的蛇文化,很多耳熟能詳的故事與之相關。

巴陵廣場後羿斬巴蛇像。圖源:攝圖網

01

蛇目動物,起源於約1.18億年前的早白堊紀,那是一個爬行動物輝煌鼎盛的時代。隨著恐龍滅絕,爬行動物盛極而衰,有鱗無肢的蛇卻作為幸存者,在各個大陸中蜿蜒爬行著尋覓合適的棲息地,歷經一次次蛻皮,一次次冬眠,不斷繁衍生息,種類日益繁多。

當人類的祖先經過直立行走、制造工具、采集狩獵,乃至發展農業、發明文字,開辟出一片天地時,蛇已是這片土地上年代久遠的居民。

所以, 早在遙遠的蒙昧時代,先民就喚醒了對蛇的恐懼。

身軀龐大的蟒蛇,棲居於叢林中,體長可長至數米,可以吞食遠比自己大的獵物,在生產工具落後的時代,人類往往不敢與之纏鬥,只能避而遠之。正因如此,斬蛇的劉邦才能被當作勇士傳頌,與劉邦斬白蛇類似的故事,還有【搜神記】中的李寄斬蛇、唐代南詔國的段赤城斬蛇。

具有毒腺和毒牙的毒蛇,在人的腳下神出鬼沒,多少在野外勞作、探索的先民不幸死於蛇毒之下,面對毒蛇咬傷,古人沒有解藥,只能無助地說:「蝮蛇螯手,壯士解其腕。」故此,蛇被列為「五毒」之一。

古代,人們缺少現代醫學的治療條件,飽受蛇之害,對蛇充滿恐懼,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但正如哲學家佛洛伊德所說: 「崇拜是由禁忌轉化來的。」 古人對蛇的敬畏,發展成一種特殊的蛇崇拜,典型案例就是伏羲與女媧的傳說。

02

伏羲 為上古三皇之一,相傳,其母華胥氏路過雷澤,踩到巨人腳印,有感而孕,生下伏羲。伏羲成年後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創立八卦,教民結繩,改革嫁娶之禮,為華夏民族做出種種貢獻。

女媧 也是傳說中的華夏人文始祖之一,有「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等故事。民族學和民俗學的專家認為,以女媧為代表的原始宗教神話,並非純粹杜撰,其中含有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影子。

按照【三家註史記·三皇本紀】等典籍中的記載,伏羲和女媧既是兄妹,也是夫妻,他們一同孕育了華夏民族。這也符合母系氏族社會裏,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後代的特點。

伏羲、女媧的故事,與蛇崇拜有什麽關系呢?

中國的古典文獻和出土文物都證明,神話中伏羲、女媧的形象為人首蛇身。

【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紀】載: 「太昊帝庖犧氏 (即伏羲) ,風姓也,蛇身人首。」「女媧氏,亦風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

【文選】載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雲: 「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晉代郭璞註【山海經·大荒西經】曰: 「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河南、山東等地的漢代磚墓畫,以及新疆出土的絹畫等文物中,皆有伏羲女媧圖,一般是 伏羲在左,手執曲尺,女媧在右,手執康伯斯,二者皆人首蛇身,交尾而立。

伏羲女媧圖。圖源:網路

在古代,伏羲、女媧是備受崇敬的神話人物,古人卻將他們與蛇聯系在一起,這大概與上古時期有些部落的圖騰崇拜有關。學者範立舟認為,這種「伏羲、女媧形象的出現和流行,是中國古代供奉的蛇圖騰的變形」。

古人害怕蛇,久之則生敬畏心,乃奉為圖騰。到了漢代,伏羲女媧信仰不僅流行於民間,也備受上層人士推崇,漢代王公貴族的墓葬中,有大量伏羲女媧圖的文物出土。

還有學者認為,伏羲、女媧的人首蛇身形象,也體現了古老的生殖崇拜。古人發現,蛇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於是將子孫繁衍的願望寄托於對蛇的崇拜中,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正是古代生殖崇拜的標誌之一。

東漢的【風俗通義】記載: 「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

這便是後世廣為流傳的女媧造人的故事。【風俗通義】將女媧生活的年代上推到了天地初開的時候,那時,女媧見地上沒有人類,感到寂寞,便將黃土捏聚成團,創造人類,但隨著要捏的小人越來越多,工作量越來越大,女媧忙不過來,就將繩子拋入泥中,隨手一甩,變成一個個小人,有的小泥人生在富貴家,有的則生於貧賤。

【風俗通義】由東漢人所著,但更早的文獻表明,遠在先秦時,女媧造人的故事便已成型。如屈原在【天問】中寫道: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其大意是,人都是由女媧創造,那女媧又是誰創造的呢?漢代王逸為這一句作註時,特別註明:「女媧人頭蛇身。」

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蛇身女神像,有學者認為是女媧像。圖源:網路

如今,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究竟始於何時,已經難以考證。聞一多先生曾對此進行研究,並推斷,早在伏羲女媧半人半蛇的影像信仰形成之前,必有一個全蛇信仰的時期。

古代蛇文化中,不乏天馬行空的想象。

神秘莫測的【山海經】中,處處都有蛇文化的象征:九首人面、蛇身面青的相柳;能吃掉大象,三年後才吐出象骨的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的酸與;獸首蛇身的琴蟲;赤首白身,其音如牛的朋蛇……最神奇的,當屬【大荒北經】中的燭九陰,這是一條赤色的巨蛇,它不食不寢不息,終日在雲端迎接風雨,它睜開眼的時候就是白天,閉上眼睛的時候,就是黑夜。

【山海經】中的燭九陰。圖源:網路

03

但古人對蛇的主要情感,依然是深入骨髓的恐懼。 在古代,蛇是死亡的象征。

春秋時期,年少的楚人 孫叔敖 外出遊玩,遇到一條長著兩個腦袋的怪蛇。孫叔敖心裏估計琢磨著,這下慘了。據說,平常人見了這種怪蛇,就會有殺身之禍。

但孫叔敖怕歸怕,仍不忘為他人著想,自己看到怪蛇慘遭橫禍也就算了,總不能讓後來的人也這麽倒黴吧。這麽想著,孫叔敖趕緊拿起石頭,對準蛇一陣亂砸,把蛇打死後埋了起來。

回到家,孫叔敖哭了起來,和母親講起這段經歷。孫母卻說,我聽說暗中助人的人一定會有善報,你不會就這麽死掉的。於是,象征死亡的怪蛇不再纏繞孫叔敖的內心。孫叔敖長大後,成為楚國令尹,深得民心,「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蛇帶來的恐懼,滲透進古人的生活中。【後漢書】記載,東漢末年的經學家 鄭玄 晚年做了一個噩夢,夢見孔子對他說:「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此前,王充的【論衡】已有十二生肖的詳細記載,其中,「巳,火也,其禽蛇也」,故孔子在夢裏對鄭玄說的是,今年龍年,明年蛇年,乍一聽不知所雲。

漢代讖緯之說盛行,鄭玄醒來後,便以讖推之,算出「蛇」所象征的,是死亡,自知命不久矣。不久後,74歲的鄭玄卷入曹操和袁紹的官渡大戰,袁紹為了爭取士人支持,強迫鄭玄隨軍,鄭玄只好抱病而行,一路上顛沛流離,不久後便病重去世,臨死之前,他還在註釋【周易】。

蛇就這樣荒誕地和死亡聯系在一起,古人有所謂 「蛇年之厄」 ,用來隱喻死亡。

【搜神記】【後漢書】等古籍,記載東漢名醫 華佗 治病的故事時,也有「人體出蛇」的奇異說法。

【後漢書】載,華佗有一次在路邊遇到一個病人患有「咽塞」之癥,即喉嚨梗塞,呼吸不暢,華佗便給他開了藥。那人服用藥後,竟「立吐一蛇」,病好了後,就將蛇懸掛於車上,在路邊等待華佗,想要感謝其恩情。

此時,華佗的小兒子遇到這名患者,見蛇懸車上,就說車上有此物,必定是見過我父親了,於是請他到家中。客人一進門,就看到北面的墻壁上懸掛著十多條蛇,這才知道華佗的醫術高明。

誌怪小說集【搜神記】中的故事則更加離奇,說華佗曾為河內太守之女醫治其左膝上一處患了七八年的毒瘡,有像蛇一樣的東西從瘡中冒出來,便以鐵椎橫貫蛇頭,取出了一條長三尺許的「蛇」。

人體中當然不會有蛇的存在。此處的「蛇」,比喻疾病因由,將其排出體外,病情就得到控制,古人對很多病因並沒有科學的認識,於是在記載時以「蛇」來代替,這也說明了古人對「蛇厄」的畏懼。

蛇。圖源:攝圖網

04

古人對蛇的恐懼,還源於性恐懼。

前文說到,伏羲、女媧的人首蛇身形象有生殖崇拜的象征,但到唐宋以後,隨著各種宗教信仰的活躍,原始的伏羲、女媧崇拜逐漸衰落。這一時期,蛇變成了迷惑人的妖異。

宋代洪邁【夷堅誌】載: 「蛇最能為妖,化形魅人,傳記多載。」 洪邁在書中收錄了多宗蛇纏繞婦女,行淫亂之事的事件。

若以現代人的視角來看,這可能是從蟒蛇捕食的習慣演變而來,蟒蛇在捕殺比自己身體大的獵物時,一般會狠狠地纏住對方,並測量獵物的大小,以便吞食。但在古人眼裏,竟成了蛇在調戲婦女。

這一時期,關於蛇的桃色故事充滿了恐怖的色彩。

唐宋時的誌怪故事 【李黃】 ,被認為是【白蛇傳】的源頭之一。在這個故事中,蛇化作女性的形象,利用美色殘害男性。

故事中的李黃,在路上遇到一名姿色貌美的白衣婦人,她剛為其夫守喪完畢。

用網上的話說,李黃頗有「魏武遺風」,色膽包天地追求婦人。白衣婦人對李黃說,她家中還欠著三十千錢的債,只要李黃願意出這個錢,她願追隨左右。

李黃是個官二代,三十千錢自然不在話下,將錢取來後,便與婦人飲酒作樂,三日後才回家。一回到家,李黃身體就不太對勁,感覺自己快要被融化了,沒過多久,全身竟化為血水,「唯有頭存」。家仆趕到那白衣婦人的居所,卻只見一處空園,院中只有一棵皂莢樹,當地人傳言,常有大白蛇棲於樹下,這才知道,李黃是被蛇妖所害。

在這個故事中,美女蛇妖蘊含著古人對蛇的恐懼,以及對性的約束。

即便是在明清時期的 【白蛇傳】 中,蛇妖與人的愛情一開始也不被世俗接受。明代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中,白蛇化身的白娘子愛上了許宣 (許仙) ,卻因蛇妖的身份被識破,被禪師收於缽盂之內,砌成一塔。

這個版本的許宣的表現可謂令人寒心,他見娘子被鎮雷峰塔後,不是設法營救,而是四處化緣,將寶塔加蓋成七層,可見其只是一個迂腐男性形象,經不住色誘,被戳穿真相後又對白蛇落井下石。這實際上迎合了世人對蛇的極度恐懼。

後來,【白蛇傳】經過改編,白蛇與許宣的感情有了更細膩的刻畫,二者變得忠貞不渝,才演變成現在廣為接受的反抗壓迫、歌頌愛情的故事。由此可見,蛇所象征的性恐懼,曾深刻影響文學故事的敘述。

【白蛇傳】的故事經過了多次改編。圖源:影視劇照

05

千百年來,在蛇文化的漫長演變歷程中,古人一邊保持著對蛇的敬畏,一邊不斷克服對蛇的恐懼,尤其是在發現蛇的妙用之後,更是鼓足勇氣,向蛇發起挑戰。

中國人較早開始研究蛇的藥用價值,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綱目】,都有以蛇入藥的記載,蛇膽、蛇肉、蛇血、蛇皮、蛇骨、蛇油等,各有其作用。如今,中國南方的部份地區,還保留著食用蛇肉的習慣。而在現代醫學中,蛇吐的毒液可制成抗毒的血清註射劑。

早在唐代,朝廷便規定產蛇的地方上貢,將蛇用於醫藥。

[宋]【富貴花貍圖】,一條小蛇藏於花叢中。圖源:網路

唐代文學家 柳宗元 被貶永州 (在今湖南) 時,曾目睹當地捕蛇者的遭遇。當時,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黑白相間的毒蛇,人只要被它咬傷,就無力回天,但是如果將它捉住,風幹後做成藥餌,就可以用來治病。朝廷規定每年征收兩次蛇,捕蛇者可以免除賦稅,永州人爭著去幹這個差事。

有個姓蔣的捕蛇者遇到柳宗元,跟他聊起往事。捕蛇者說,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父親也是,我已經是家裏第三代捕蛇人了,幹這件差事十二年,也好幾次險些喪命。

柳宗元見他神色淒涼,很是憐憫,就對捕蛇者說:「你怨恨這件差事嗎?我可以告訴管這件事的官吏,讓他們更換你的工作,恢復你的租賦,你看怎麽樣?」

捕蛇者聽後更加悲傷,說:「大人想要可憐我嗎?可是您哪裏知道,我做這件事的不幸,還遠遠比不上恢復租賦的不幸啊!」

接著,蔣姓捕蛇者告訴柳宗元,此地原來還有多戶鄉鄰,他們都是靠耕田為生,為了交昂貴的租賦,只能拿出地裏所有的糧食,交上家裏所有的收入,結果,每天擔驚受怕,忍饑挨餓。現在住在這裏的農戶所剩無幾,不是凍餓死了,就是遷徙走了,而捕蛇者每年只需要冒兩次生命危險去捉蛇,哪怕是因捕蛇而死,也比那些餓死的鄉鄰活得久。

柳宗元聽完捕蛇者的講述,感嘆道,橫征暴斂的毒害,竟然比毒蛇更加兇猛,不禁想起孔子的那句話:「苛政猛於虎也。」

原來,人比蛇更可怕。

參考文獻:

袁珂校註:【山海經校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

[晉]幹寶:【搜神記】,中華書局,2022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

[宋]洪邁:【夷堅誌】,中華書局,2006

聞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史誌誠:【毒物簡史】,科學出版社,2012

吳傑華:【自然的恐懼:中國古代的人與蛇】,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

範立舟:【伏羲、女媧神話與中國古代蛇崇拜】,【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