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平王東遷:周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2024-07-27歷史

啟示: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

周王喬遷並非一件樂事。文/全歷史 菲菲倚塵輕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後的第二年,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決定——把王都從鎬京(今西安)遷到洛邑(今洛陽),這個歷史事件被戲稱為「平王東遷」,而我個人覺得更像是一場王室的「搬家大作戰」。

這次東遷標誌著周王朝歷史的兩段分界線:東遷前的周朝稱為西周,東遷後的則被稱為東周。簡而言之,東遷前的周朝猶如一位風光無限的貴族,國力強盛,諸侯們對其唯命是從;而東遷後,周朝就像一位被趕出家門的老爺,逐漸衰退,諸侯國紛紛自立為王,拉開了春秋戰國的序幕。可見,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王朝的命運往往在一瞬間改變。

平王東遷的決定背後,有著諸多不為人知的「內幕」。核心原因其實是西周末年的犬戎入侵,簡直就像是對周幽王的一次「突襲」。當時,周幽王的父親申侯對其昏庸無道感到憤怒,於是聯合犬戎入侵鎬京。周幽王惹怒申侯的原因可謂多種多樣:一是任用奸臣虢石父,讓政務像「八卦」一樣滿城風雨,周幽王自己卻悠閑自得;二是他偏愛褒姒,結果在宮廷裏掀起了一場家庭戰爭,貴族們對此不滿得像被放鴿子的情聖。更搞笑的是,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假裝敵軍入侵,結果弄得諸侯們一個個心寒,紛紛選擇了「離家出走」。

犬戎的入侵就像一場劫難,鎬京被劫掠得一片狼藉,國都滿目瘡痍。於是,在申侯的支持下,周平王決定遷都,這無疑是「再苦也要換個地方住」的最佳選擇。

此外,鎬京附近自然災害頻發,連續幹旱、地震不斷,民眾生活困苦,簡直成了「自然災害聯合體」。而鎬京因地震受損嚴重,許多宮殿被毀,周平王甚至覺得這是「不祥之兆」,於是果斷決定搬家,洛邑便成了他的「新家」。

選擇洛邑的原因也不簡單,周公在鎬京東側建立的陪都洛邑早已成熟,簡直就像一個已經裝修好的房子,周平王無需費心再去建設,搬進去就是了。

那麽,平王東遷的過程又是如何的呢?在遷都之前,周平王的主要工作是廣結善緣,拉攏親近的諸侯國為自己「搖旗吶喊」。這是因為他上位後,許多諸侯國對他心存疑慮,認為他是「認賊作父」,甚至更願意支持周攜王。同時,犬戎的入侵導致周朝國力大減,王室窮得叮當響,幾乎成了「乞討王」。

為了獲得諸侯的支持,平王與秦國、晉國和鄭國等達成了「合作協定」。秦國雖不算諸侯國,但因為靠近鎬京,成為了周平王的「忠實小跟班」。晉國則和周平王一拍即合,商量著聯合鏟除周攜王,結果不僅自己得以分享權力,土地也是一片豐收;鄭國作為附近的小國,自然也想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

然而,平王遷都後,支持他的諸侯國迅速壯大,反而開始對王權嗤之以鼻,導致周王的威望如同「氣球」一般急劇下降,逐漸淪為諸侯們任意宰割的「羊」。例如,周平王想把權力分給虢國,結果引發了鄭國的不滿,最後不得不將自己的兒子王子狐送到鄭國做人質,以平息風波。最終,周桓王出兵對付越來越猖狂的鄭莊公,結果被鄭莊公打得落花流水。

春秋時期,鄭國成了第一個崛起的諸侯國,徹底改變了周代「天子為尊」的格局。接著,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唯有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還讓周天子保留了一點顏面。然而到了戰國時期,七國相爭,最終秦國一統六國,建立了秦朝,王都也從洛邑遷走,周朝的故事就此落幕。

平王盡管考慮了時局與地理因素,希望紮根洛邑帶來新的氣象,但犬戎的入侵使得周天子失去了民心,而諸侯的崛起則讓周朝的內鬥無法平息。可見,平王的遷都不僅是為了延續王朝的時間,更是為秦國、晉國、鄭國的崛起鋪平了道路,而周朝本身則在這場變革中日益式微,成為歷史長河中一段引人深思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