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殲敵55.5萬,基本上由粟裕指揮,還有無必要成立總前委?

2024-04-12歷史

淮海戰役國民黨先後投入80多萬人,華野和中野先後投入兵力60多萬人,這中間上演了無數經典戰役戰術,像穿插迂回,包圍反包圍,運動戰,遊擊戰,誘敵深入,圍點打援,集團沖鋒,分割包圍,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敵一部,近戰夜戰等等,在整個淮海戰役中殲敵共計55.5萬人,對於解放軍來說像這樣能熟練駕馭這場大規模戰役,一定是一位善於大兵團作戰,善於指揮控制部隊,善於排兵布陣的帥才。那麽淮海戰役到底是誰指揮的?是鄧政委,還是粟裕呢?既然有人指揮,為何還要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呢?

總前委的成立有現實需要

1948年6月至7月,粟裕指揮華野在中野的兩個縱隊配合下突然發到豫東戰役,奇襲了開封,全殲開封守敵區壽年的第66師整編師,由於突然發動襲擊,打區壽年部措手不及,他以為是誘敵深入,然後在圍點打援,分割包圍,這裏說一下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已經被解放軍圍點打援打怕了,粟裕指揮華野趁區壽年部猶豫不決之際,奇襲開封,並順手將區壽年的另一個整編師第51師一鍋燴。

粟裕

雖然豫東戰役在兩個野戰軍的配合下取得勝利,但是也暴露了華野和中野之間的問題,一個是缺乏戰役統一協調,比如攻打包圍51師是,攻擊的目標和重點區域不清晰,各顧各的,各打各的,二是缺乏戰場資訊及敵情變化的共享,眾所周知,戰場是瞬息變化的,往往一瞬間就決定戰爭的勝負。 為了下一場戰役勝利,即要保障淮海戰役的勝利,總前委應運而生。

鄧小平

總前委發揮巨大作用,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淮海戰役應該說雙方都投入大量的兵力進行戰略決戰,華野和中野先後60萬兵力,是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的經典戰例,其中華野的兵力是中野的三倍。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不妨想象一下這60萬兵力,每天的吃喝拉撒睡,所需要的耗費都是令人驚訝的,為了保證前線戰鬥,光支前民工就需要動員500萬人,這些支前民工的培訓教育,調配,管理,吃喝用度,武器大藥運送,糧食運輸,傷員運回後方治療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粟裕在淮海戰役進行一半時,就發現一個令他頭痛的大問題,每天抓獲的俘虜成千上萬,這些俘虜怎麽處理,怎麽改造教育,怎麽保證不會再反水,而且這些俘虜需要將身上的制服更換掉都是一個大問題。

而這些復雜細致的工作又必須面對去做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拉下,有時華野和中野的協調配合問題,都需要一個統一的強力部門來完成,因此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應運而生,在總前委陳毅,鄧小平,劉伯承高度信任和支持下,粟裕發揮其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優勢,硬是在兵力薄弱的情況下戰勝了國民黨軍80萬人馬。當然粟裕也在這場戰役中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淋盡致。

劉伯承

總結

淮海戰役中,總前委從成立到淮海戰役結束就召開唯一一次會議,而且這次會議討論的主題竟然不是淮海戰役本身,而是淮海戰役結束後的休整問題以及渡江戰役事宜,更有趣的是,這次會議竟然是在淮海戰役即將勝利結束之際召開的。如果一定要說淮海戰役是誰指揮獲勝的,筆者認為應該說陳,劉,鄧,粟裕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只是分工各異。

另外淮海戰役有幾點值得品讀:一.表面看淮海戰役是華野和中野的60萬兵力對陣國民黨的80萬兵馬,其實是500萬對陣80萬,因為支前民工就有500萬,戰役期間,江淮大地的人民用巨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前線。支前民工就有543萬人,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和臨時民工521萬人,常備擔架20.6萬副,獨輪小車60萬輛,挑子30.5萬副,豬肉將近500公斤,船只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河南和安徽甚至提出口號:「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國民黨焉有不敗之理。

毛澤東發的電報

二.戰役指揮得當,尤其是粟裕將自己擅長大兵團作戰發揮極致,這才有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其中分割包圍,圍點打援,集中優勢兵力攻敵一部,並把解放軍的夜戰,近戰優勢發揮出來。

三.政治攻勢的作用,整個淮海戰役中敵軍有五個師起義,一個師投誠。這些起義和投誠的嚴重動搖國民黨軍軍心,民心。在俘虜政策上,實行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經過教育培訓,以及訴苦運動等快速將國民黨士兵改造成解放軍戰士。

四.情報工作做到了連敵人將領的幾點吃飯幾點上廁所都只一清二楚,更不要說國民黨軍隊的調動,部署,作戰意圖,以及作戰指揮的習慣。這就等於敵人在解放軍眼皮地下活動。