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晚年用兵有多神?出手3次就趕走了中國崛起的三只攔路虎

2024-02-03歷史

新中國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巨大的信任危機:這個占全世界1/4人口的大國,如果真要走上強國之路,會對現有秩序帶來多大沖擊?

在二戰後確立的國際秩序中,歐美和蘇聯的利益必須得到優先保障,縱觀二戰至今, 除了中國之外,新興大國實作突圍發展的案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

對於這個問題,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也意識到了,尼赫魯曾說:「印度要麽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麽就徹底從地球上變成三流國家。」

大國沒有資格做中間黨, 要麽獨自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要麽只能接受壓榨,退回到半殖民地狀態。

現在來看,中國和印度,已經交出了各自的答卷。

印度人無法感謝尼赫魯,他雖然高瞻遠矚、但是他的努力失敗了。掌舵大國猶如徒手駕駛超級航母,絲毫的偏航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從1962年尼赫魯向美國求助、美軍航母駛入孟加拉灣開始,就標誌著他把印度帶偏了,這種方向性的錯誤,是後繼者再怎麽努力也彌補不了的。

幸運的是,我們的掌舵人憑借高超智慧,從容遊刃於險象環生的世界,每一步都穩如泰山。

一棵向往星辰大海的小樹苗,如何在歷史的黑暗森林裏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毛主席給出的這份答卷,是工業革命之後唯一的成功案例。

【制衡台海】

一個大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領土完整。

1950年之後,兩岸關系陷入僵局:因為有美國海軍的幫助,解放軍想渡海已經不太現實;而蔣介石也沒有反攻的實力。

海天兩隔,似乎已經成了必須接受的現實。

如果兩岸一直這麽拖下去,那麽事態的發展方向,多半會朝著北韓半島模式走下去。

這也是美國人最想看到的結果。

北韓停戰後,兩岸關系出現了非常微妙的局面: 既不能讓美軍親自下場打仗,那樣沿海會變成戰場;也不能讓美國人徹底放棄蔣介石,一旦蔣介石下台,台灣就會從金門馬島撤軍,收縮武力走南韓路線。

最好三方能達成某種均衡,這樣一直拖到中國徹底崛起,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1958年7月,美軍入侵黎巴嫩,制造中東事件,面對全世界的譴責,他們熟練地玩起了轉移註意力的操作,在台海聚集了60多艘軍艦、20萬軍隊,兩岸戰略平衡似乎就要被打破。

美國人並不想把事鬧大,但是蔣介石卻想拉美國下水,積極推動他所謂的「反攻」大計。

這次沖突非同尋常,火候拿捏稍有偏差,都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毛主席決定親自部署,力求用一招妙棋,一勞永逸框定台海局勢。

7月18日,毛主席召集相關負責人,以支援阿拉伯人民反侵略鬥爭為理由,部署炮擊金門。

為了找到最佳時機,他廢寢忘食,時刻關註著各方的動向。

7月27日,毛主席給彭德懷寫信說:「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幹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等彼方無理由進攻,再反攻。」

一直到8月中旬,蔣介石由於急於拖美國下水,率先宣布「台澎金馬」進入緊急備戰狀態,毛主席才宣布了作戰指令:「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並特別提醒,「追擊不要越過金、馬線」。

8月21日,毛主席約見前線總指揮葉飛,當面叮囑了作戰細節,金門炮戰經過非常細膩的準備,才在8月23日打響。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先後發表了【關於領海的聲明】和【關於台灣海峽局勢的聲明】, 在一系列軍事和外交組合拳下,美軍找不到任何合理的參戰借口,只能眼睜睜看著蔣介石遭受巨大損失。

9月7日,美軍見解放軍部署如鐵桶一般無懈可擊,打算以護航為理由派遣軍艦侵入廈門沿海,蔣介石也在暗中使壞,想趁機拉美軍下水,但解放軍炮兵嚴格遵循指示,釘選蔣介石運輸船進行炮擊,這件事讓美國人心驚膽戰。

他們害怕再待下去,會再一次陷入國際輿論的譴責,想撤走大部隊,只留下部份軍艦封鎖台灣海峽,並建議蔣介石結束金門,收縮防守台灣島。

這意思,就是在逼迫台灣向南韓學習了。

毛主席審時度勢,第一時間調整了作戰指令:一方面,減輕對金門、馬祖的軍事壓力,讓蔣介石軍隊能在這裏活下去;同時也要準備好進攻火力,讓戰況處於緊張狀態,拖住美國讓它不能脫身。

這樣的微操一直持續到1961年12月, 在持續三年多的時間裏,金門炮戰讓美蔣軍隊進退兩難,讓中、美、蔣介石三方再度達成了微妙的平衡。

炮戰期間,毛主席還親自起草了【告台灣同胞書】,指明了這場炮戰的意圖:「台、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土。」

透過三年金門炮戰, 解放軍以極小的代價,讓全世界明白了台灣問題始終是中國人自己的問題,任何人也別想用北韓半島的邏輯往這上面套。

這基本上奠定了此後數十年台海關系的大格局,雖然小摩擦偶有發生,但已經不影響兩岸最終走向統一的歷史行程。

金門炮戰產生了很多奇怪的原則,比如「雙日不打單日打」、「每日炮彈不超過200發」、「美軍護航立即開炮」,成為炮戰史上的一道齊觀, 原因是這場炮戰重在敲打、不在輸贏。

毛主席把戰爭提升到一種全新境界,表面上打出去的是炮彈,實際上打得卻是公道、正義和人心, 這種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確實達到了「上兵伐謀」的至高境界。

【逆轉國運】

工業革命以來,雖然技術突飛猛進,但依然沒有改變資源有限的事實。也就是說, 大國實力往往是此消彼長的,生存空間依然需要靠競爭獲得。

從亞洲來看,印度由於有英國遺留下來的工業遺產,1950年人均收入是中國的1.5倍,工農業產值均是亞洲第一,五十年代更透過韓戰、萬隆會議刷夠了存在感,逐漸成長為第三世界領袖。

1953年,印度陸軍中將蒂邁雅被選為韓戰戰俘遣返委員會主席;1954年,尼赫魯的妹妹潘迪特·尼赫魯夫人當選為聯合國大會主席;1955年萬隆會議,印度國際聲譽達到頂點,成為公認的第三世界領袖……

如果穿越回50年代隨便問一個西方人,印度和中國以後有一個國家會無比強大,你選誰? 絕大多數人都會選印度。

整個五十年代,中國也格外重視與印度的友誼。即使他們趁韓戰非法搶占了「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裏土地,我們也保持了克制。

中印邊界問題的棘手之處在於, 兩個超級大國都站在了印度那一邊,而印度人也把同中國的爭端看成是國運之爭。

1961年尼赫魯在軍隊推行「前進政策」,向中國領土縱深逼進,這種情況下戰爭已經不可避免,毛主席再次站出來部署了這次影響深遠的賽局。

1962年,面對印軍挑釁,毛主席給出了16字方針:「決不退讓,避免流血,武裝共處,犬牙交錯」,遏制住印軍的進攻勢頭,並密切關註美蘇動態, 在古巴飛彈危機爆發後的第五天,美蘇正焦頭爛額之時,果斷下令發起了對印自衛反擊戰。

10月28日,古巴飛彈危機結束,對印自衛反擊戰第一階段也在這一天結束,經過8天作戰,將印度軍隊趕出了國境線。

在停止第一階段作戰的同時,毛主席還指示相關部門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透過把握古巴飛彈危機帶來的8天作戰視窗期,毛主席從戰略層面,已經達成了對印度的戰略優勢: 既趕走了侵略者,也把發動戰爭的責任拋給了尼赫魯。

如果印度選擇和談,我們已經驅逐了侵略者,不虧;如果他們不接受,就自然而然要背起發動戰爭的罪名。

膨脹的尼赫魯選擇了第二條路,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他們硬生生把侵略戰爭打成了首都保衛戰,尼赫魯也病重不治身亡。

對印自衛反擊戰,無論是從時機拿捏還是節奏把握,都是一次完美的表演。 中國僅用三萬邊防軍,不僅達成了保衛領土完整的戰略目標,還捎帶擊潰了印度的誌氣。

這場戰爭讓印度的弱點毫無隱藏地暴露在全世界媒體面前,尼赫魯為了自救,甚至向美國求助派航母前來支援, 所謂「不結盟運動」的謊言被徹底拆穿,印度從此失去了整個第三世界國家的信任。

毛主席在取勝之後下令撤軍,釋放全部俘虜和繳獲的武器,收獲了國際輿論的一致好評。

戰後,他評價說:「這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者叫做政治軍事仗。」

1962年,中國僅用3萬人的邊防軍、耗時1個月、付出722人的犧牲,就完成了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國國運的逆轉,這樣的操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掙脫枷鎖】

在新中國的成長之路,蘇聯曾是我們最親密的戰友,助力良多。

然而蘇聯也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從史達林反感維護民族利益的「鐵托路線」這件事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出, 與共產主義理想相比、蘇聯明顯更在意自己的權威和利益。

新中國是一個向往星辰大海的大國,不可能永遠做一個跟隨者,這就意味著中蘇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

毛主席晚年最重要的歷史功勛,就是幫助中國擺脫了蘇聯的強權訛詐,清除了大國崛起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障礙。

1964年,蘇聯打算和美國聯手摧毀中國的核設施,這個計劃雖然並未實作,但足以表明中蘇矛盾到了不可調解的臨界點。

就在這一年,毛主席下令更改了已經制定好的「三五計劃」,以驚人魄力推動了一項曠古爍今的偉大工程——「大三線」建設。

所謂大三線建設,就是將中國中東部的工業體系在西南的深山老林裏完整復制一份,這樣即使面對蘇聯裝甲洪流與核戰爭,中國也能擁有反擊的實力。

這個宏大計劃的提出,基於毛主席數十年來對蘇聯和帝國主義國家本質的深刻理解。

作為一個在列強夾縫中崛起的大國,新中國只有做到在軍事上不可能被打敗,才有可能實作真正的獨立發展。

否則,就算經濟再發達,也不過是給別人做嫁衣而已。

正因為有了大三線,1969年蘇聯試圖在珍寶島將侵略野心變成實踐之時,新中國才有了硬剛的底氣。

這年3月,蘇聯邊防軍入侵珍寶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軍戰士6人。

面對蘇聯武裝入侵,是繼續忍耐還是痛快反擊?

正當所有人猶豫不決之時,毛主席給出了那句著名的指令: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珍寶島反擊戰雖然規模不大,蘇軍最大的一次進攻也只動用了3輛坦克、100多人,但透過這場戰爭, 新中國第一次旗幟鮮明地亮出了對蘇聯的態度,那就是:我們不怕你。

不僅在氣勢上不怕,在實力上也不怕。因為無論蘇聯用什麽樣的戰爭手段,新中國總有辦法立於不敗之地。

這無疑戳中了霸權主義國家的軟肋。蘇聯放了一堆狠話,然後果斷撤軍,從此再也不敢隨便在邊境動武。

新中國誕生於「四戰之地」,四方八方都是敵人,從成長環境上來看,的確是一個煉獄副本。

幸運的是,在那艱苦卓絕的20年,毛主席帶領一代革命先輩、用四兩撥千斤的戰略部署,為新中國開啟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而今,星辰大海已經不遠,我們唯有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