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上海遇阻,陳毅聽聞守敵長官名字很意外:再說一遍,他叫啥?

2024-01-17歷史

1949年,節節勝利的解放軍氣勢如虹,國民黨軍敗局已定。在這個時候,蔣介石仍然看不清形勢,妄想劃江而治。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前,蔣介石在各個軍事要地布置兵力,企圖與解放軍進行最後的頑抗。

上海戰役

彼時,經過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軍的精銳損失殆盡。盡管當時國民黨軍還有相當的兵力,但真正的戰鬥力其實已經無法與解放軍相抗衡了。解放軍渡江後勢如破竹,迅速攻克各個軍事要地,占領了南京、杭州,頑敵龜縮排上海,成為解放軍最後需要解決的城市。

早在上海戰役打響之前,陳毅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接管上海的方案,他還被提前任命為上海市長,肩上的擔子很重。陳毅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個是接管上海後的治理問題,另外一個則是近在眼前的軍事問題。

上海當時雖然已經是孤城一座,失守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但國民黨在上海經營日久,早已經被蔣介石打造成一座堅城,他本人也在戰前親自飛抵上海,給上海守敵鼓勁兒,擺出一副要頑抗到底的姿態。

國民黨在上海構建的防禦工事上萬,7000多個碉堡遍布在上海的市區和郊外,儼然已經被打造成一個「鐵桶」。20余萬敵軍,遍布整個上海內外的碉堡和堅固工事,確實給蔣介石固守上海提供了一些資本,但國民黨軍還是無法扭轉敗局。

在當時的三野眼中,在上海與守敵打一場硬碰硬的攻堅戰,已經不是什麽難題。令人頭疼的是,上海是一座擁有數百萬市民的大都市,工廠、建築密集,電力和交通設施眾多,一旦毀於一役,未來重建的任務將會無比艱難!

粟裕的三個策略

粟裕接到進攻上海的命令以後,根據上海當時的情況,曾經制定過三個作戰方案。

第一,圍困。上海的守敵將上海打造成一個易守難攻的「堡壘」,確實給解放上海帶來了一些麻煩。但同時,上海守敵的缺陷也十分明顯,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利用兵力優勢將上海守敵團團圍住,長久圍困之下,守敵必然無法支撐,只能乖乖投降;

第二,攻擊敵人防守薄弱點。上海守軍雖然頑固,但也不是沒有破綻,蘇州河南部的位置就是一個敵人防守薄弱點,若能集中優勢兵力,全力攻擊此地,定能大破敵軍,一舉攻占上海;

第三,以鉗形態勢進攻上海吳淞口。攻擊吳淞口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切斷上海守敵的退路,既能全殲敵軍,又能防止敵軍將上海的物資運送出去,降低損失。

但進攻吳淞口也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吳淞口乃守敵重兵防備之地,易守難攻,采取強攻的話必然會形成拉鋸戰,反復爭奪吳淞口的情況無法避免,對比另外兩個作戰方案,犧牲會相對較大。

粟裕制定的三個作戰方案各有利弊,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權衡利弊之下做出選擇。其中,第一個方案被放棄,因為采取圍困的方式逼迫敵軍投降,在軍事層面來講固然是上策,但此舉會給上海數百萬市民帶來缺糧斷水的危險,容易造成難以想象的後果。

第二個方案也被放棄了,因為蘇州河南部的敵軍防守雖然薄弱,但強攻必然對上海市區造成巨大破壞,違背盡量保全上海的大前提。想要打好「瓷器店裏捉老鼠」這一仗,就只能采取誘敵出擊,強攻吳淞口,盡量殲敵於市郊,這才能保全上海工業設施和市民的財產。

基於以上考慮,粟裕只能選擇了最艱難的強攻吳淞口作戰計劃。當時粟裕也不禁感慨:「為了上海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付出一定的代價是必要的,值得的!」隨著中央軍委下達命令,三野開始了對吳淞口強攻,一場誘敵出擊,殲敵於市郊的大戰正式打響。

上海守敵在三野的鉗形攻勢下連連敗退,由於湯恩伯沈不住氣,大部守敵被殲於市郊,上海戰役進展迅速,總攻僅發起一日,聶鳳智率領的27軍就已經與上海守敵對峙於蘇州河兩岸。

蘇州河的寬度只有幾十米,一座大橋連線著兩岸,敵人利用蘇州河北岸的高樓,布置了層層火力網。如果放在其他地方,這樣的頑抗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三野只需要調來大炮猛轟北岸大樓即可。

但聶鳳智卻不能這樣做,因為組織上給他下達了明確命令,堅決不能動大炮。這樣一來,失去重武器開路,就只能頂著敵人的火力沖,而這座連線兩岸的大橋,又沒有什麽掩體,想要沖過去難如登天。

經過幾次沖鋒以後,27損失不小,令聶鳳智不得不叫停沖鋒。聶鳳智當時有兩手準備,一手搞軍事進攻,另外一手搞政治攻勢。強攻無法取得進展時,另外一邊傳來喜訊,北岸守敵自知大勢已去,被我軍勸說成功,主動撤走了,令聶鳳智大喜。

意外之喜

但也不是所有的守敵都有這樣的覺悟,一些頑敵就打算拼個魚死網破才罷休,例如龜縮在楊樹浦電廠和自來水廠國民黨青年軍230師,憑借整整八千人的兵力,以兩個廠為碉堡,利用我軍不想損壞電廠和水廠的想法,與我軍對峙。

上海戰役是一場十分特殊的戰鬥,這場仗是沒有懸念的勝仗,但又受到極其苛刻的條件約束,想要漂亮的打贏這場仗並不容易。而且,熱戰只是攻占上海的第一步,未來還要面對上海的接收、建設,以及敵特的各種破壞,經濟戰、資訊戰等難題,全都在等著陳毅。

陳毅的肩上擔子重,心裏就著急,在總攻上海全線順利的情況下,聽聞聶鳳智的27軍受阻,立刻就親自來到27軍軍部督戰。他見到聶鳳智以後,了解了當時的情況,問了聶鳳智這樣一句話:「對面守敵是哪支部隊?指揮官叫什麽名字?」

聶鳳智對這些資訊早已爛熟於心,立刻回答道:「對面守敵是國民黨青年軍230師,師長逃跑去香港了,目前指揮者是敵軍的副師長,名叫許照。」聽了這話,陳毅很意外,甚至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對聶鳳智說道:「你再說一遍,對面的指揮官叫什麽?」

聶鳳智連忙回答:「叫許照!」確定自己沒聽錯以後,陳毅明顯輕松了許多,立刻給聶鳳智下命令,讓他立刻派人去找蔣子英。

陳毅要找的這位蔣子英,此前擔任過國民黨陸軍大學教授,與守敵指揮官許照有師生之誼。蔣子英當時居住在上海,若能讓他出面幫忙勸降許照,許照肯定不會違背蔣子英的意願,難題將迎刃而解。

聶鳳智得知這層關系後也很高興,立刻派人去起義的國民黨部隊打聽,很快就打聽到了蔣子英的住址。蔣子英得知我軍的來意後,欣然表示願意幫忙,隨我軍去見許照。正如陳毅所料,許照見到蔣子英後,很快便選擇放下武器,令電廠和水廠完好無失真。

陳毅聽說許照的名字後,為何會如此驚訝?一來,他知曉許照與蔣子英的關系;二來,許照是副師長,如果守敵師長沒有逃到香港,也輪不到許照說了算。因此,兩者結合之下,才讓陳毅大喜過望,不禁向聶鳳智再確認一遍,真是天佑中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