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世紀後期,阿曼人的勢力快速躥起。 他們利用青黃不接的特殊歷史背景,成功在東西方各海權帝國間遊走。不僅在波斯灣西阿拉伯海豎立禁區,還逐步沿古老航線向外拓展。其中,印度次大陸就是無法繞開的一塊重要彈板。
阿曼帝國的擴張路線圖
公元1694年1月,由8艘戰艦和6艘護衛艦組成的阿曼編隊突然出現在坎貝灣。 此前,他們已成功將葡萄牙人和波斯人趕出阿拉伯半島,又與荷蘭、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保持著松散合作。如今親臨薩爾塞特島,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般劫掠村莊。
位於坎貝灣南側的達曼港
與過去的傳統穆斯林海盜不同,這些隸屬於蘇丹賽義夫本人的船只更為西化。 盡管普遍是在本土建造,還保留著相當比重的傳統技藝風格,卻完全符合約時代歐洲艦艇分類標準。既包括擁有2-3層甲板、配置50-60門以上火炮的主力戰艦,也有1-2層甲板、配置20-40門火炮的快速護衛艦。
由於頻繁接觸 阿曼人開始模仿西方風格建造戰艦
相比之下,步入衰落期的葡萄牙表現愈發死氣沈沈。 由於在印度洋和南洋失去大量據點,他們的活動範圍逐步從東方向後收縮,可用兵力也更加捉襟見肘。例如漫長的次大陸海岸,就只剩下南方的果阿和北方的第烏,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小城達曼。雖然能透過外交協定,確保英荷等列強不再追殺,卻免不了遭受阿曼、馬拉塔聯盟等本土新勢力的反攻倒算。
17世紀後期 專業的大型戰列艦走上歷史舞台
當年2月,得知阿曼艦隊出現後,印度總督維拉韋爾德伯爵開始在果阿組織了解圍力量。 經過一番東拼西湊,勉強安排出1艘戰列艦、2艘護衛艦和1艘老式的中型槳帆船。隨後慢條斯理的向北進發,希望能以最小代價逼退強敵。直至3月23日,終於在達曼港附近望見目標。當時的陸風相當強勁,阿拉伯人又恰好位於更靠海岸的上風位置,所以在逆風航行中速度很慢。倒是追擊者能輕松尾隨而不必擔心失去方向。甚至從9點開始,就可以用船艏的小口徑火炮騷擾,影響阿拉伯人的既定航行。
17世紀後期 輕型化的風帆護衛艦開始流行
中午11點,葡萄牙人已基本與對方的末尾船只並駕齊驅。 由於歐洲風格的船只結構更加堅固,所以在面對面的轟擊中略占優勢,漸漸呈現出一邊倒局面。前面的阿曼戰艦忍無可忍,立即調頭進行大範圍機動,準備利用另一側的炮位優勢執行火力夾擊。豈料機動尚未完成,原本強烈的海風突然停擺,讓所有船只都被迫楞在當場。不但沒能完成部署,反而陷入不適合射擊的尷尬角度。
兩支艦隊的機動路線圖
在風平浪靜階段,葡萄牙船只很自然地繼續猛烈轟炸射程內目標。 除制造人員傷亡外,還特意對至關重要的索具和船體造成嚴重損壞。尤其是那艘中型槳帆船,完全不依賴風力移動,一直在極限射程上來回遊走。等到海風逐漸恢復,已經有多艘阿曼戰艦不能再迅速調整。只有編隊的前半部份還戰力完好,迎風移動過來尋求決戰。
阿曼海軍的護衛艦 有不少地方依然保持傳統阿拉伯風格
於是,半支阿曼艦隊與大部份葡萄牙船只同步駛向外海。雙方采用典型的戰列線模式,開始點對點的相互轟擊。 諷刺的是,雖然阿拉伯炮兵仍舊具有上風口優勢,依然不能憑火力壓制住對手。這主要是因為亞洲炮手的作戰環境相對寬松,不容易遭遇同自己裝備相當的競爭者。這讓他們缺乏相關經驗,再次遭受到巨大傷亡,連船上的鎖具也被打壞。只不過由於船殼堅固,所以誰也無法輕易奈何對方。直至夜幕逐漸降臨,兩支船隊都面臨彈藥不足問題,才分開停泊避免進一步傷亡。
細節差距讓阿曼海軍仍不具備實力與西方同行直接對決
在這場非決定性戰役中,阿曼人有3艘護衛艦遭炮火擊毀,大約600名乘員陣亡。由於擔心葡萄牙人還有其他增援,便在黑暗中突然起錨撤退,向著馬斯喀特方向遁逃。但在天亮後又在混亂遭遇觸礁,損失掉去1艘前日被擊傷的主力戰艦。與之對轟數小時的葡萄牙人,竟只有1名土著海員被擊斃。 說明至少在18世紀到來前,雙方的基礎戰力仍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然而,阿曼甚至不需要在這類交鋒中取勝,而是憑借地緣與人力資源優勢消磨對手。 只要葡萄牙機動艦隊去往別處,隨即拉來第二支部隊繼續發起進攻。既然印度方向的抵抗較為激烈,那就毫不猶豫的將戰略方向重新對準東非......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