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中國最屈辱的年代,他卻三番五次改變自己的立場

2024-05-31歷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別號任公、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生在清末亂世,一生致力於救亡圖存。二十六歲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海外長達14年,期間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試圖建立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後,先支持袁世凱,因反對他稱帝,進而討袁;後又支持北洋政府,又因其腐敗不堪而失望,結束政壇,遂將希望寄托到青少年身上,支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後半生積極投身教育事業,是清華大學四大導師之一。子女與學生中,人才輩出,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一生創辦報刊近20種,創作文字三千萬,被時人譽為「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

作者:國館

梁啟超真是一個天才。

他十二歲考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二十三歲參與 「公車上書」,二十四歲開始辦報紙、辦書局、辦學校,宣傳西方思想。二十六歲協助光緒變法,是戊戌變法中最年輕的參與者。

梁啟超出生在一個讀書世家,祖父梁維清和父親梁寶瑛都是秀才,祖母黎氏是廣西提督、武探花黎大剛之女。梁啟超從小接受的是最傳統的文人教育,五歲就被要求學四書五經,七歲學寫文章,九歲學八股,十歲就參加童試。

在清代,從考試到進士及第,至少要經過童試、解試、會試、殿試四次考試。童試在縣府內進行,由知府主持,考中者是為秀才。有了秀才身份,就可以參加解試,考過了就能成為舉人。中舉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因為舉人已經具備了選官資格,算是半只腳踏進了官場。最重要的是,有了舉人身份,就可以去北京參加會試和殿試。梁啟超十七歲就已中舉。

當時的主考官李端棻篤定他日後必定會中進士,搶先把堂妹李蕙仙許配給他,還著急地約定,等他第二年進京考試的時候就完婚。

按梁啟超的才華來看,他中進士當是信手拈來的輕松事。中了進士之後,再借著李端棻的提拔,應當很快就可以在官場中站穩腳跟。

但是,梁啟超到北京參加會試後並沒有中榜。那是他第一次見識廣州之外的世界。當時因為列強的侵擾,北京的氣氛有些緊張,再加上考試落榜的郁悶,梁啟超對北京的第一印象並不好。

當途中經過上海,見到了電話、電燈和電報時,他感受到了中國和西方的巨大差距。那時候的廣州和北京,用的還是煤油燈。和很多傳統讀書人一樣,他一直以為清朝是強大無敵的,中華是宇宙的中心,現實卻讓他感到無比失落。

梁啟超在上海訂購了世界地理雜誌【瀛鳥類標誌法略】,進一步開啟了他的眼界。他常年鉆營八股文,沒想到知道除了中國之外,世界還有五大洲。他第一次有了「世界」的模糊概念。

回到廣州之後,梁啟超花了很多時間開始琢磨西學,不再醉心科考。也是在這個時候,他認識了日後的老師康有為。康有為年長梁啟超十五歲,很推崇西學,認為只有透過學習西方,變法圖強,才可以讓清朝免受列強侵擾。

早在兩年前,康有為就趁著上京考試的機會,向光緒上書,建議變法,但是被官僚阻攔下來。上書不成功,他只能悻悻回到廣州,繼續在南方宣傳他的西學思想。

梁啟超被康有為的變法思想深深吸引,拜康有為為師。隨後,他離開官辦的學校,入讀了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全身心投身西學。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是並肩作戰的鬥士,一起上書光緒,一起辦報紙,辦譯書局,組建政治團體,用盡各種方式宣傳新思想,試圖喚醒沈睡已久的帝國人民。

五年後,兩人一起到北京參加會試。這次考試,康有為考中進士,梁啟超則再一次落榜。落榜的原因竟然是文章寫得太好,主考官懷疑是康有為代筆。此次落榜,再沒有過多的影響到梁啟超的心情。他已經不再執著於傳統的功名了。

放榜沒多久,就傳來李鴻章準備跟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訊息。日本要求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並賠償白銀2億兩,還要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如此喪權辱國的條約內容,各界嘩然,梁、康聽聞訊息,更是激憤。康有為立刻發起「公車上書」,梁啟超則奔走呼告,聯絡一百九十位廣東舉人,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

然而,他們的力量終究微小,無法影響時局,【馬關條約】在眾人的憤慨聲中簽訂。

▲ 【馬關條約】的簽訂

這次失敗,讓康有為意識到結交、改變朝廷官員的必要。他向朝廷官員派發報紙,宣傳變法思想,試圖尋求更多的力量支持變法。

幾個月以後,一份叫【萬國公報】的報紙創辦了出來,專門刊發西方世界的政治要聞,還論述變法的諸多好處。梁啟超是最主要的撰稿人。

【萬國公報】的影響很大,改變了很多守舊官員的想法,就連光緒也被報紙的內容吸引,矚目康、梁。光緒有意支持、依仗他們,還特意授意大臣翁同龢撥付經費,協助創辦了強學會。

強學會作為一個政治團體,又有光緒在背後支持,很快就說服了不少有權勢的重臣成為會員,包括張之洞、袁世凱、徐世昌……李鴻章聽聞訊息,捐出兩千銀元,還主動想要入會,但被康有為拒絕了。拒絕的原因很簡單,李鴻章是慈禧太後的人。

慈禧不能容忍光緒壯大勢力,一直密切關註強學會的行動。李鴻章入會,正是想監視他們的行動,隨時向慈禧匯報。慈禧還授意禦史上奏疏彈劾強學會,為打擊這個團體做鋪墊。

慈禧的勢力當然比光緒帝大。很快,【萬國公報】就被勒令停刊。自始至終,這份報紙僅僅維持了五個月。又五個月後,朝廷查禁了強學會,並強行整頓。整頓後的強學會喪失了政治功能,改名官書局,只允許譯刻各國書籍,不準議論朝政。

梁啟超初次參與的政治活動雖然宣告失敗,但他堅定支持變法的種子已經種下。

兩三個月後,他就接到黃遵憲、汪康年的電話,邀請他到上海辦【時務報】,並擔任主筆。這也是一份以宣傳變法革新為宗旨的報紙,不過把面向的讀者受眾從官員轉向了百姓。

梁啟超的情緒很高昂,創刊之初,接連發表了【論報館有益於國事】【變法通議】等文章,大談改良。政治討論本來很枯燥,但他總有辦法把枯燥的內容,講得慷慨激昂,極具煽動力。

依靠梁啟超強大的情感渲染力,只不過幾個月,報紙的發行量就高達萬余份。上至官紳讀書人,下至販夫走卒,無人不談論梁啟超,無人不談論他的文章和思想。此時的梁啟超,僅僅二十四歲。他只靠一支筆縱橫時局,掀起了一股變法討論的熱潮。

但是,民間對變法的討論越熱烈,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就越緊張。

汪康年曾經在張之洞幕府任職。張之洞反對變法,嚴厲地斥責汪康年,報紙的言論過於尖銳,要他整改。頂著壓力的汪康年,要求梁啟超減少談論政治的文章,梁啟超不贊同,認為這違背了辦報的初衷。以致兩人的矛盾無法調和,梁啟超憤而出走。

湖南巡撫陳寶箴是唯一明確表示支持變法的朝廷大員,聘請梁啟超擔任湖南時務學堂的總教習,負責開民智、開紳智、開官智,在湖南推行新政。梁啟超應邀前往,在長沙開設中西學課堂,但很快就遭到當地士紳的激烈反對,學堂的主事者承受不了壓力,想要妥協。當時梁啟超又因操勞過度,疾病纏身,只好離開湖南,去上海養病。

梁啟超在上海養病期間,沙俄要強行割讓旅順和大連。他害怕朝廷答應沙俄的要求,急忙趕到北京,聯合各省舉人,上書請求拒俄、變法。但朝廷照樣與沙俄簽署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康有為在此時憤而發起保國會,再次上書光緒,請求變法。

▲ 康有為

一直在忍辱中煎熬的光緒帝,不想做亡國之君,終於強硬了一次,釋出詔喻,力主變法。他頻繁召見翁同龢、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商討變法的細節,打算從政治、經濟、教育等各個領域入手,效仿西方體制,由上到下進行一次全面的革新。

光緒對變法懷著很大期待,不僅寄希望於能強國,還希望能透過變法,實作親政。但他又極度不安,因為慈禧一派的勢力太大。從變法的第四天起,慈禧就開始反攻了,還接連出了三招,直接壓制住了光緒。

慈禧先強迫翁同龢退休,卸掉光緒變法的重要助手,在精神上打擊光緒。之後,又要求凡新授的二品大臣,要到她面前謝恩,以此削弱光緒的人事任命權。最後,她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控制住了北洋三軍的軍事力量。皇帝的行蹤一向為隱秘,但慈禧卻還公布了光緒要到天津閱兵的行程。

光緒預感到慈禧是要對他動手,托人帶密詔給康有為說:「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它?」

為了變法可以繼續,康有為甚至想直接刺殺慈禧。他拉攏有兵權的袁世凱,讓他出兵圍住頤和園,挾持慈禧。梁啟超認為袁世凱不值得信任,但康有為堅持行動。

事實上,袁世凱果然靠不住。得到訊息的慈禧連夜回宮,借機囚禁了光緒。從此以後,慈禧直接把持了清廷的朝政,連很多原來要透過光緒的中間手續都省了。慈禧隨後下令廢止所有新政措施,逮捕維新派成員。戊戌變法前後僅維持了百天,史稱「百日維新」。

光緒二十四年(1898)9月28日,支持變法的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被逮捕斬殺於菜市口。梁啟超躲到日本使館,後在伊藤博文的協助下,逃到日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海外漂泊。

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全國新辦的學會、學堂和報館多達三百多家,議論時政的風氣也逐漸形成,民智得到了啟蒙。晚清愚昧又黑暗的時代,終於透進來了一束微弱的光。

初到日本,梁啟超想解救被囚禁的光緒,天真地將希望寄托於日本政府,試圖透過外務大臣大隈重信搭線日本政府,商量扶持光緒上位的事。被拒絕之後,梁啟超幡然醒悟,日本政府幫助他只是想撈好處,而不是想助他救國。

正在梁啟超陷入迷茫時,他遇到了同樣逃亡日本的孫中山。兩人談論起救國路線時,想法竟很一致。慈禧斬殺了戊戌六君子,又用外交手段逼迫康有為離開日本。梁啟超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意識到救亡圖存清政府是指望不上的,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才有一線希望。這就意味著他和康有為從此要走上不同的道路。

梁啟超決定和孫中山合作後,在給康有為的信中說:「國事敗壞至此,非庶政公開,改造共和政體,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緒)賢明,舉國共悉,將來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愛戴,亦可舉為總統。吾師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娛晚景,啟超等自當繼往開來,以報師恩。」梁啟超勸康有為退隱,是因為他知道康有為是堅定的保皇派,絕對不會贊成徹底推翻清政府。

當時,康有為正在加拿大籌錢,也準備營救光緒。他還成立了「保皇會」,全稱是「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康有為讀了梁啟超的來信,怒不可遏,親自派人到日本,勒令梁啟超到檀香山(今夏威夷)幫忙籌錢。

梁啟超不好違抗,趕到檀香山演講籌款。康有為打算透過武力起義的方式解救光緒。但因為資金遲遲無法到位,只能一拖再拖。

直到慈禧要廢掉光緒,康、梁才聯合孫中山,匆忙發動起義。起義軍由唐才常領導,打著「勤王」的口號,由湖北、湖南和安徽同時發動,動員了十萬之眾,波及到江浙、兩廣、四川、西北等地,聲勢不可謂不大。

康有為和梁啟超滿懷信心,以為必定一舉功成。殊不知中間籌謀太久,訊息早已泄漏。8月7日起義,朝廷22日就逮捕了一批起義成員,唐才常則直接被擊斃。前後不過十幾天,這場醞釀了兩年的起義,又如曇花一現,倉促之間就結束了。

梁啟超和康有為還策劃了兩廣獨立。

當時,外有八國聯軍侵華,內有義和團運動,清廷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局面。梁啟超建議趁時局混亂,拉攏李鴻章,勸他脫離朝廷,在兩廣地區擁兵自立,扶持光緒復位。進一步尋求英國的協助,謀求讓兩廣獨立。

這次,梁啟超同樣充滿了信心。只可惜,天津陷落以後,清廷表現得更加懦弱,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可以更加肆無忌憚。英國政府覺得可以直接從清政府身上攫取更大的利益,放棄跟梁啟超合作。而李鴻章從始至終也沒有脫離清廷,另立門戶的打算。

兩次行動都告失敗,營救康緒帝的希望渺茫,梁啟超和康有為分歧也越來越大。梁啟超認為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康有為有意拖延軍費造成的。康有為也很生氣,指責梁啟超與孫中山合作是謀逆。兩人的關系幾乎決裂。但康有為意識到他還需要梁啟超的協助,先服了軟。梁啟超也只好妥協,郁郁不歡地回了日本。之後,他在自己創辦的【清議報】上,明確發表主張,贊成推翻滿清,提倡革命,建立共和,還大肆攻擊、辱罵慈禧。慈禧恨不過,買兇燒了報館,【清議報】被迫停刊。

第二年,梁啟超又創辦了【新民叢報】,提出新民說,目的還是宣傳西方先進思想,喚醒國人,開啟民智。

梁啟超的思想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激進,刊登、宣揚了許多具有革命思想的文章。他還是第一個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以及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人。

【新民叢報】很受歡迎,也讓清政府非常恐慌。正版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盜版盛行,知識青年更是人手一份。毛澤東、魯迅、胡適、郭沫若等革命誌士,早期都受到【新民叢報】的影響。

光緒二十九年(1903),康有為不希望看到梁啟超推行共和政體,寫信告訴他革命共和在中國走不通,建議他先去美國考察。

梁啟超在美國歷時十個月,遊歷了費城、匹茲堡、聖路易、芝加哥、西雅圖、洛杉磯等城市,拜訪了美國總統羅斯福、銀行家JP摩根、哲學家杜威等人。

他深入調查美國的歷史和政治體制後,發現中國確實不能適應美國的共和體制。回到日本之後,思想再次轉變,不再提要推翻清廷的主張,轉而提出效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他從支持革命,走到了革命派的對立面,遭到了激進革命派的指責、質問和謾罵。國內推翻清朝的聲潮越來越高,慈禧為了維持統治,不得已做出讓步與妥協,同意走君主立憲的路子。為此還裝模作樣派了一批官員出洋考察,但這批官員直到考察結束,連君主立憲的基本章程都沒弄清楚,回國後只能暗中找梁啟超寫了一份【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的奏折呈給慈禧。

梁啟超以為這次可以跟朝廷合作立憲,躊躇滿誌。然而,當慈禧公布立憲細節後,他才明白過來,慈禧從一開始,就只準備做做樣子。她真正想的,依然還是獨裁。梁啟超感到失望,在上海成立了政聞社,用來作為發動群眾的陣地,給朝廷立憲施加壓力。

▲ 大清立憲

參與請願的群眾很多,規模很大。慈禧始料未及,對梁啟超更加憤恨,下令徹底查禁政聞社。沒多久,慈禧和光緒先後去世,年幼的溥儀上位,實權掌控在攝政王載灃手裏。梁啟超又以為新君上位,有合作的可能。但載灃同樣也厭惡梁啟超,直接拒絕了他。

梁啟超終於意識到,清政府根本沒有立憲的誠意,而革命之勢又勢不可擋,他又支持暴力推翻清政府。但這個念頭,也只是一閃而過,最後還是覺得推行立憲比較可行,甚至還準備推舉載濤為總理,讓政權平穩過渡。

但時局沒有給梁啟超這個機會。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了。

清政府這才在慌亂之間下了罪己詔,令袁世凱改組內閣,加快立憲的行程。梁啟超本來一直反對袁世凱,但為了立憲大局,他提出「和袁、慰革、逼滿、服漢」的主張。

袁世凱也因為需要梁啟超撰寫共和方案,多次打電話表達合作意願。逃亡在外十四年的梁啟超終於回到中國,開啟了長達十年的從政生涯。

梁啟超原以為可以借助袁世凱,推行他理想中的憲政。先後出任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幫助袁世凱站穩腳跟。沒多久,當袁世凱的野心暴露,授意兒子袁克定用重金收買梁啟超,支持自己稱帝。

梁啟超感到失望,堅決反對復辟。他聯合蔡鍔,暗中南下,發動討袁。他們先後發動廣西、雲南等地獨立,成立軍務院,跟袁世凱對抗。

半年後,袁世凱去世,北方局面混亂,梁啟超轉而擁護段祺瑞上台,希望借段祺瑞收拾殘局。

1917年7月,梁啟超在段祺瑞的內閣中擔任財政總長。他想振興民國的經濟,建設民國的實業。為此,從日本借來一筆巨款作為專項資金。但沒有想到,段祺瑞只想保住自己的位子,將經費挪作了軍費。

梁啟超再次失望,意識到軍閥出身的段祺瑞無心建設國家,而他自己也無法控制局面,失望之下引咎辭掉財政總長一職。從頭至尾,才上任四個月而已。他同時聲明,永遠結束政壇。

梁啟超不是一位合格的官僚。他總是對形勢做出錯誤的判斷,將希望寄托在錯誤的人身上,以至於局面不可收拾,自己不得不引咎結束政壇,並心灰意冷地說:「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政治黑暗混亂,中華民國僅存招牌而已。」

說起梁啟超,世人都覺得他「善變」。

但鄭振鐸另有看法,他說:「他如頑執不變,便早已落伍了,退化了,與一切的遺老遺少同科了。他如不變,則他對於中國的供獻與勞績,也許要等於零了。他的最偉大處,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處,便是他的‘善變’,他的‘屢變’。」

不是梁啟超善變,實在是他所處的時代風雲詭譎。他又有一顆救亡圖存矢誌不渝的心,就只能在探索中不停地改變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