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李宗仁回國後,表達想擔任副國級幹部,主席用三個理由拒絕
1965年,李宗仁經歷多年的海外流亡,最終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國中國。
回國後,他懷著為新中國效力的願望向毛主席提出了希望擔任副國級幹部的請求。然而,毛主席聽後卻予以拒絕。不過,李宗仁並沒有感到失望,相反,他對毛主席的決定表示理解,並贊揚主席考慮問題的長遠性。他表示願意接受黨的任命。
李宗仁回國後為何提出擔任新中國的副國級幹部呢?毛主席拒絕的理由是什麽呢?事後,李宗仁又做了哪些事情?
讓我們一起關註李宗仁回國後的經歷。
李宗仁曾經是國民黨高層,在與蔣介石的權力鬥爭中留下了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在國共內戰勝局未定之前,他與蔣介石曾經形成一種對抗的局面。尤其是在蔣介石後期的種種偏執行為中,國民黨內部的不滿聲浪日益高漲,蔣介石在與共產黨對峙中頻頻出錯,導致不少國民黨高官對其怨聲載道。在各方面的壓力下,蔣介石被迫做出一些讓步。
1949年初,由於蔣介石的錯誤決策,國民黨內多位高官聯合彈劾蔣介石,其中包括李宗仁。這導致蔣介石不得不暫時讓出總統職位,而時任副總統的李宗仁則承擔了代總統的責任。
盡管李宗仁在名義上成為了代總統,但實際上權力並未真正轉移,他在黨內的發言權非常有限,常常受到束縛。例如,他主張和平解決內戰問題,倡導與共產黨進行談判。然而,由於全國形勢已經基本確立,共產黨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他的和談計劃並未能夠實施。蔣介石不滿於李宗仁的立場,透過黨內力量不斷阻撓他的和談計劃。在蔣介石的幹擾下,李宗仁的和談計劃未能成功,蔣介石原以為他還能掙紮一番,卻沒想到解放軍的進攻勢不可擋,最終他也只能留在大陸,面臨被俘的命運。
在前往台灣之前,蔣介石曾邀請李宗仁與其他國民黨高官一同遷往台灣,然而李宗仁對繼續隨蔣介石行動並不感興趣。經過多年與蔣介石的共事,李宗仁深知蔣介石的脾氣,他在大陸時已經感受到了被蔣介石壓制的困境。如果跟隨蔣介石去台灣,李宗仁明白自己的命運不會好到哪裏去。
因此,李宗仁決定不隨蔣介石去台灣。他不僅自己不願意去,還下令家人都不得前往。趁著蔣介石等國民黨高官忙於離開台灣,未註意到他的離去,李宗仁直接前往了美國。
作為李宗仁最重要的助手,程思遠也不願意繼續與蔣介石等人共事。他毅然放棄了國民黨高層的豐厚待遇,帶著家人搬到香港,開始過起普通的生活,對於台灣國民黨的事務,他全然不問不聞。
在美國的這些年裏,蔣介石曾多次邀請李宗仁遷居台灣,但每次都被李宗仁婉拒。蔣介石的舉動並非出於對舊情的念想,而是因為李宗仁當年離開中國時仍擔任代總統職務。蔣介石顯然打算廢除他的職位,然後自己成為總統。然而,按照當時國民黨的法律,罷免官員必須得本人在場,而李宗仁堅決不前往台灣,使蔣介石一直無法取得總統職位。
李宗仁心知肚明,蔣介石邀請他回去只是為了正式廢除他的「代總統」頭銜,使蔣的上位之路看起來合理。而且,蔣介石並不會給他任何實權官職,甚至可能像對待張學良一樣將他軟禁起來。因此,他拒絕了去台灣的任何可能性。
由於李宗仁的堅決拒絕,蔣介石無法改變局勢,只能透過自己的方式重新奪回總統的位置。李宗仁因此淪為一個普通人,但這對他並沒有太大影響。畢竟,在他離開中國前往美國時,他就已經做好了遠離權力鬥爭的決定。
解除了所有的壓力後,李宗仁在國外生活得很愜意。擁有豐裕的財富,他過上了優渥的生活。他的助手程思遠也在香港過上了不錯的日子,兩人偶爾保持聯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年老之後,身在異國他鄉的李宗仁不免對故鄉產生了思念之情。或許是受中國人「落葉歸根」思想的影響,李宗仁晚年更加思念祖國。
程思遠的女兒在美國讀書,偶爾探望李宗仁,兩人聊天時李宗仁總是不經意地表達對祖國的思念。程思遠的女兒將這一情感牢記在心。回香港探親時,她將李宗仁對祖國的思念告訴了父親。程思遠對自己故鄉的思念感同身受,因此他也在信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數年後,李宗仁對返回祖國產生了渴望。然而,當時他以國民黨代總統的身份逃亡,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對立面,被視為「通緝犯」。考慮到國民黨戰犯被關押在監獄中,李宗仁擔心一旦回國就會遭到關押。因此,他在回國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導致他在國外度過的幾年裏備受憂慮,有時甚至因憂慮而無法進食。
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55年,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到中國台灣問題時表示,我們願意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一聲明傳到美國後,李宗仁欣喜若狂,因為這意味著共產黨傾向於和平解決問題,而不是采取武力手段,可以與台灣方面進行良好的商談。
身在美國的李宗仁也想表達自己的立場,因此他向程思遠透露了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請求香港的程思遠為他草擬並行表了【關於台灣問題的建議】公開信。在信中,李宗仁充分贊揚新中國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並希望美國承認這一點。關於解決台灣問題,他直接提出由中國人自己解決。
李宗仁的公開聲明引起了中國共產黨的註意。原本以為李宗仁在美國定居多年,對中國共產黨充滿敵意,但這封信讓我們意識到,李宗仁不僅愛國,而且表明了支持中國共產黨立場的態度。
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對當年的國民黨人士保持寬容態度,也在努力爭取一些國民黨人士回國,共同建設新中國。李宗仁當年在國民黨內曾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他的態度變化進一步說明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人員中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
一旦認識到李宗仁的態度發生改變,中國共產黨決定積極爭取他的支持,如果能夠讓他順利回國,那將是再好不過的事。然而,在與李宗仁聯系的問題上,工作人員感到有些為難。正當大家猶豫不決時,李克農提出了一個建議,即透過與其他人聯系,而非直接與李宗仁聯系。而這個「其他人」就是程思遠。
程思遠身在香港,相較於美國,我們與程思遠的聯系會更加方便,而且李宗仁完全信任程思遠,兩人多年來一直有聯系。
透過程思遠,我們成功與李宗仁建立了聯系。然而,由於當時國際形勢緊張,一旦傳出李宗仁與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系的訊息,可能對他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對中國實施封鎖的時期,同時與台灣的關系也緊張,兩岸往來幾乎中斷。特別是李宗仁身份特殊,一旦蔣介石得知他與中國共產黨聯系,可能會派遣特務和間諜破壞聯系,甚至可能采取暗殺行動。因此,關於李宗仁的回國計劃必須慎之又慎。雖然他在1965年成功回到中國,但在此之前曾多次嘗試,卻被國民黨特務發覺,不得不推遲。
中國共產黨一直明確表示,努力爭取李宗仁回國。1964年,李宗仁興奮地得知中法建交的訊息,標誌著中國在歐洲的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此外,原子彈試爆成功更加強了李宗仁對國家的信心,他渴望回到中國。經過多方協調,李宗仁於1965年踏上回國之路。盡管從美國到中國坐飛機的時間並不長,但整個回國旅程耗時八天,因為他無法直接從美國飛回。
出於人身安全的考慮,李宗仁先是乘飛機到瑞士,程思遠等人已在瑞士等候,同時中國駐巴基史坦大使也收到訊息,協助確保李宗仁安全登上飛往中國的航班。在各方的合作下,李宗仁從美洲到歐洲,最終回到了他長久思念的祖國。當他下飛機時,周總理與眾人在機場等待著李宗仁的回歸。
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迎接李宗仁的還有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以及國民黨的起義將領和當年國民政府的人士。一百多人的隊伍莊重而浩蕩,迎接著他。在這個場面下,李宗仁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機場大廳宣讀了自己的聲明,向自己當年的錯誤道歉,並表示將全力配合黨的工作。
李宗仁回國後,主席在中南海親自接見了他,回顧這些年他在國外的經歷,唏噓不已。原來,這些年蔣介石一直有安排特務註意他的舉動,使得李宗仁在國外過得也不輕松。主席了解到這一點後,解釋了拒絕李宗仁要求的原因。首先,考慮到李宗仁是回歸祖國中職位最高的一個,安排他的職位有一定難度,尤其是與其他人安排相同職位。畢竟,對於回國人員的處理至關重要,這影響著其他未回國人員的看法。其次,李宗仁已是年老之人,出生於1891年,回國時已經70多歲,且身體狀況已經不適合再次工作。考慮到這些因素,主席拒絕了他的請求。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在考慮的因素,是我們希望李宗仁在台灣問題上做出更多努力。畢竟,他之前作為代總統在國民黨內的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在台灣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積極努力,同時也期望有更多的力量加入這一努力。對於李宗仁而言,帶有政府頭銜可能反而不利於他在統戰工作中的表現。
聽完主席的解釋後,李宗仁茅塞頓開,連連感謝主席和國家的周到考慮。他鄭重承諾將會努力呼籲促進兩岸統一。
隨後的日子裏,李宗仁一直忙於為實作兩岸統一而努力奮鬥。然而,由於台灣問題牽涉復雜,直至李宗仁去世前,他也未能親眼見證兩岸統一的實作。
1969年,身患癌癥的李宗仁在北京病逝。根據他生前的貢獻,李宗仁的骨灰被埋葬在八寶山公墓,這是一個為國家有貢獻的人士而設的墓地,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對李宗仁生前事跡的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