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28歲與40多名美軍同歸於盡,北韓為他立碑

2024-04-17歷史

每年新兵入伍的日子,楊根思連的連長都會帶著新一屆的戰士,來到楊根思的雕像前面,在楊根思的雕像面前迎接新一代的年輕人,這是屬於楊根思連的獨特傳統。

楊根思是抗美援朝戰役中湧現的戰鬥英雄,他在28歲那年犧牲在了北韓戰場上,但是,他雖然已經不在了,他的精神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半個世紀過去了,人們依然在懷念楊根思,這個年輕人,用自己的生命守衛了祖國的和平,時間會消磨很多事情,但是時間不會讓英雄的功績褪色。

苦難歲月

1922年,楊根思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他的原名並不叫做楊根思,而叫做羊庚熙,之所以後來人們都管他叫做楊根思,是因為在入伍的時候,登記的同誌由於口音的問題,把字寫錯了,從此將錯就錯,楊根思成為了一個英雄的名字。

楊根思有著一個極為坎坷的身世,他的家庭是實實在在的貧農階級,飽受地主的壓迫,六歲那年父親便去世了,八歲那年又沒有了母親。從此之後,楊根思只能和哥哥相依為命,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根本就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只能靠乞討,吃百家飯,來保證自己能夠活下去。有時候為了換一口吃的,他們得沒日沒夜地給地主做苦工。

小小年紀本該承歡於父母旗下,受到愛護,可是在楊根思幼年的記憶中充滿了苦澀和淚水,並沒有什麽快樂的回憶。父母去世之後,又過了幾年,哥哥帶著楊根思來到了城裏。

他們在上海的一家地毯廠做起了童工,但是生活卻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好。資本家對於童工的壓迫,比地主更加嚴重和殘忍,每個月累得要死要活,也賺不了幾個銅板,有的時候忙完一天,老板只扔給他們兩個饅頭,就抵消他們一天的勞動。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地毯廠倒閉,他們連唯一的生活來源也沒有了,哥哥為了躲避戰火,只好帶著楊根思再次回到老家去,但是回到家鄉之後,日本人早就已經占領了村子,而且在村裏到處抓壯丁,兄弟倆有家不能回,只能東躲西藏。

在這樣顛沛流離的生活之中,楊根思的哥哥很快又得了不治之癥,貧窮的他們沒有錢去請大夫,身體虛弱的哥哥沒幾天也撒手人寰,臨死的時候連一頓飽飯都沒有吃上。

哥哥去世的時候,楊根思20歲,這個年紀,放在今天,不過也就是個大學生,但在當年,20歲的楊根思已經受盡了人世間所有的苦難,他再也沒有一個親人可以依靠,天下之大,沒有他的容身之所。

他簡直想不明白,自己一家人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從來沒有做過一件錯事,為什麽生活的苦難卻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他們,難道作為貧窮百姓就註定要一輩子受苦嗎?楊根思不信自己的命運一直都會是這樣,直到有一天,一支隊伍的出現,讓楊根思看到了曙光,這支隊伍,便是新四軍。

新四軍是一支屬於人民的軍隊,新四軍來到村裏之後,趕跑了地主惡霸以及日本侵略者,並且還給農民分了土地。新四軍的做法讓楊根思心中感到了震動,他從未見過這樣的軍隊,這樣一支為老百姓著想的部隊深深感動了楊根思。楊根思當即就決定,自己也要加入新四軍,要和他們一樣報效祖國。很快,楊根思就來到了征兵處。

1944年,楊根思正式成為了新四軍的一員,又過了幾個月,他因為戰鬥成績優秀,被提拔為班長,同時部隊又把楊根思抽調去學習爆破技術。當時新四軍的條件有限,爆破基本也就是用普通的手榴彈和炸藥包,但是楊根思把這簡單的武器玩出了名堂。

在一次戰鬥中,他成功地用幾枚手榴彈炸毀了敵軍的爆破點,立下了大功一件,又過了一年,在解放戰爭中,楊根思再一次創造了奇跡,用18枚手榴彈直接炸毀了敵人的堡壘,幫助部隊奪下了全城的制高點,從那之後,部隊裏便稱呼楊根思是「爆破大王」。

保家衛國

作為一個戰績斐然的年輕戰士,楊根思成了隊伍裏的名人,當時部隊裏流傳著楊根思的名言,他說自己有三個不相信。這三個不相信,指的是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這三個不相信,便是楊根思心中的信念,他把這份信念堅持到了最後一刻。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美軍將戰火燒到了中國的東北邊境,為了保家衛國,新中國必須打這一仗,而且只能贏,不能輸,如果輸了,國家的命運將轉入更艱難的境地,所有的誌願軍戰士都懷著必勝的信念,盡管,他們都知道這一戰會打得非常艱難。

楊根思來到北韓戰場的時候,正趕上了北韓的冬天,嚴酷的環境給戰士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當時因為走得匆忙,楊根思所在連隊根本沒有帶足物資,戰士們連一件可以禦寒的棉衣都湊不齊,至於食物更是想都別想,美軍天天吃肉喝酒,而誌願軍只能吃馬鈴薯,吃炒面,渴了就從地上抓一把雪吞進嘴裏。就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戰士們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祖國還在身後,他們不能退縮。

1950年11月29日,上級給楊根思下達了一個重要的任務,讓他帶領一個排的兵力,大約三十多人去堅守小高嶺陣地,這個陣地對我軍十分重要,絕對不能落入美軍的手中。但是美軍對小高嶺陣地也勢在必得,他們已經派出了大批的兵力前來圍攻,楊根思身上的責任非常重大。

為什麽小高嶺的戰略也會變得這麽重要?原因是在長津湖戰役中,小高嶺正是美軍南下撤退的必經之路。如果楊根思完不成任務,讓美軍跑了,那麽前面戰士們所付出的一切犧牲都白費了,所以這是一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即便美軍雖然是潰逃而來,但在求生欲的驅使之下,他們爆發出的戰鬥力也一定是非常強悍的,何況他們手中的武器又是如此的密集。相比之下,楊根思這邊並沒有什麽很明顯的優勢,人數上並不如美軍多,武器上相當簡陋,而且在嚴寒的天氣之中,戰士們只能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臨來的時候,每個人也只不過吃了幾個凍得硬邦邦的馬鈴薯。

僅僅從紙面上的實力來看,楊根思他們似乎要打一場必輸的戰爭。但楊根思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即便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誌願軍依然會取得勝利。

不久,戰鬥爆發了,美軍並沒有立刻靠近,而是用炮火對小高嶺進行攻擊,他們的火力非常密集,炮彈密密麻麻的炸在小高嶺上,一個一個的彈坑出現了,雪地被染成了黑色,楊根思讓戰士們千萬不要輕舉妄動,把美軍放上來,等他們靠近再做打算。

在一陣炮火轟炸之後,美軍覺得已經安全了,於是他們的大部隊開始向小高嶺包圍過來,當美軍距離陣地還有30公尺的時候,楊根思下達了命令。讓戰士們拿出手榴彈對美軍進行攻擊,美軍當時沒料到我軍會發起突然襲擊,所以人都密密麻麻的聚在一起,一個手榴彈過來,很快就炸死了一片。

眼看著死傷慘重,美軍只能暫時停止第一次攻擊,但是美軍當然不會輕易地放棄對於陣地的爭奪,很快他們又組織人員,發起了第二次,第三次進攻,而每一次,楊根思都帶領著戰士們如同長城一樣牢牢的焊死在陣地上,從未後退一步。

美軍感到非常絕望,他們沒摸清陣地上到底有多少人,但他們可以預感到,陣地上的誌願軍人數並不多,只不過他們沒有辦法突破這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楊根思這邊的情況其實比美軍更加糟糕,因為他們手裏的彈藥有限,而美軍顯然沒有立刻撤退的打算,彈藥眼看就要打光了,楊根思只能自己堅守在陣地上,讓一部份戰士悄悄摸到半山腰,從美軍的屍體上取一些彈藥,然後繼續和美軍作戰,就這樣迴圈往復,一共打退了美軍八次進攻。

在經歷了八次戰鬥之後,陣地上已經不剩多少人了。眼看一個又一個的戰士倒在自己面前,楊根思心裏又何嘗不難過,但是在出發之前,戰士們早就已經立下誓言,人在,陣地在,即便只剩下一個人,也要堅持戰鬥。

死生何懼

在美軍發動第九次攻擊的時候,陣地上確實只剩下楊根思一個人,一個戰士,如何敵得過上百人的攻擊呢?這聽起來就是天方夜譚,但是對楊根思而言,哪怕只有一個誌願軍還活著,就不能讓美軍突破防線。

當時楊根思帶上來的30多個人,只活下來6個。在美軍發起第九次戰鬥之前,楊根思讓剩下的還活著的戰士帶著重機槍等武器先撤離,畢竟陣地上已經沒有子彈了,留下重機槍也沒有什麽用,帶回去,下次還能繼續作戰。

楊根思知道,這一次必然有很多人要犧牲,他願意做這個最後的犧牲者,在剩余的戰士撤下陣地之後,楊根思把炸藥包緊緊地綁在了自己的腰上,這是他最後剩下的武器了,美軍很快再一次沖上了小高嶺。

大批的美軍很快將楊根思團團包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楊根思依然顯得很冷靜,他點燃了炸藥包的導火索,然後奮力撲向了美軍,一陣巨響過後,陣地上回歸了平靜,楊根思和40多名美軍同歸於盡,這一年,這位年輕的戰士只有28歲。

他用生命捍衛了陣地,粉碎了美軍的戰鬥計劃,也保證了長津湖戰役最終的勝利。大戰過後,部隊曾經派人到小高嶺一帶尋找楊根思的屍體,但是陣地上處處都是一片焦土,美軍的屍體和誌願軍混在一起,大家找了半天也根本沒有發現楊根思的遺體,最後的那次爆炸,早已讓他的遺骨不知所蹤,人們甚至都無法好好的安葬他,祭奠他。

隨後,北韓在國內為楊根思立起了一座紀念碑,北韓人民感激他的貢獻,感激他用生命所做的一切,而誌願軍也追授楊根思為特級戰鬥英雄,他所在的連隊,被改名為楊根思連。

楊根思的人生只有短短的28年,他還有很多理想沒有完成,很多活下來的楊根思的戰友回憶起他,眼淚便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說,楊根思是個十足的好人,每個人都喜歡他。

他那麽年輕,對人又熱情,和所有人都聊得來,有的時候他們躺在冰天雪地裏互相取暖,楊根思就和大家說起他的故鄉,那個位於江蘇的小村子,他在那裏並沒有生活幾年,但是那裏的一草一木他都記得很清楚,他一直都盼著回家的那一天,可是到最後也沒有盼到。

他連一件能夠讓人們用來紀念他的遺物都沒有留下,入伍以來,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軍隊,獻給了祖國,直到最後一刻,那麽多人懷念他,可是他卻再也回不來了。

但是楊根思連會永遠存在下去,每一個入伍的新兵都會聽老兵給他們講述老連長的故事,講述那段戰火紛飛年代的英雄傳說。

也許戰爭年代已經遠去,但是楊根思的精神會伴隨著楊根思連的戰士們永遠流傳,即便不在戰場上,他們依然堅定的執行著保家衛國的任務,那是前輩流傳下來的信念,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記得楊根思所說的三個不相信,英雄已經遠去,但永遠會有人懷念他,永遠有人繼承著他未完成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