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8年八路軍發現一「世外桃源」,外人進入必死,聶榮臻:立即出兵

2024-01-22歷史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群與世隔絕的隱士之村,村子裏的人自給自足、安閑快樂,看到外來人的時候還熱情地拿出好吃的招待他,聽他說外界的故事。

因此,我們常常對「世外桃源」這個詞抱有美好的期待,認為那是人間樂土。

你知道嗎,現實中曾經也存在著「桃花源」,名叫「野三坡」,但與文藝作品中的略有差異,他們民風彪悍、極度排外,有外人路過就會被活埋槍殺,手段極度殘忍。

1938年,八路軍有一次在路過「桃花源」野三坡後不知所蹤,這次聶榮臻司令終於忍無可忍,下令端了這些野蠻人的老巢。

在楊成武奉命剿匪的過程中,他發現事情好像沒那麽簡單……

民風彪悍的世外桃源

1939年春,聶榮臻司令在桌前處理日常軍隊事務,忽然被一則奇怪的訊息吸引了。

這是平西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傳來的信件,聶榮臻拿起來仔細察看,只見上面寫著:

「尊敬的司令員,我們的工作群組在宛平縣北部山區全數失蹤,疑似被活埋。」

宛平縣是北平時的稱謂,鄧華所說的位置是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附近。

聶榮臻推測了一下方位,當下便知道,我們的同誌這是被「野三坡」的人給埋伏了。

所謂的野三坡,就是一個「三不管」的山區地帶,因為地勢層次分明,因而分為了上坡、中坡和下坡,故被稱為三坡,而「野」則是指他們不受官府管轄。

高達千仞的山脈為野三坡的人民提供了天然的屏障,雖然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野三坡的人非常排外,尤其是看到帶著武器的官兵,更是心狠手辣。

這已經不是我們的同誌第一次被野三坡的人殘害了,聽說之前國民黨湯恩伯敗退的時候也路過了那邊,不僅被繳了槍,還有百余官兵命喪當場。

今天,網路上經常用「醒醒吧,大清已經亡了」來調侃迂腐封建的價值觀,但這個梗在「野三坡」是真實發生過的。

文章【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人是為了躲避秦朝的叛亂才隱居下來,不再過問外事,連改朝換代到了漢、魏晉都不知道。

野三坡的民眾也差不多,他們是明朝的遺民,一直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隱居,直到1929年民國已經建立18年後,他們才知道清朝滅亡了。

關於明朝遺民的論斷,有人說是感懷朱棣對他們「免除丁糧」故自願稱臣,還有人說是明末李闖王率領軍民入京,後被清軍驅逐流落至此。

這些說法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曾經的對手大清已經被推翻,按理說他們可以重新出來進行社會活動,但是看現在的架勢儼然是要占山為王了。

動亂時代,野三坡就是個難啃的硬骨頭,那時又正值抗戰關鍵時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如等趕跑了日寇之後再徐徐圖之,但聶榮臻不這麽想。

我們的每一位同誌都是為國征戰的好漢,現在卻折在了自己人的手裏,讓人情何以堪!

為了逝去同誌的性命,也為了未來同誌的安定,聶榮臻司令大手一揮:

「剿。」

被傳教士控制的野三坡

1938年7月,楊成武帶兵奉聶榮臻司令的指令,來到了野三坡地區。

盡管在之前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楊成武依舊被此地的重巒疊嶂小小震撼了一把。

成熟的軍事意識告訴他:此地易守難攻,如果要強攻進去,恐怕是一場惡戰。

楊成武是一個細致有謀略的將領,思考片刻之後他決定先帶領小隊探探路,當前他對野三坡一無所知,對手卻對這片山林熟悉得宛如後花園,不利於作戰。

因為知道野三坡對軍隊極其抗拒,楊成武的小隊換上了常服,將武器藏在了隱蔽處,就順著小路摸進了山林。

八路軍在山林中走走停停,幾個小時後成功看到了一對夫妻。

讓他們吃驚的是,這對夫妻的穿著與當時中國農村的農民大相徑庭!他們的服飾制式不像清朝,更像是明代的版型,丈夫沒有剃頭,妻子也沒有裹腳!

楊成武知道,他們面前的是來山野中采摘的野三坡居民。

毛主席說過,戰鬥首先要分清的是敵我關系,楊成武決定從這兩人入手,了解野三坡的居民結構,弄清楚軍隊的戰鬥物件。

畢竟他們要剿的是殺人不眨眼的山匪,並非野三坡的普通民眾。

楊成武率先走了出去,操著濃重的鄉音與夫妻二人打招呼。對方先是一驚,後來看到楊成武沒有惡意、跟隨的人也樸素老實之後,就逐漸放下了戒心。

楊成武裝扮成在山林中迷路的外鄉人,自稱老家鬧了饑荒想要混口飯吃,詢問兩人這裏是什麽村子,可有管事的人,他們可以用勞動來換一口飯。

在交談中,楊成武逐漸掌握了野三坡的居民結構,圍繞著野三坡下的山巒地帶的是十幾個村落,這些村落沒有村長,共同由三名「長者」治理。

野三坡的居民自給自足、不用交糧納稅,對世襲制的長者們唯命是從,有穩定的社會秩序。

說到這裏,兩位居民有些吞吞吐吐起來。

楊成武抓住了這個異常,再三詢問之下,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原來,近些年來野三坡的居民過得並不富足,主要是因為中心鎮子上那些金發碧眼的外國人,長者們似乎對這些異邦人很敬重,大多數的物產都被他們占有了。

不想他們打白工,淳樸的居民將真相告知,還善意地提醒他們可以去山外面的村子裏討生活。

楊成武明白了,在外界聲名狼藉的「野三坡」,內地裏原來早就被外國傳教士控制了!

那個時代對傳教士並不嚴苛,如果只是宣傳教義也就隨他們去了,誰知道他們竟然鳩占鵲巢,在中華大地上做起了山大王!

謝過了村民,楊成武在進一步的調查中得知:

傳教士為了壟斷野三坡的資源物產,從外面花錢雇了一幫土匪山匪之流成為武裝力量,殺人越貨、為所欲為!

「長者」們一開始只是被傳教士洗了腦,沒想到最後引狼入室,連自己也成為了傀儡。

明白了敵人究竟是何方妖孽後,楊成武迅速制定了剿匪方案。他帶領1分區的2個團1個營,與5分區的部隊打配合,從兩麵包抄野三坡,勢必要將這些害群之馬剿滅。

沒想到野三坡的匪兵們訊息異常靈通,在發現武裝力量懸殊之後,他們一頭紮進了山林中。

當聽到這個訊息之後,楊成武沈吟片刻,決定就地休息,不再追擊。

目前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了八路軍手中,沒有必要去到敵方占優勢的山林中。

在修整期間,楊成武找到了野三坡的長者,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明了八路軍的好意,還介紹了一下國內的局勢,日寇在中國領土上燒殺搶掠,當前最重要的事是一致對外。

長者也飽受傳教士的壓迫,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在剿匪成功後可將野三坡作為抗日根據地。

在村民的幫助下,八路軍封鎖了所有出口,不過三日對方就因彈盡糧絕投降了。

至此,被傳教士控制的野三坡鄉也終於得到了解放。

解放後的抗日利刃

八路軍解放野三坡後,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混亂地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名鼎鼎的平西抗日根據地。

野三坡地勢險峻,山谷狹長,很適合作為根據地的大後方。很快成為了平西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區域。

在這裏,不僅有指揮所,還有銀行、報社等機構,政治面貌煥然一新了。

曾經的窮山惡水不見了,封閉的山谷呈現出了妍妍向榮的革命景象。

據說,那首膾炙人口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創作地就在野三坡區域。

封閉百年的野三坡民眾也積極投入到了抗戰的隊伍中,他們對八路軍忠心耿耿,打起仗來又英勇異常,很快就在全國地打出了名頭。

野三坡的民眾不認什麽大清民國,只認八路軍,堅信只有共產黨才能帶他們過上好日子。

比如劉家河村,在野三坡解放之後就成為了晉察冀軍區的供給部,村裏建設了兵工廠,專門生產手榴彈等炸藥,為了研究更加新型的武器當時還犧牲了不少戰士。

一次,八路軍的班長和敵軍戰鬥時不幸負傷,本以為要犧牲在戰場上了,沒想到從山野中突然沖出來了五六位野三坡老鄉。

他們手裏拿著手榴彈、端著槍就朝鬼子的營地沖,炸了兩個機槍陣地,還繳獲了一挺機槍,最終將那位班長從死人堆裏背了回來。

不僅是青壯年積極參軍,野三坡的婦女兒童也自願組織起來為八路軍納布鞋、做崗哨,為抗戰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野三坡在當時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模範根據地,成為了插在平西日寇心中的一柄利刃。

時至今日,在野三坡的大山深處還佇立著一座小小的烈士陵園。

因為戰略位置重要,當時在這片區域戰鬥過的將軍足足有十多位,在野三坡附近犧牲的戰士也大多都被葬在了這座陵園中。

墓碑的碑文記載著當時慘烈的戰場,其中還有新中國開國將領趙鉻將軍親自撰寫的碑文,這些墓地幹凈整潔,有專門的人來清潔打掃,人們始終謹記著這些為國開疆擴土的英傑。

為國奮戰的前輩大多都已離去,只剩這些墓碑記載著曾經的崢嶸歲月。

1992年6月,時隔54年,楊成武老將軍帶著夫人在淶水縣縣長的陪同下回到了野三坡。看著烈士陵園內的一塊塊碑石,老先生回憶起了當年的場景,熱淚盈眶。

「野三坡的群眾非常勇猛,對抗戰的貢獻很大啊……」

在抗日戰爭結束、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安置這個曾經的革命根據地成為了一大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野三坡跟隨著國內的大棋調整著自己的農業布局;改革開放之後,如何因地制宜地發揮地域優勢?

當時的領導勘察之後拍了板:搞旅遊!

發展旅遊業的行程說不上順利,因為野三坡奇特的地質環境,開發需要更多的資金。

資金和禁止濫砍濫伐並不是最困難的,最麻煩的是野三坡的村民骨子裏大多是樸實的小民思想,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搞旅遊。

最後村長想了一個辦法,讓個別村民們辦起了家庭旅館,只有看到了真金白銀,嘗到了旅遊業的甜頭,村民才能逐漸轉變舊有觀念。

當時還鬧了一個笑話,樸實的野三坡村民在接待了遊客之後不願意收他們的錢,老人一邊擺手一邊說:「我不要!當年我接待八路軍也沒收過錢!」

這個事跡被流傳開,百姓對於野三坡的印象很好,更願意去那邊消費遊玩了。

後來,當大家看到搞旅館的村民賺了錢,還給家裏蓋起了小洋房後,更多人開始效仿。

一來二去,野三坡的旅遊業就搞了起來,原本外出務工的村民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經營起了旅館和農康寶,村民們全部脫貧,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1986年以後,野三坡風景區逐漸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度假勝地。由於距離北京首都很近,野三坡成為了北京人追捧的周邊遊好去處。

尾聲

如今,曾因地形易守難攻的野三坡已經成為了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因為位於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交匯處,地質不穩定,野三坡地形復雜、物產豐富,不僅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博物館,還是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曾經的野三坡人為了仇恨躲進深山,代代傳承著「反清復明」的價值觀。

後來的野三坡人得到八路軍的解放,成為了抗日戰場上最鋒利的矛。

被傳教士掌控的民眾和匪徒殺人如麻,沒人能想到他們後來能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

群眾的力量很強大,但是被有心人誤導的話就會誤入歧途、走向淪陷的深淵。

還好一切已然過去,現在的野三坡遊客絡繹不絕,青山碧水間嬉笑聲不絕於耳,如果曾經的野三坡人能看到現在的景象,想必也會欣慰不已。

因為這才是他們夢想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