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武王為何能用兩萬多人馬擊敗17萬殷商大軍

2024-04-25歷史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商朝都城朝歌城郊的牧野(今河南淇縣附近)兩支軍隊正對峙著:一方是如山如林一般的十七萬殷商大軍;一方是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的周軍。可這場戰爭的結果卻是規模小得多的周軍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毫無疑問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承上啟下的重大歷史事件,可武王伐紂的經過卻出奇地順利。武王伐紂從一月癸出兵到二月甲子牧野(河南衛輝)決戰前後只花了32天時間。

周武王的伐紂大軍沿途甚至沒遭到商朝守軍的任何阻擊就直接殺到了牧野。【呂氏春秋】記載:「武王至鮪水,殷使膠鬲候周師,武王見之。膠鬲曰:「西伯將何之?無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將之殷也」。這段敘述中的鮪水在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三十裏。這也就是說直到西周大軍已渡過黃河後紂王才得知周軍進犯的訊息,然後才緊急派出膠鬲前去與周人交涉。【漢書】中則記載著:「孟津去周九百裏」。

漢代九百裏約為今天的700多華裏。這也就是說周武王的伐紂大軍在已攻入商朝腹地700裏的情況下紂王才收到訊息。周武王從二十一日在盟津 渡河到二十六日布陣牧野只隔了5天時間。在沒有機械化裝備的商朝末年紂王是絕不可能在這短短的5天內做好戰爭準備的。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是周武王贏得伐紂戰爭勝利的關鍵原因。問題是周軍在深入商朝腹地700裏的情況下為何竟未遇到任何抵抗呢?

在現代戰爭技術條件下導航系統可以做到精準定位。別說是敵人都已深入國境700裏了,就算是剛進入7裏都不可能不被發現。當然在沒精準導航技術的商朝要知道敵人的動向只能透過前方軍隊的匯報,不過敵人都已深入國境700裏了才被商朝軍隊發現的確令人匪夷所思。難道說在這700裏土地上連商朝的一個駐軍士兵都不存在嗎?為什麽沒人把周軍的動向及時向紂王匯報呢?

近來考古工作者在洛陽、鄭州等豫西地區對殷商文化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擁有豐富的二裏崗文化遺存的豫西地區卻唯獨缺少殷墟三、四期遺存。二裏崗文化是商朝早期的文化遺存,殷墟三、四期則是商朝晚期的文化遺存。商朝早期豫西地區出現的二裏崗文化證明當時這裏出現了商朝人活動的痕跡。當時商朝在這一帶有築城、有駐軍。然而到了商朝晚期豫西地區的人類活動痕跡卻離奇消失了。

這說明原本屬於商朝統治腹地的洛陽一帶在這時出現了「真空」。豫西地區既沒發現商朝晚期的文化遺存,也沒發現有其他諸侯方國的文化遺存。這意味著從商朝統治中心往西700裏的土地上很可能還真就沒駐軍,甚至當地可能都沒商朝人生活居住。在沒現代化的導航通訊技術的時代要神不知鬼不覺地透過這樣一片無人居住的真空地帶並不是什麽難事。至於這一真空地帶是如何形成的從現有考古證據中無法得到解釋。

不過因為戰爭導致這一真空地帶的形成這種可能性並不大,否則無法解釋商朝勢力從此地撤出後其它勢力為何沒趁虛而入。既然這一真空地帶的形成不是因為戰爭的原因,那麽很有可能因為遭遇了瘟疫、幹旱等自然災害導致商朝無法在此駐軍設鎮。周武王的伐紂大軍從容不迫透過了700裏的不設防區域。直到周軍一路進發到洛陽正北的盟津 準備渡河時才被商朝的前哨部隊發現。商朝的前哨部隊在發現周軍的動向後及時向紂王進行了匯報。

這時商朝的主力部隊正在東方與夷人作戰。當周軍已兵臨城下時是絕對來不及把部隊從東部戰場調回來的。在這種形勢下紂王只好派膠鬲前去與周軍交涉。紂王其實也心知肚明這種兵臨城下的局面其實實在沒什麽可交涉的,因此他在派出膠鬲去行緩兵之計的同時又緊急征發奴隸組成了一支十七萬人的大軍。盡管殷商大軍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周軍,然而這些臨時征發來的奴隸有多少戰鬥力就不得而知了。

更何況這些平時備受欺壓的奴隸對商朝統治階層也根本不會有什麽忠誠度可言。反觀周武王這邊不僅自己內部空前團結,而且還得到了八百諸侯的鼎力相助。周武王這邊不僅在正面戰場上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同時還在商朝內部構建起了一張巨大的情報網路。周武王的大軍深入商朝腹地700裏後紂王才得知此事,而周武王這邊卻對商朝都城正在發生的一切都心知肚明。周武王在向商朝都城進發的過程中不斷收到潛伏在商朝的探子反饋回來的情報。

這些情報顯示:紂王殺害王叔比幹、囚禁兄長 箕子以後商王室內部的權力鬥爭已愈演愈烈;商朝的主力部隊正在東方與夷人作戰;臨時招募來的奴隸大軍與指揮官離心離德......正是這些資訊促使周武王下定決心與商朝展開最後的決戰。周人的這套情報系統究竟厲害到什麽程度呢?就連紂王派來與周人協商交涉的膠鬲都是暗通周人的內應。紂王派膠鬲與周人協商交涉本是想延緩一下周軍的攻勢從而為自己招募軍隊盡可能爭取時間。

可膠鬲不僅沒真心與周人協商交涉,反而把商朝的一些情報透露給了周人。周武王的部隊在得到膠鬲的引導後行動更加順利了。膠鬲是中國古代一個相當著名的鹽商。如今在揚州的「鹽宗」廟裏仍供奉著膠鬲的雕像。自古以來鹽商都是富甲天下,而膠鬲作為鹽商的祖師爺更是富可敵國。 當初商紂王為了討伐東夷導致國庫日漸空虛。這時財大氣粗的膠鬲為商紂王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商紂王因此將膠鬲視為自己的親信。紂王封了膠鬲一個少師的頭銜,然而紂王不知道的是膠鬲從一開始就是周文王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臥底。周文王死後膠鬲又繼續為周武王充當臥底。周軍在膠鬲等內應協助下很快順利抵達牧野。周武王向自己的部下和支持自己的諸侯發表了誓師演講從而激發調動起了士兵們的高昂鬥誌。周軍面對規模比自己龐大得多的殷商軍隊卻毫無懼意。 在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的周軍中有一支三千人左右的精銳。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下了這支精銳之師的名字——虎賁。所謂虎賁指的就是像虎豹一樣兇猛的勇士。奔馳中的猛虎是力量和速度最完美的結合體,是大自然中最強悍的殺戮機器。被用「虎賁」一詞形容的一支軍隊可以想見是何等勇猛。如猛虎般咆哮著直沖敵陣的虎賁軍在【詩經】中留下了「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鋪敦淮濆,仍執醜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王旅啴啴,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的記載。

牧野之戰中周武王先派姜尚率領一百人去試探商軍陣形的薄弱之處。這就如同一只啄木鳥輕啄樹皮來探查一棵大樹哪裏有蛀蟲的孔洞,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猛虎的致命一擊——「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這一擊一舉擊潰了十七萬殷商大軍,從而奠定了周王朝三十代、三十七王、七百九十一年的基業。如此的戰功偉績使「虎賁」一詞從此成為中國歷朝歷代對精銳之師的代稱。

牧野之戰後商朝的都城朝歌已完全暴露在周軍的包圍中。這時的紂王還想最後放手一搏:手中已再無軍隊的紂王再次緊急征發奴隸組成軍隊。據說這次他一口氣召集了七十萬大軍。可戲劇性的是這七十萬大軍根本沒對周軍有任何抵抗行為,反而倒戈一擊引導周軍向王宮發起了進攻。盡管備受欺壓的奴隸反叛主人這種事並不值得奇怪,然而七十萬奴隸同時倒戈卻是非常困難的。

在那個時期奴隸屬於 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奴隸幾乎沒自己的獨立思想。他們每個人都對奴隸制存在一定的怨恨情緒,可要讓他們全部聯合起來統一倒戈必然需要一個領頭人。真相很可能是充當周人內應的 膠鬲等人運作了七十萬奴隸集體倒戈這件事。至此紂王已徹底失去了翻盤的最後希望。無可奈何的紂王只好退入城中登上 鹿台自焚而死。周朝歷時近八百年的基業就此拉開了序幕。

武王伐紂時商朝的主力部隊正在東方與夷人作戰。盡管周武王拿下了防守薄弱的商朝都城朝歌,然而商朝在東方仍保留有完整的成建制的主力部隊。如果新生的周王朝要對商朝的殘余勢力趕盡殺絕,那麽就得承擔更大的風險、付出更大的犧牲。只想盡快穩定統治秩序的周武王自然不願再節外生枝。因此周武王並沒用武力方式對商朝殘余勢力趕盡殺絕,而是試圖透過安撫的方式使商朝的殘余勢力臣服於自己。

周武王對商朝殘余勢力的具體處理辦法是: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及其宗族、部眾集中起來就地安置,同時將自己的三個同父同母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分封在周圍。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就像帶刀侍衛似的對武庚及其部眾提供貼身保護(實際上是變相監管)。這相當於是把商朝遺民畫地為牢,然後再派出自己的三位骨肉至親在旁邊時刻監視。負責監視商朝遺民的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被稱為「三監」。

周武王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繼位的成王此時尚在繈褓之中。很顯然成王並不具備實際處理國家軍政事務的能力,於是由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攝政。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覺得自己也是周武王同父同母的兄弟,可為什麽成王繼位後卻是由周公旦攝政呢?三監出於對周公攝政的不滿心理就制造了關於周公將不利於成王的謠言。三監與周公的矛盾使紂王之子武庚看到了復辟商朝的希望。

武庚並沒直接打起恢復商朝的旗號,而是以周公對成王不利為由拉攏三監以護衛成王的名義發動對周公的討伐。周公得知訊息以後舉兵東征,殺死武庚、罷黜三監,之後一路向東滅掉奄國等五十余國。周公此次東征將周王朝的勢力範圍擴張到東海之濱。後來周王朝將位於東海之濱的土地分封給齊、魯兩國。這就是今天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的最初由來。從此東南沿海地區以及長江下遊地區均成為周的藩屬。

盡管這場叛亂被成功平息了,然而導致叛亂發生的原因卻沒消除。如果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保不齊哪天又得出亂子。周王朝草創之初就爆發這樣一場叛亂歸根結底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前朝遺民的安置問題;二是宗室內部的關系問題。由於前朝遺民的安置問題沒解決好,所以導致了武庚之亂的發生;由於宗室內部的關系問題沒理順,所以身為周王室成員的三監也加入了叛亂的隊伍。因此周公旦在平叛後就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兩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