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除了3個主力師外,還有個獨立師,師長和政委都是開國上將

2024-01-17歷史

抗戰初期,八路軍一共有3個主力師,分別由劉帥、賀老總、林帥統領,但後來隨著局勢發展,八路軍的兵員人數不斷增加,原有的編制已經無法滿足作戰、行政所需,於是朱老總與彭老總便決定擴編一個獨立師出來,這支部隊的兩位長官都是鼎鼎大名的悍將,建國後雙雙受領上將軍銜。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36年下旬,當時國共已經決定放下爭端,一致抗日,但在一些細節上雙方還沒談攏,比如蔣介石要求中共高層必須全部在國府掛職,接受國府的領導,紅軍要改編成國軍,並且取消政委這一職位,同時還要移駐蒙古,在草原上抗擊日寇。這哪裏是聯合抗日,分明就是蔣心懷鬼胎,借著建立統一戰線之名想要吞並紅色陣營。

毛主席斷然不可能答應這種離譜的要求,主席指出中共必須要獨立自主,紅軍也要掌握在黨組織手中,至於抗日地點我方要自主選擇,哪裏適合就在哪裏紮根,國府不許幹涉。就這樣,國共交涉了一年多都沒有什麽進展,直至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府才改變態度,做出了一些讓步,同意中共保持自主性,掌握對人民武裝的領導權。

黨中央為表示誠意也做了一些妥協,同意名義上接受國府的領導,紅軍也接受改編,北方的主力為「八路軍」,歸屬第二戰區統轄,南方遊擊隊為「新四軍」,一部份歸屬第五戰區統轄,一部份接受第九戰區領導。其實一開始周總理是打算問蔣介石要四個軍的編制的,但蔣擔心人民武裝做大,因此果斷拒絕了總理,摳摳搜搜只給了兩個軍。

軍委是想方設法往固定編制裏塞人,八路軍每一個連、營基本都超員了,可即便如此,仍有近兩千人實在無處可去,無奈之下,周總理與葉帥只好與國府協商,看能不能再多給一個團的正規編制。經過反復的討價還價,國府最終同意再給一個獨立團的編制,但團的規格降了一等,算是預備隊,軍餉和補給品折半發放。這個團後來掛靠在115師名下,團長是楊成武,政委是鄧華,他們後來都當了上將。

1937年底到1938年上旬,蔣介石還能履行承諾,給八路軍發餉和物資,可到了1938年下旬,蔣就有些不耐煩了,斷絕了人民武裝的供給,葉帥去國府催了好多次都沒有下文。毛主席早就料到老蔣會來這麽一手,隨即下令全軍要發揚紅軍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於是乎,整個八路軍都開始進行生產自救,自己墾荒種田產糧,槍支彈藥則靠伏擊日軍繳獲。

楊成武將軍的思想比較靈活,除了自救之外,還發動戰士抄地主漢奸的家,所得糧食全部充公,錢財則用來買軍用品。而且他還經常主動出擊攻打偽軍的碉堡和炮樓,每次都能繳獲大量武器,他以此為基礎,廣泛招兵買馬,短時間內便將麾下人馬擴充到7千多人。

朱老總和彭老總聞訊後,便將獨立團擴編為獨立師,楊、鄧二位首長由此連升兩級,分別當上了師長、師政委。當然,此次擴編並沒有告知給國府,只有我們人民武裝內部知曉。時間來到1939年,晉綏軍突然從老百姓的口中聽到了「獨立師」這個番號,於是馬上上報給閻錫山,閻又趕忙報告給蔣介石。蔣一時是怒不可遏,馬上給中國共產黨扣帽子,說我們在背後搞「小動作」、「養兵自重」,不聽指揮,蓄意破壞統一戰線。黨中央為了維系抗戰的大好局面,只得將獨立師的番號取消,改為晉察冀軍區1分區1支隊,員額不變。

後來八路軍越發壯大,國府仍不肯增加編制,那我們幹脆就自己創造編制,於是便誕生了諸如「某某獨立團」、「某某支隊」、「某某縱隊」這樣的臨時番號。至抗戰結束,八路軍、新四軍的規模已經超過百萬,根據地面積達到數萬平方公裏,可謂兵強馬壯,解放戰爭爆發後,新四軍與八路軍改稱解放軍,在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等幾個主戰場與國民黨軍鏖戰不止,最終將反動派武裝全部消滅,將紅旗插滿了全國。

黨組織和人民武裝最終實作了偉大理想,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共產主義國度,為億萬人民帶來了自由、幸福的生活,在此,讓我們向那些曾經奮戰在一線的官兵們致敬,沒有他們的抗爭,就沒有中國今日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