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最不該發動二戰的德國,為何說凡爾賽體系是一個有利於德國的體系

2024-07-26歷史

一戰結束後,為了響應歐洲各國民眾的厭戰情緒,美國總統威爾森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在國際社會引起了一呼百應、勢不可擋的強勢輿論。

巴黎和會也不得不遵循其核心價值觀—民族自覺的原則進行戰後國界劃分。但是其他民族都走到了一起,唯有德意誌民族出於限制德國的考慮,反而被人為分散到其他國家,成為少數民族。

美國總統威爾森

由於歐洲民心已被美國總統威爾森徹底攪亂,不僅德國民眾對德意誌民族的不公感到屈辱和憤慨,戰勝國內部的理想主義者也自認理虧,普遍對德國抱有同情心態,不顧一戰德國強悍的戰力,反而對本國政府埋怨對德國太不地道。

德國領導層只要理解這一點,就明白凡爾賽體系其實是對德國非常有利的體系,凡爾賽體系下在奧匈帝國和沙俄帝國廢墟上建立的民族小國本意是充當英國制衡德國和俄國的東方哨兵。

但由於德意誌民族很多都分散在這些小國中,反而成為了引誘德國擴張的絕好借口,而成為了英法難以擺脫的東方包袱,德國雖然在一戰戰敗,但工業基礎、人口素質、教育實力都未受損,一旦德國復興,大英帝國徹底衰落,這些小國就會成為德國最佳的擴張目標,按照威爾森十四點原則,德國將實作當年俾斯麥都不敢實作的德意誌大一統。

一戰前後歐洲疆域變化

雖然巴黎和會極大羞辱了德國的精神和面子,但客觀上在地緣環境上意外為德國松綁,為之提供了自1871年德國統一以來的擴張機會。

只要對德國的同情主義思潮還主導世界輿論,只要大英帝國還在持續衰落,這筆戰略資產對德國來說就是穩賺不賠,持續收益,只要大英帝國這家銀行不倒,德國就沒必要著急提現。

更幸運的是,蘇聯和美國的崛起,進一步增加了德國的外交權重,使得地處中歐兩面受敵的地緣劣勢,一躍成為德國一戰後最大的地緣優勢。

如果德國與蘇聯結盟,英法在歐洲的日子就很難過,如果德國和英法結盟,蘇聯就會被孤立於歐洲主流之外。如果德國和美國結盟,英法蘇的日子都不好過。

巴黎和會

正因為德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外交力量,德國完全可以利用一戰留下的強國之間的矛盾,左右逢源,兩面套利,加速自己的復興。暗暗等待英法美日蘇五大強國沖突,德國做最後一個參戰的大國,決定關鍵的砝碼。

如果德國再出一個俾斯麥這樣的戰略大師,把決定大國賽局的德國砝碼運用巧妙,世界很有可能就成為了一個多元格局,而控制了歐洲和北非德國則是多元格局中最有話語權的一員。

只可惜自詡優秀的德意誌民族最後選擇的不是理性的戰略大師而是一位狂人,輕易把之前積累的外交信用惡意套現,甚至直接幹出搶銀行的事情來,讓德國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