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俄國史料」蒙古人投奔大清

2024-01-05歷史

譯自參考資料

Шовунов К. П. Очерки во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калмыков (17-19 вв.).

Митиров А. Г. Ойраты-калмыки: века и поколения. — Элиста, 1998.

Басхаев А. Н., История Калмыкии и калмыцкого народ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ён до конца XX века, Элиста

阿玉奇可汗曾對中國大清使節說:「我雖外夷,然冠服與中國同,俄羅斯乃嗜欲不通,言語不同之匿也。」

渥巴錫汗(1744–1774)是卡爾梅克(土爾扈特)汗國的可汗,阿玉奇可汗的後代,也是俄羅斯卡爾梅克汗國的最後一位可汗。

俄羅斯曾與土爾扈特結盟,在俄土的戰爭中,阿玉奇派兵支持俄羅斯,後因鄂圖曼土耳其的蠱惑保持中立。

(下圖,阿玉奇可汗和彼得一世沙皇會面)

後俄羅斯與土爾扈特簽訂平等條約,阿玉奇派蒙古騎兵北上,支援俄羅斯與瑞典的北方戰爭。

根記載,阿玉奇可汗曾對中國使節說:「我雖外夷,然冠服與中國同,俄羅斯乃嗜欲不通,言語不同之匿也。」(Paul Pelliot著,耿昇譯:【卡爾梅克史評註】)

由於俄羅斯總督的嚴厲對待,1771年1月,後代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汗率領部眾,從窩瓦河流域返回他們祖先的故鄉——中國準噶爾地區,當時正處於大清帝國的治下。

當渥巴錫決定讓帶領部眾返回大清帝國時,請教活佛,請求他賜予祝福並確定出發日期。活佛閱覽星象圖後,確定了返回日期。

但在準備出發時,窩瓦河冰層變薄,只允許那些在左岸部眾離開,右岸的人被迫滯留。

在渥巴錫汗的帶領下,土爾扈特人開始了從窩瓦河左岸牧場前往大清帝國的旅程。

據不同資料的估計,出發群體的規模在150,000到400,000人之間,其中可能有多達600萬只動物,包括牛、羊、馬、駱駝和狗。

在飽受沿途各部襲擊、幹渴和饑餓困擾的後,大約85,000名土爾扈特幸存者抵達清帝國境內。

大清皇帝命大臣舒穆祿·舒赫德前往招撫了土爾扈特部,賜予物資,並於1771年9月,皇帝在熱河省召見了渥巴錫。在大清皇帝的允許下,土爾扈特人在額濟納河附近定居。

清帝國令土爾扈特人放棄遊牧的生活方式,轉而從事定居農業,這是清朝有意削弱他們的政策的一部份。

俄羅斯方面,在阻擊失敗後,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廢除了卡爾梅克汗國和可汗的稱號,使渥巴錫成為最後一個擁有這一頭銜的人。

大約70,000名土爾扈特人留在俄羅斯,後來這個群體被稱為卡爾梅克人,或「殘余者」,盡管這個名稱可能早於這些事件就有了。

到1930年,卡爾梅克人人口數量增加了一倍。1812年,俄羅斯著名將軍米哈伊爾·庫圖佐夫指揮的卡爾梅克弓箭手曾與拿破侖的法國軍隊作戰。

譯自參考資料

Шовунов К. П. Очерки во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калмыков (17-19 вв.).

Митиров А. Г. Ойраты-калмыки: века и поколения. — Элиста, 1998.

Басхаев А. Н., История Калмыкии и калмыцкого народа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ён до конца XX века, Элис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