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伯承一句話,鎮住分歧,影響至今

2024-02-02歷史

劉伯承一句話,鎮住分歧,影響至今。

原文案:引言:在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我們選擇這個主題,有一個重要的背景: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軍隊在對外戰爭中從未輸過。

這一點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歷史是一個迴圈,也是一面鏡子,透過研究歷史,我們可以對未來充滿信心。

一:劉伯承元帥的軍事才能 新中國十大元帥各具特色,劉伯承元帥是其中最為特殊的一位。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和軍事理論造詣,不僅在國內無人能及,在國際上也堪稱翹楚。

他的出色表現,為中國的軍事實力贏得了普遍認可。

鄧小平鄧公的評價總是非常嚴謹,他的話評價人非常少見。但在諸多評價劉帥的話裏,他仍不算最直接的,畢竟毛主席曾說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

那麽,新中國成立後,這條龍忙些什麽呢?他主要在搞教育、辦軍校。以同誌們的評價,他基本從軍事一線「隱身」了。

這是為什麽呢?原因很多,首先這與劉伯承自己的意願有關。1950年西南大定後,他卸下了大軍區統帥的軍職,被調到北京。

對於這樣的「軍神」,在接下來該讓他幹點什麽這件事上,中央並不準備直接任命,而是和他商量著來。誰知,他硬是放著解放軍總參謀長的位置不幹,非得要辦學校。

他說:「我想當個‘教書先生’。」毛主席思考了許久,決定無論如何,也必須尊重他的意願。畢竟,戰爭年代他付出了太多,早年的眼傷又一直困擾著他。

劉伯承的「隱身」也與新中國成立後,諸多年輕將領的迅速成長有關。1955年,共有1000多名開國將軍授銜,其中大將10名、上將55名。

這些人裏,有不少都是當年劉鄧大軍麾下的悍將,亦有不少在延安時期就是聽著劉伯承的軍事課成長起來的。這些人,像一粒粒飽滿的種子紮根在各大軍區,任軍區司令員、政委、參謀。

特別是經歷抗美援朝後,全軍上下無論是士氣還是能力,又得到了一次提升。這些充滿朝氣的年輕面孔,讓劉伯承感到安心、放心。

劉伯承在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前夕,不得不挺身而出。作為兩個有著悠久歷史且曾被帝國主義侵略的亞洲國家,中國和印度之間為什麽會爆發這場戰爭?

關於這個問題,毛澤東主席也曾深思熟慮。他曾表示:「我想了十天十夜,還是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麽要和我們打!」

雖然毛澤東主席表面表示不解,但實際上他內心並不願意和這個曾經友好開發中的鄰國發生沖突。然而,當時的印度政府堅持咄咄逼人的態勢,而其原因則是歷史遺留問題。

印度在獨立前曾經被英國人統治,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英國人在中印邊境附近劃定了一條「麥克馬洪線」,將西藏的大片領土劃給了印度。

對於這條「偽造的邊界」,新中國當然不承認,但尼赫魯政府卻死咬著這條「邊界」不放。更令人憤怒的是,自1951年開始,印度人采取了所謂的「前進政策」,一步步向中國腹地推進。

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多次警告,但印度人仍然在邊境建立哨所。而中國人素來習慣「後發制人」,忍到了無法再忍的地步。

毛澤東主席說:「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你已經整了我們整整三年了!」在經過深思熟慮後,中國決定采取自衛反擊行動。

毛、周領導中央問將,張、劉兩將作答有異。張國華悍將,坐鎮西藏多年,問之於西藏軍區責任重大,他堅定回答:「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打得贏!」

劉伯承元帥,雖然沒去過青藏高原,但根據經驗,他穩重、謹慎,回答:「有水必有路……」兩位將軍建言獻策,各具特色,沒有絕對的對錯。

張國華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後,立即返回拉薩,與西藏軍區的部下們一起制定了具體的作戰計劃。西藏軍區的將士們決心要打垮入侵克節朗的印軍第7旅。

他們上報的計劃是要把這支部隊全部消滅。這個計劃被火速上報給了中央。有些人對這個計劃表示擔憂,認為張國華的胃口太大了,而有些人則表示贊同,認為解放軍打的就是精銳,只有痛擊精銳才能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

最後,決定權落到了毛主席手中。他決定讓西藏軍區執行這個計劃,並表示如果打不好,還可以重來。 在這種情況下,劉伯承必須出山「鎮場子」。

一方面,有他在,持擔憂態度的人會更加放心,毛主席也能更安心。另一方面,有他在,西藏軍區裏那些比張國華還要年輕的指揮人員會更有底氣。

劉伯承已經70歲了,但他仍然是那個「軍神」。他已經賦閑許久,但他對自己的身份有自己的打算。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編外參謀和編外人員。

他還告訴諸將,他已經老了,他的意見僅供參考,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聽或不聽。

劉伯承的軍事智慧和影響力無需職務證明,他是張國華的老首長,對他的言傳身教使張國華受益匪淺。劉伯承作為「編外參謀」上任後,立即告誡張國華不要輕敵,並提醒部隊要做好充分準備。

這些準備都是劉伯承向中央提意見後得到的,這體現了劉伯承一貫的風格——不打無準備的仗。在1962年10月20日的反擊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地保護了自己的領土和主權,這場戰事是不可避免的,但因為充分的準備,取得了成功。

敵人不可能就此認輸,後面還有更大的動作。他開始給前線打電話,再三催促前線上修道路,強調印軍後縮,現在運輸補給比他們困難,告誡有些同誌不能把後方補給視為次要工作,高海拔作戰首先要考慮用、吃、穿。

直到張國華回答「是,老首長」,劉伯承才感到安心。

劉伯承將軍的智慧和冷靜在勝利時依舊可見。11月中旬的事件驗證了他的預見性。印度軍隊集中了更多的兵力,對東段發起了重點進攻。

這次,印度人創新地采用了所謂的「長蛇陣型」,戰士們排成縱向,浩浩蕩蕩向前推進,使前線的我軍一時無法下手。

然而,劉伯承將軍並非在前線,而是透過聽取同誌們的匯報進行思考。最後,他向張國華傳授了秘訣:「敵人的配置是銅頭錫尾,背緊肚松。」

張國華對劉伯承的智慧心領神會。經過觀察,他決定從敵人的左翼攻擊。於是,張國華下令:打頭、擊背、剖腹、切尾。

這是一次帥與將的完美配合。這一仗,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重大勝利,我軍共殲滅印軍8700余人,其中俘虜近4000人。

毛主席對此感到非常高興,他說:「這一仗將使中印邊境保持十年的穩定。」

劉伯承元帥參與指揮的最後一場戰鬥是1962年的自衛反擊戰,自此他開始過著低調的生活。軍事學者們對他在這一戰中的出色指揮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的高超指揮藝術再次證明了「中國軍神」的魅力。

從戰前準備到戰中判斷,劉伯承都表現出了極度的謹慎,他曾經告誡部隊不要輕敵,這句話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解放軍在處理相關問題時仍然秉持著料敵從寬的態度,這一風格至今仍在影響著軍隊。雖然目前世界局勢動蕩,但中國人民一直熱愛和平,我們對外用兵都是在被迫的情況下進行的,每一次行動都會取得勝利,這一點希望某些國家能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