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中期開始,出現了一個新設的官職,不過在唐朝時期,這個官職一直由宦官擔任,也是宦官專權的重要工具。五代、北宋時期,這個官職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與宰相並稱的要職,並且執掌全國的軍政事務。即使到了元朝,這個職務依然作為軍政要職而存在。直到明清時期,才結束歷史的舞台。那麽,這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官職呢?
一、產生
這個官職就是樞密使!766年,唐代宗讓宦官董秀掌管樞密事務,然而此時的樞密使臨時性的使職差遣,並沒有固定下來。直到808年,唐憲宗才正式設定樞密使一職,並只讓宦官擔任。其實早在唐玄宗時期,宦官就已經插手樞密之事,高麗仕作為唐玄宗的親信,天下各地的進奏文表都需要先經過他,才能進奏皇帝。
從表現上看,樞密使的權力似乎並不大,活動範圍只限於皇帝、中書門下之間,一方面向皇帝進呈奏章,另一方面向宰相們宣布皇帝的旨意。然而在宦官勢力膨脹的背景之下,樞密使的權力也越來越大,他們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篡改皇帝的旨意,擁立新的皇帝。唐朝的宰相們也不敢招惹他們,唐懿宗時的宰相就說過「宰相樞密,共參國政」的話。
二、發展
到了唐朝末年,朱溫在殺盡宦官後,任命自己的親信蔣玄暉為樞密使,並將唐昭宗遷到洛陽。至此,唐昭宗完全落入朱溫的操縱之中。與此同時,樞密使一職也發生了重要轉變,不再由宦官擔任。907年,朱溫稱帝,他將樞密院改為崇政院,任用自己親信擔任敬翔為崇政使。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又重新設定樞密院。
在五代時期,樞密使的權力非常大,甚至權傾將相,侔於人主。從朱溫開始,五代的皇帝在討論軍國大事時,大多只與樞密使(後梁為崇政使)討論,宰相只是負責執行而已。比如後漢的樞密使楊邠,「凡中書除官,諸司奏事,帝皆委邠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盡決於邠。」可見,樞密使作為五代時期的重臣,權勢超越宰相。
三、衰落
到了北宋時期,在沿用五代時期官制的同時,還做出了一些改革。眾所周知,北宋在中央實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的就是中書門下與樞密院。樞密使與宰相共同負責軍國要政,實則以宰相主政,樞密主兵。根據史書的記載,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令,以佐邦治」,成為全國最高的軍事機構。
然而,宋代樞密使的權力已經開始衰落,遠不及五代時期。樞密使只負責掌管「兵籍、虎符」,手中的軍事權力並不完整,只有調兵權,並沒有統兵權,實際上的地位也不及宰相。到了南宋開禧年間,樞密使由宰相兼任成為客製。元朝雖然設定樞密院,但樞密使一般由皇太子兼任。到了明朝,樞密使一職徹底結束歷史的舞台。
參考資料: 1.【資治通鑒】;2【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